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满文本《黑龙江流域图》披露以来,不时受到学界注意。本文利用清代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对该图进行考证,确认其实为康熙《大清一统志·黑龙江图》,属于《大清一统志》康熙底本资料。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内若干件满文材料的解读,本文对清康熙三十九年维吾尔族引水灌溉技术东传黑龙江的史事,做了较为细致的考述,并据此阐释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对于清代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清代至今的三百多年间,黑龙江历经了几个历史阶段,省的政权机构建置曾发生过多次变动,现按历史发展阶段和时间先后顺序作一简要介绍。一、清代时期1、黑龙江将军衙门(康熙二十二年~光绪三十三年),是清代驻防黑龙江地区的最高军事和行政机关。将军衙门开始设于江东六十四屯内的瑷珲旧城,不久迁至江右的今瑷珲;康熙二十九年迁至墨尔根(今嫩江县城);康熙三十八年再迁至齐齐哈尔。从首任将军萨布素到末任将军程德全二百一十  相似文献   

4.
赵心愚 《上海地方志》2022,(1):38-44+95
《西藏志》在“门目体”清代西藏地方志中最早设置了“附录”目。“附录”目虽只保存了三部分资料,但其设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初西藏地方志的发展及高潮的到来,对之后的清代西藏方志以及清代西藏史地研究著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附录”资料虽然发现于《西域全书》乾隆七年抄本之中,但实为乾隆元年稿本中的资料,最初来源则应为清驻藏大臣衙门档案资料及相关人员雍正年间在拉萨及西藏各地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西藏志》编纂者虽主要在《西域全书》抄本基础上调整和增删,但部分内容也参考和借鉴了《西藏志考》的记述方式,并采用了某些资料。即《西藏志》与《西藏志考》也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故宫明清档案部除收藏清代中央机关的档案外,还保存了顺天府、京师高等审判厅、长芦盐运使司、山东巡抚衙门、黑龙江将军衙门、宁古塔副部统衙门、阿拉楚喀副都统衙门、珲春副都统衙门、北洋督练处、溥仪、端方、赵尔巽、醇亲王府等少数地方、个人、王府的一些档案。这一部分档案是通过各种渠道集中起来的,大致情况是:  相似文献   

6.
王国志先生的《站丁及站上人考略》一文(以下简称“王文”),笔者拜读后很受启发。该文对“站下的来历、性质和站上人的民族属性(似应说“民族归属”——笔者)、风俗、语言等作过一番考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但,王文对吉林至瑷珲这条驿路的设置时间、驿站数恐有失不确,驿丁的民族归属也欠准。笔者曾有缘查阅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黑龙江将军衙门档》,认为比其它史料更为可信,据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将军衙门诞生于抗俄斗争的关键时刻。17世纪中叶,沙俄侵略者波雅尔科夫、哈巴罗夫之流屡犯黑龙江,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康熙皇帝为收复失地,驱逐浸略者,作了一系列部署,其中最重要的是凋集宁古塔、吉林等地军队进驻黑龙江,12月13日,任命原宁古塔副统萨布素为镇守黑龙江将军,遂置黑龙江将军衙门。  相似文献   

8.
俄国强占拉哈苏苏与中俄交涉吕一燃拉哈苏苏位于松花江、黑龙江会合处的松花江右岸。在清代,其地居民主要是赫哲族人。“拉哈苏苏”是赫哲语,意为“老屋。”拉哈苏苏原属吉林将军三姓副都统富克锦协领衙门管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对松花江下游...  相似文献   

9.
最近两年,我为寻检清代至民初期间黑龙江各地的碑刻文字,几乎查阅了相应时期所有的新旧地方志。在着手查阅之初,我原希望能找到一本关于黑龙江方志的目录专书,按图索骥,会省时省事方便许多·可是未能如愿,于是就把《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朱土嘉主编)和《东北方志人物传记资料索引──黑龙江卷》(高岚岩主编)、《黑龙江政区沿革纪略》(高恩林著)找来,一并参照使用。三种书都编得好,使用起来也方便顺手。及至今年夏,见到方衍先生著《黑龙江志考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下称《考稿》),方知早在几年前,他已经在…  相似文献   

10.
商贸汇集之地到清代中后期,长期的和平使得拉萨的城市面貌一片繁荣,这在当时驻藏人员的记录中屡屡可见。驻藏大臣衙门和其机构,本身就成为拉萨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驻藏大臣衙门最先设置在八廓街北面的通司岗,前临八廓街,背靠冲赛康,《西藏图考》中记载,驻藏大臣衙署"闻系三层楼房,楼高墙固,即偶有意外之事,易于防守"。在通司岗之乱中,衙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将军驻地迁移新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黑龙江将军初驻黑龙江左岸的瑷珲旧城,续迁黑龙江城、墨尔根城及齐齐哈尔城.这3次迁移备受后人指责.雍正初年,黑龙江将军驻地得到了第四次迁移机会,但在黑龙江将军陈泰的反对下,雍正皇帝放弃了第四次迁移黑龙江将军驻地的计划.  相似文献   

12.
“哈尔滨”之名的出现,已被《哈尔滨考》一书定论,认为“哈尔滨”三字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哈拉宾”正式改名而来的。其实早在同治六年(1867年)“哈尔滨”就以地方名称的形式,正式出现在官府衙门的呈文中了。据阿勒楚克档案右司11号卷载:“为劄饬事,同治六年六月初六日据拉林属界哈尔滨地方丁民武及选迎、舆控称情,因小的正在家中,于五月十七日乡约张越青、地方赵幅、拉林民役李亮、张姓等  相似文献   

13.
呼兰副都统衙门是清代东北边疆重要的统治机构,它对巩固边疆安全、维护地区稳定、促进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试从保障交通、管理垦民、围剿盗匪和维护社会秩序等多角度全面分析呼兰副都统衙门设立的必要性,并引发对清代黑龙江地方史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相关蒙、汉、满、日等文字的档案、文献资料,对清代呼伦贝尔地方旗兵制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兵役制度的性质等问题做了探讨。认为,有清一代,呼伦贝尔地方的兵丁制度,以旗兵制度为主。作为根植于满洲八旗兵制的一种,呼伦贝尔地方的旗兵制度与黑龙江将军衙门辖治下的其他各城驻防八旗兵制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所区别,且亦不同于外藩蒙古的札萨克旗兵制。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作为独立的行政名称始于清代。清初,黑龙江归盛京驻防内大臣(1646年改为盛京昂邦章京)所辖,顺治十年(1653年)改归宁古塔昂邦章京所辖。康熙元年(1662年)改归宁古塔将军所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分宁古塔将军西北地,添设黑龙江将军,宁古塔将军管辖范围大为缩小,黑龙江成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有关哈尔滨的档案史料不断发现,这对于研究哈尔滨地方史,实在是莫大的幸事。当然,这种发现对哈尔滨地方史研究中的某些成论,亦势必加以修正和补充。档案史料的突出特征就是它的原始记录性,真实性最大,这是其它史料所无法比拟的。本文仅据现已发现的档案资料,就哈尔滨一名的由来再行探考,以求正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7.
柳成栋 《黑龙江史志》2005,(5):39-39,43
<正>著名明清史专家、版本目录学家和藏书家谢国桢,1901年5月28日生于河南安阳,1982年9月4日卒于北京。谢国桢先生生前与黑龙江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在“九一八”东北沦陷前,他曾几次来黑龙江,对黑龙江乃至东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里的山川风物、人文历史,乃至一草一木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谢先生在《清初东北流人考·引论》中曾对沈阳、长春、哈尔滨等东北大城市特别是哈尔滨有过这样的记述:  相似文献   

18.
一、早期的私塾教育清初,黑龙江地区中西部广大地区人口稀少,文化教育十分落后。顺治十年,清政府设宁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升为将军,于是牡丹江流域成为地方政治中心,开发加快,文化教育也随之有所发展。清代黑龙江地区最早的文化传播者是那些流放到此的内地士绅、学者,如杨越、吴兆骞等。当时流人之子杨宾说:“宁古塔书籍最少,惟余父有《五经》、《史记》、《汉书》、《李太白全集》、《昭明文选》、《历代古文选》。周长卿有《杜工部诗》、  相似文献   

19.
<正>最早创议修《黑龙江通志》的是清光绪二十一年,时任黑龙江将军的恩壮敏公---恩泽。恩泽调任黑龙江时,恰逢《吉林通志》甫成书,此时东三省独黑龙江无专志,每一论及,将军常不怿。是时,北京会典馆向各省下发檄文,要求督修会典、舆图。  相似文献   

20.
清初,宁古塔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的先后设立,以及大批流入谪戍宁古塔和黑龙江地区,使得黑龙江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清代黑龙江早期的私塾教育及其发展 黑龙江早期的文化教育主要是民间私塾。一些名门显宦、文学世家,有地位及富有的人家,从小就注意对孩子的文化教育。往往是父母亲自督教,或延请名儒课子授业,或设馆招生,特别是流放来的学者,在当地执教,而这些人又常被地方官聘为家庭教师。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