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琦 《沧桑》2014,(2):4-6
一代文宗苏轼,其人以文名,又不专以文名。近年来苏学研究的日益深入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苏轼作为卓越政治家的一面。本文着眼于苏轼的政治思想,对苏轼的民本思想、变革思想和宗教思想的渊源与表现进行了初步探讨,并由古及今深化认识,从而由治世能臣的角度认识苏轼,并探求苏轼对于当下为政者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苏轼和章惇     
苏轼和章停是好友,早年章悖对苏轼极为推重,曾致书苏轼劝诫他慎言。有一次,两人一起出游,走到一根独木桥前.木桥下面是万丈深渊。章悖提议一起走过去,在壁上题字。苏轼感到恐惧,不敢过去。章停笑着陕步走过,在石壁上写下“苏轼、章悖来”的字样,然后从容走回来。苏轼说,老兄以后可以杀人。章悼问何出此言。苏轼笑说,你连自己的命都不顾,更何况是别人的。  相似文献   

3.
<正>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以诗、词、文、书、画兼绝而垂范青史。其书法历来备受书家喜爱。苏轼小楷的研究现状苏轼小楷是其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但对苏轼小楷的研究却非常少,这是苏轼书法艺术研究的一个重大遗憾。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由于政治原因,苏轼去世后,其书法曾遭禁毁,导致其存世作品大量减少。周辉《清波杂志》:"欲乞  相似文献   

4.
苏轼是位儒释道兼容的大文豪,在儒释道的影响下,苏轼所持的处世态度是:出世与入世的交织;人生观是:乐观与旷达的升华。是儒家思想培养了苏轼,塑造了一个积极入世的苏轼。从苏轼的词中,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复杂的,然而其最终的走向却是明确的。他始终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适应困境,从不堪的遭遇中解脱自我,从而乐观旷达的看待人生。  相似文献   

5.
李敏 《神州》2012,(15):49-49
本文通过对苏轼部分代表作品的分析,探讨苏轼的人生态度。反观现代人的生活,纷繁芜杂,压力倍增,或许从苏轼的世界里能找到启迪。  相似文献   

6.
包诗雨 《神州》2012,(35):69
在现代语文课程中,苏轼作品的学习占了很大比重。而在苏轼作品的学习中,苏轼的词作是最值得学习和品味的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苏轼作为我国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在诗歌、词、文等的创作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这与苏轼的家庭出身有一定的联系,其父亲苏洵在诗词的创作商业颇负盛名,因此从小接受文化熏陶的他通过学习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学富五车,思想内涵深刻,尤其是对于儒、道、禅三者的融合,其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追求都比较高远,那么这就使其文学造诣得到不断提高。在本文中,首先对苏轼的诗以及苏轼的词分别进行研究,并从中总结出苏轼在我国文学史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8.
万波 《收藏家》2022,(10):69-74
四川眉山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收藏有丰富的文物,其中有一件极为珍贵的北宋苏轼楷书《丰乐亭记》拓本。此拓本为浓墨精拓、册页装。封皮有近代名人周庆云题签;正文为苏轼楷书《丰乐亭记》。正文之后,有周庆云题跋三则。此件北宋拓本是后世鉴赏、研究欧阳修散文名篇和苏轼书法精品的珍贵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9.
苏轼是宋诗大家,苏轼诗序同样也具有丰富的文学及文化价值。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苏轼诗序进行探讨:其一是诗序中的互见手法和诗序之美,二是诗序中写人记事所带有的史笔和小说笔法,三是苏轼诗序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王亦旻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10):263-281+349
临写苏轼书法作品是乾隆书法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他全面感知苏轼人文思想的重要途径。清宫旧藏苏轼书法墨迹绝大多数是乾隆在位时入藏内府的,乾隆不仅进行鉴藏和刻帖,还反复临写,并将临写范围扩大到前人刻帖中的苏轼书迹。这些临书之作多保存于故宫博物院,整理研读这些书法习作,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痴迷书法艺术并深受苏轼书学思想影响的乾隆皇帝。  相似文献   

11.
正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元佑年间历任要职,官至门下侍郎(副相),为人持重,谋事精确,正直敢言,爱民务实,颇有建树。苏辙在文学上以散文成就最高,与其父苏洵、哥哥苏轼并称"三苏"。因为苏轼文名太大,又是以文名享誉千古,所以苏辙的为人和为文,遂渐被苏轼遮掩,以至不少人唯知苏辙是苏轼的弟弟,和苏轼一样,会写文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此外几乎  相似文献   

12.
对于苏轼的旷达及形成原因,古今学者研究颇丰。本文从探究苏轼旷达的“旷不离世、旷而有为、旷而智慧”特色着手,选择一个较新的角度,即“和”文化的角度去解读苏轼旷达的形成及特色,并发掘其旷达对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和知识分子人格修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北宋“乌台诗案”起因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台攻讦苏轼“作为诗文,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无所畏惮”。“奉圣旨”将苏轼从湖州逮“送御史台根勘”,“锻炼久之不决”,苏轼几乎丧命。案决后,苏轼贬放黄州,其弟苏辙、友王诜、王巩等以往还连坐,曾接受诗文和极力营救的张方平、司马光等二十二人被累受罚。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考其起因,《宋史·苏轼传》说: ……(苏轼)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直、何正臣摭谢表语,并媒孽托讽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  相似文献   

14.
《南京史志》2014,(8):90-90
宋朝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一日,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事过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之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精神的角度分析苏轼诗中大量出现酒的原因主要在于:首先,酒与儒家精神,主要着眼于苏轼的交游活动,友情需要酒来承载;其次,酒与宗教精神,主要从亲近自然、借酒消愁及人生如梦三个方面来分析,酒能代替老庄的思索及禅宗的悟来使苏轼超脱人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苏轼的词体观念的分析,指出苏轼的词学观是传统的,并没有有意识地革新词体,“以诗为词”不过是其创作实践对词坛造成的冲击,事实上,他的大多数词作仍然走的是传统路线。文章还指出苏轼轻视词体的思想根源在于思想意识上的雅俗观念。总之,苏轼在主观上并没有提出“以诗为词”的尊体思想。  相似文献   

17.
徐振宁 《神州》2014,(8):11-11
苏轼在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分别实践了重要的人生体验,少年时的童年经验对其一生产生了积极影响,壮年时的崇高体验塑造了苏轼在世人心中永久的超逸放达的洒脱形象,晚年时的归依体验最终成就了苏轼恣意豪迈的一生。  相似文献   

18.
路远 《文博》2009,(1):74-79
本文围绕西安碑林藏苏轼《集归去来辞诗》刻石,对苏轼的“尚意”书法不践古人、追求个性自由的本质,及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略加述评。对该刻石所据之墨迹本的由来及刊刻者邓霖其人,对苏轼这件书法作品产生的背景及其价值,略加考述。认为《集归去来辞诗》刻石之“六首本”和“十首本”各有出处,不能因为《苏轼诗集》收录10首,便轻易否定“六首本”。  相似文献   

19.
近日笔者检核孔凡礼校点<苏轼诗集>和其整理的<全宋诗·苏轼诗集>中增补的佚诗,发现其中<秋日寄友人>并非苏轼诗.  相似文献   

20.
周宝荣 《史学月刊》2008,(10):35-40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以诗托讽”致祸,被贬黄州,此即乌台诗案。苏轼之所以“以诗托讽”,原因有三:一是对现实主义诗风的继承与发展,二是苏轼淑世思想的体现,三是对恶劣言论环境的挑战。乌台诗案对苏轼文学创作影响较大,此案之前的苏诗高扬现实主义,紧扣时代脉搏;此案之后的苏诗追求旷真,转向“和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