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逝的老屋     
那是六年前一个夏日的周末. 下了车,在公路边的堂兄开的小商店落脚片刻,侄儿侄女们就像送新人入洞房似的,簇拥着我和老伴来到老屋.性格内向的哥哥手捧只大灯泡走在后边,默默地,脸上挂着微笑.老屋变了,院子的东边添了个小厨房,屋内墙壁刷得雪白,泥地铺设了红砖,顺墙安放了桌椅柜子,窗上换上新帘,门上挂了珠珠帘儿……我心里好不激动!听哥哥说,老屋墙皮斑驳脱落,侄儿们刷不好,是他绘画似的边抹泥边粉刷的.哥哥年近花甲,且多年与庄邻外出打工,可以想象得到,收拾老屋的工夫是怎样挤出来的,为了让我们住得舒服啊!  相似文献   

2.
柯英 《丝绸之路》2007,(4):42-43
今天,我又与汗血马不期而遇。我的手头正好写一点山丹军马场的文字,查找资料,一眼看到汗血马,目光便定格在那里。这个2000年前的传奇式马种,从我最初在史书上看到起,一直沉伏在记忆中。20多年过去了,一想起这个名字,就禁不住热血沸腾,豪气冲天,仿佛自己就是当年骑着汗血马驰骋疆场的骑手。  相似文献   

3.
远逝的舂声     
<正>舂声,就是乡间农家舂米时发出的号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南农村乡下,一般农家都会置齐生活中所需的各种农具。在所有的铁木制农具中,我印像最深、比较大型的算是舂米的米碓子了。米碓子是一种脚踏式的舂米工具。舂杵被嵌在一块笨重的方形粗木头上,然后按杠杆的原理安装,整个的形状像一个放倒的"7"。碓身长两米左右,碓头正对着地上的石臼,碓尾有一个凹坑。靠前有扶手,两边有踏板,踏板上有抓手的吊环。舂米时,人单脚站在碓尾上用力踩下,碓头就高高翘起,一放脚,碓头落下,舂杵就重重地舂到石臼里。"木公鸡,啄白  相似文献   

4.
《神州民俗》2002,(3):14-17
  相似文献   

5.
事物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作为复杂有机体组合的人类社会亦嗣样如此.因此社会变迁问题一直是诸人文社会科学所长期关注的主题之一。只是与强调"历时性"研究的历史学等学科相比,人类学更强调"共时性"探讨,偏向于在不同族群文化与传统的共时性分析中去追寻"文化的互为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在高倍望远镜前,考特兴奋地喊了一长串的“鸟语”,翻译过来才知道,在黑龙江洪河自然保护区里,他发现了白尾海雕。  相似文献   

7.
刘潇  刘宝成 《旅游纵览》2011,(12):40-43
<正>在逶迤中条山下,奔腾黄河岸边,山西省最南端的县级城市永济市像一叶小舟,静静停泊在母亲河的臂弯。永济,古称蒲坂、蒲州,是山西省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华夏诅先最初生活与繁衍的摇篮,这座小城内历史遗迹星罗棋布。仅在黄河岸边,就有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张生和崔莺莺那一唱三叹的传奇爱情故事发生地普救寺,有唐代诗  相似文献   

8.
《民俗研究》2013,(1):F0002-F0002
事物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作为复杂有机体组合的人类社会亦同样如此,因此社会变迁问题一直是诸人文社会科学所长期关注的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其他朦胧诗派的作品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别具一格,体现出冷峻忧伤、理想主义、唯美主义、主观、内向、崇尚自然等特点。其独特的诗歌构建与审美哲学对中国当代诗歌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冬不拉弹唱哈萨克族民歌。是新疆哈萨克族弹拨乐器冬不拉的演奏与民歌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冬不拉是哈萨克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常用于独奏、合奏、伴奏和弹唱中。冬不拉的演奏技巧相当丰富,有10多种演奏方法,弹与挑各种演奏法可单独使用,也可在乐器中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11.
巢湖民歌     
《文史月刊》2013,(9):F0002-F0002
<正>安徽巢湖地区既是鱼米之乡,也是民歌之乡,正如一首巢湖民歌所唱:"红公鸡尾巴拖,三岁孩儿会唱歌,若问歌儿有多少,芝麻三斗并三箩。"巢湖人爱唱歌,他们自豪地唱到:"叫我唱歌不费难,舌条弯弯嘴动弹,三个五个随我唱,十个八个随你还,田里干活唱着玩。"巢湖民歌分为山歌、秧歌、船歌、渔歌、茶歌和小调等多种形式。"望风采柳"是巢湖民歌的传统创作形式,农民们智慧风趣,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比如,春夏季节,在水田里插  相似文献   

12.
藏北民歌     
藏族人的热情开朗,豪爽奔放,能歌善舞,闻名于世。藏西北部是纯牧区,那里的人们善歌善舞。居住在藏北高原的牧民,生活一时狂风暴雨,一时阳光灿烂,居家在以高山河流相邻、与牛羊相伴的地方。他们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唱民歌、吹口哨、讲故事,最爱听关于“格萨尔王”的故事。他们的生活虽很单调,但他们并不感到寂寞,恶劣的自然环境使他们造就了不凡的毅力。 民歌是男女老少不离口的歌谣,干活在唱,走路也  相似文献   

13.
当涂民歌     
正当涂民歌,是流行于马鞍山当涂县一带的各类传统民歌的统称,起源于六朝时期,刘宋皇帝刘裕主持的著名"白纻歌舞"是当涂民歌演唱之始。当涂素有"民歌之海"的美誉,当涂民歌种类繁多,体裁多样,唱法独特,在当地极为流行,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民间音乐特征,是当涂人民智慧的结晶。2006年,当涂民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4.
五邑民歌     
中国第一侨乡江门五邑地区.是泛指以今广东省江门市的新会(包括现江门市区)、台山、恩平、开平、鹤山五市(区),由于历史及风俗的原因,五市(区)俗称“五邑”。五邑民歌,又称五邑民谣、是指五邑地区人民用地方语言.即五邑话演唱出来的歌谣。  相似文献   

15.
连山民歌     
连山境内壮、瑶、汉各民族均有独特风格的民歌,内容丰富,流传甚广,有“出门三步起歌声”之俗语。壮族居民用壮话唱的称壮歌.亦称南歌;瑶族居民用瑶话唱的称瑶歌:汉族居民用连山方言唱的称连山山歌。现在,壮、瑶、汉各族民歌也统称为连山山歌。  相似文献   

16.
傈僳族民歌     
傈僳族民歌按曲调性质可分为四种。其一,木瓜布。适合中、老年人演唱。曲调高亢、激昂,具有吟唱性,多用来唱《古歌》、《生产调》、《盖房调》、《葬歌》等。唱丧葬歌时,音调转为低沉、悲切。其二,摆时摇。为青年人演唱的歌颂爱情的曲调。领唱人唱完“引子”,众人围绕在一起,边齐声合唱边作各种动作。每首末句以“呀拉伊”为结尾,曲调奔放热情。其三,伏叶叶。曲调深沉感伤,用来抒发痛苦、悲愤心情,内容多为生离死别的生活中不幸故事。其四,本瓜熟。是怀念情人、朋友或跳舞、游戏时唱的抒情短歌。曲调欢快、流畅,适于抒情,为少…  相似文献   

17.
徐文翔 《民俗研究》2013,(5):118-123
冯梦龙首次将民歌作为一种与正统诗文并列的文学样式,并从不同层面肯定了民歌的价值和地位。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民歌编纂的总原则——从俗谈,并在体例的编排和评注的运用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编纂方法,对今天的俗文学整理工作仍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神州民俗》2010,(9):20-22
沙田民歌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它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沙田水网地区,是在当地“量家人”唱的“蛋家歌”和“渔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歌统称。沙田民歌已有170余年历史,目前尚在流行的民歌有5000多首。  相似文献   

19.
任洪胜 《神州》2011,(26):186
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是人人能歌善舞的民族。以维吾尔族民间音乐最有名,而哈萨克族是酷爱音乐的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王洛宾,被称为"西北民歌之父",本文试从这三个角度分别来初识新疆民歌。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的、生活的、民俗的艺术,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代表着民众的审美理想。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民间艺术的形态和形式包容了各种艺术门类,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说唱、民间戏曲、民间杂技与绝技、民间手艺等等。 中国西部是黄河与长江的发源地,是多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区.曾经长期占据中国历史文化的中心舞台,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民间艺术,西部民间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瑰宝.这些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源远流长,各具特色,而且其中很多是独一无二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 相对于中国东部地区,西部民间艺术破坏程度较低、保存较完整,因而抢救下来的意义也就更大:但同时西部民间艺术也面临变异、衰亡甚至灭绝的命运、2003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部地区,先后有甘肃环县皮影、新疆维吾尔木卡姆、陕西西安鼓乐、青海热贡艺术等被列为国家试点保护工程。2005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启动?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西部各省区相继确定了一批保护项目,有意识地对一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并加以宣传和引导,使这些优秀文化艺术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为了向广大读者展示中国西部丰富的民间艺术。本刊自2007年第1期开始,新设“西部民间艺术”专栏,按期分类介绍甘肃、陕西、新疆、青海、宁夏五省区的民问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工艺美术。陶瓷等艺术瑰宝?同时呼吁全民遵循人类民间文化的艺术规律,及时抢救灏危文化遗产,使人类社会创造的非物质文化能够代代相传,文明成果能够千年流淌。源远流长。这既是国民的责任,更是薪火相传的使命。[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