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以儿童为题材的文物滥觞于唐代晚期,在宋代大量出现,元明时期繁荣,清至民国则品种更加丰富。这些题材以儿童为代表,被称为婴戏图。表现形式有儿童持莲、舞乐、嬉戏、游艺等。本文以镇江博物馆馆藏儿童题材的文物为例,探索此类文物中的儿童形象,以飨读者。镇江丁卯桥银器窖藏中出土的唐鎏金婴戏图小银瓶,残高7厘米、口径3.8厘米、腹径6.6厘米。侈口、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地图,或以帛画,或以绢绘,或以石刻,或以纸印,流传至今的,只有汉代墓葬出土帛画《地形图》、《驻军图》及宋代石刻《华夷图》、《禹迹图》、《坠(地)理图》、《九域守令图》等少数几幅。明代,印刷地图开始普及,散见于各类方志之中;可是,绘制的地图传世的仍然极为少见。镇江博物馆藏明代绢本南京(部分)府县地图(简称镇绢本图),设色彩绘,制作精美,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地理资料。本  相似文献   

3.
陈继春 《文博》2007,(2):22-30
张彦远成书于公元842年左右的《历代名画记》卷九云:“杨宁、杨升、张萱、已(以)上三人,并善画人物。宁以开元十一年为史馆画直,萱好画妇女、婴儿。”而在张氏条下称其有“《妓女图》、《乳母将婴儿图》、《按羯鼓图》(惠比寿鼓)、《秋千图》、《虢国妇人出游图》,传于代。”  相似文献   

4.
《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所载李公麟画《李密迎秦王图》一卷,现在收藏在上海博物馆,改名为《宋人画人物故事》(图一)。画上没有作者名款印记,人物多作宋代衣冠,其中长脚幞头,最为明显易辨。考南宋赵彦卫《云麓漫抄》卷3中一条云:"至刘汉祖始仕晋为并州衙校,裹幞头,左右长尺余,横直之,不复上翘,迄今不改。国初(北宋)  相似文献   

5.
帛书“九主图残片”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幅定名为“九主图残片”的帛图(图一),最早曾刊布在《马王堆汉墓帛书》(壹)中《九主》篇的注释内,帛书整理小组这样解释说:“马王堆三号汉墓中所出帛书,发现有‘九主图’残片,现附在此,可参考。据《广川画跋》等书,宋代曾流传有‘九主图’今已亡佚。”  相似文献   

6.
南宋《平江图》碑保存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即宋代苏州文庙旧址内,它与《天文图》碑、《地理图》碑、《帝王绍运图》碑合称“苏州文庙四大宋碑”,在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称为“苏州文庙内宋代石刻”。《平江图》碑刻于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是苏州城(当时为平江府治所)的一幅石刻平面图,由郡守李寿朋主持  相似文献   

7.
以上谈了几种宋代全国性石刻地图,下面再淡一下宋代有关单个城市的石刻地图。这方面较为著名的有《平江图》碑和《静江府图》碑。《平江图》碑,原藏江苏苏州府学文庙,现仍存。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由平江府(今苏州)郡守李寿朋重整平江坊市所刊。由吕梗、张允成和张允迪勒石。  相似文献   

8.
宋代《禹迹图》是我国地图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古代科技史上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及突出的历史地位.“禹迹图在当时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是宋代制图学家的一项最大的成就”,“无论是谁把这幅地图拿来和同时代的欧洲宗教寰宇图比较一下.都会由于中国地理当时大大超过西方制图学而感到惊讶”.现今所见的《禹迹图》是宋代上石的两方石刻图:一幅保存在陕西西安碑林,题名《禹跡图》,为刘豫阜昌七年(1136)四月刻石(简称“阜刻图”):而另一幅现存江苏镇江博物馆,题名《禹迹国》,为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正月十五日刻石(简称“绍刻图”).这两方石刻地图自五十年代以来即引起地理学界的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主要的文章见有:《介绍三幅古地图》《镇江宋代“禹迹图”石刻》.以及《再论“禹迹图”的作者》等几篇,对其两种石刻图的概貌.成图年代及图的作者等都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季爱民 《文物》2020,(2):59-65
《唐东都大圣善寺山门院故开法大德先藏大师塔铭》(以下简称《先藏禅师塔铭》)石刻2002年出土于嵩山嵩岳寺塔东侧半山坡,石刻所属墓塔原位应在此处[1],但今不存。石刻现存于登封历史博物馆。文字由温雅于唐元和三年(808年)撰书,记述先藏禅师(724~797年)的师承关系、求法与传法经历及归葬地等内容(图一)。该石刻此前见诸报道与文章,主要为介绍石刻形制、铭文字体、行款、出土和收藏情况以及简述先藏生平等[2]。本文将首次刊布塔铭拓片(图二)[3],抄录全文,并在此基础上考证相关史事,借此观察中唐时期北宗禅在洛阳地区的传播情况,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蓬溪宋墓中的宗教石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蓬溪县赤城镇西的鹫峰山后半部,新出土毗邻两穴宋墓石棺经文石刻,宗教家称为“镇墓石”或“度亡石经”。一方为《天宝度人金书玉篆》(图一);一方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神咒经》(图二)。前者为道家经文,字书“云篆”;后者为佛家经文,字书宋楷。两碑相距2.8米,均开穴为墓深埋地下,地表似乎未砌冢茔。其宗教石刻置于亡人石棺前档,即尸体脚抵之处。奇怪的是竟无亡人姓名及其生平的碑记或题刻。两方宗教石刻的出土,揭示了宋代的殡葬风俗和当时流传的佛、道经文和书法艺术,这对今天考证宋代文物,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经初步考  相似文献   

11.
12.
图片故事     
《华夏人文地理》2005,(U12):56-57
  相似文献   

13.
图片故事     
《华夏人文地理》2006,(U01):122-123
拍野生动物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老虎或大白鲨什么时候出现,不是你能决定的。动物的行为决定了摄影师的作息。为了拍它们,摄影师必须长期置身荒野,久而久之,自己也变得有些野性。一位摄影师就说过:“与大自然的融合无间让我体会到生存的奥妙。我了解到我也是动物,受同样法则支配。今天在这里,我又过了同样的一天。”  相似文献   

14.
15.
本就《鄞江送别图》创作的历史背景与时间、地点、人物和作及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和考证。  相似文献   

16.
年鉴无论对现在还是对历史都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图片是一种最为通俗易懂的视觉语言形式 ,取材来自于方方面面 ,表现方法层出不穷 ,能最真实地记录历史镜头 ,给人以形象直观的感觉 ,因此具有广泛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对年鉴图片的表现形式、图片的作用以及年鉴编辑对图片的处理进行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图是志书的体裁之一,在地方志漫长历史演进中,它始终与志相伴相随,使这“无言之史”真正发挥“彰显志文”的作用.在当前第二轮志书编修过程中,如何在图片入志上进行继承和创新,这对于提高志书的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article offers a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as a philosophical notion which exemplifies a secular conception of thinking. One way in which AI notably differs from the conven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inking” is that, according to AI, “intelligence” or “thinking” does not necessarily require “life” as a precondition: that it is possible to have “thinking without life.” Building on Charles Taylor’s critical account of secularity as well as Hubert Dreyfus’ influential critique of AI, this article offers a theological analysis of AI’s “lifeless” picture of thinking in relation to the Augustinian conception of God as “Life itself.” Following this critical theological analysi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AI’s notion of thinking promotes a societal privilege of certain rationalistic or calculative ways of thought over more existential or spiritual ways of thinking, and thereby fosters a secularization or de-spiritualization of thinking as an ethical human practice.  相似文献   

19.
照片形象、直观、生动,在志书中有不可替代的记事传史作用,因此要注意加强对入志照片的选择。要选取主题鲜明、图像清晰、构图美观、背景不杂的照片。入志照片应遵循典型性、资料性的要求,做到“五选”、“五不选”。同时,志书应重视照片释文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花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从唐代开始出现青花瓷,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发展史。它集中国书法、绘画、文学、美学、传统工艺美术精华于一身,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它产生的历史之悠久,传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其他名瓷无法相比的。在中国陶瓷美术史、文化史、科技史、对外交流史上都留下光辉的一页。目前学术界公认的真正青花瓷器的三条标准是:1.白瓷胎施透明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