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行以法治国,须当确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不能有超越法律的特权,真正实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因中国封建积习太深,权比法大、以言代法的人治现象,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这样,对处于掌权地位的领导者而言,如何认识并处理个人言行与法律规范的关系,就是建设现代法治国家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物”概念关系到《文物保护法》文本内在的逻辑性和适用性,同时还牵涉到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操作性。“文物”概念的研究,成为《文物保护法》研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重点对日常语境与我国现有法律与政策层面的“文物”概念作了具体分析.同时还从法律文本的角度对“文物”及“文化遗产”概念进行辨析.认为“文物”一词具有深厚的法律渊源,符合我国现有法律规范.被国内外所接受,为相关法律所承认,对该概念进行适度调整和内涵扩充,能够满足目前文物保护与管理的需要,建议继续在我国法律条文中出现,继续发挥作用。同时就《文物保护法》修订中增加文物概念的具体表述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静 《文史月刊》2010,(12):80-80
<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某人信誓旦旦地说:"我用人格担保",也常常谴责某些人"丧失了人格";我们常常说某人"名誉很好",也常常指责某些人"不顾廉耻"。那么,"人格"与"廉耻",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让我们来看一看罗马法律对它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古物"概念在中国法律中起源颇早,在中华民国时期广泛使用,是我国现行法律"文物"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重点对中国历史法律法规中"古物"概念的发展脉络作了细致勾勒,并与现行法律法规中"文物"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也探讨了世界其他国家法律法规中仍在使用的"古物"概念,认为"古物"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法律概念,其关于古代文化遗物方面的合理内涵已为"文物"概念所吸收,"文物"概念在此基础有所扩充和发展,更加适合当今形势下文物保护及管理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在两汉主要的法律形式律、令、科、比之外 ,故事还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形式 ,在汉代政治法律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汉王朝设“掌故”一职“主故事”。本文在搜集两汉故事的基础上 ,主要考述了两汉故事的形成与废止 ,两汉故事的内容 ,两汉故事的法律效力与地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如果我们承认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即个人理性 ) ,那么究竟人们为什么要去设计并创作出于自身利益不甚吻合甚至背道而驰的法律 (即“法律悖论”) ?在假定了“法律→人类选择→经济结果”之间的唇齿关系之后 ,这个问题的提法就变成了如下形式 :为什么部分民族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要去选择 ,或干脆默认长期停滞或趋向衰败的法律 ?国内外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1 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及积累效应魏特夫曾推出一种说明 :农业灌溉的需要引起了组织活动 ,组织活动要求有管理集团 ,当管理集团最后从授权于他们的法律安排或结构中获得特权并要…  相似文献   

7.
薛丽珍 《沧桑》2008,(4):78-79
舜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所蕴含的观念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极为广泛的。本文分析舜"窃负而逃"的法律价值,阐明了其对中国古代"亲亲相隐"法律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已形成了第三等级,他们需要公平的财富权、平等的话语权,以及法律对各个阶层一视同仁的最后救济  相似文献   

9.
高文红 《神州》2014,(2):231-231
本文试从法律的角度论述了兰州市推行的"门前三包"中所存在的法律问题:一、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作为支撑;二、增加了有关个人或单位法定义务以外的负担。从我国的立法现状来看,兰州市的"门前三包"会侵害有关单位、公民的合法权益,不但不能得到法律的支持,还极易导致法律纠纷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在秦律体系中,“家罪”主要是指“同居”在一起的父与子、主与奴之间的犯罪。“家罪”作为维护家庭秩序的法律规范,始见于《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法律答问》。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中有关“家罪”的条文摘录如下:家人之论,父时家罪殹(也),父死而(甫)告之,勿听。  相似文献   

11.
李晓曦 《沧桑》2009,(4):92-93
儒家法律思想在我国法制思想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而“礼治”作为先秦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是中国封建时期的法律思想的基石,影响着封建法律制度的构建,也因其历史上的功过对我国当代法治有所启示。本文在探讨先秦儒家法律思想中“礼治”思想的基础上,对当代法治如何正确对待传统“礼治”思想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现有著作对明清文献中常见的法律术语"纸赎"和"纸赎银"的解释多有不妥,这两个词语既与商人抵押借款无关,也不是一般用来赎罪的罚金,而是诉讼费的名称,后来成为官吏科敛的一个名目。  相似文献   

13.
用“心脏停止跳动”抗税 上个世纪80年代,瑞典有个名叫斯登堡的企业主被税务部门指控长期不纳税。谁知到了法庭上,他却振振有词地援引了一条国家法律:“当一个人的心脏停止跳动后,这人即被认为已经死亡。”天经地义,死人是不纳税的。斯登堡的心脏停止跳动快一年了,一直靠人工心脏生活,按照法律规定,他确实属于不该纳税的“死人”之列。律师和法院对此案进行了多次辩论,最终没有作出最后判决。  相似文献   

14.
虽然对牵连犯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了,各国的实践作法也各有千秋,但牵连犯是否应独立成为一种理论来研究,现在看来似乎值得商榷,当然由此引发的牵连犯存废之争也还在继续激烈进行着。通过对牵连犯保留论者驳斥废除论者的理由进行再驳斥,能肯定牵连犯已没有在理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必要,但同时也不能否定现实中存在的具有牵连关系的现象存在,对此,应该按有法律法规的,从法律规定;无法律规定的,依法官自由裁量。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是《中英联合声明》颁布32周年。这项意义重大的声明收回了中国对香港主权,并宣布"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现行的法律基本不变。"换言之,中国内地与香港将长期实行"一国两制"。近32年来,《中英联合声明》承诺的"一国两制"得到了有效兑现,香港获得了高度法律自治。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法律史是建制于法学之中的一门学科,从业者多为法学界人士。近年来,很多历史学者进入该领域,不少重要学术成果相继出版发行,在史学界颇为瞩目,一时间呈献“显学”之势。总体而言,法律史是法学与史学的交叉学科,当然,还需要从其他相关学科中汲取养分。换言之,法律史是法学、史学学者们的“共同事业”,只有不同学科、不同背景、不同路径的学界相互交流、求同存异、互鉴学习,才能共同推进法律史研究的发展。有鉴于此,本期开设“法律史研究的方法与路径”笔谈栏目,邀请在法律史研究领域中颇有造诣的法学、史学学科的新锐学者撰写笔谈:既有学科发展方向的思考,也有方法论的自觉与反思,还有重要概念的探讨等。本期笔谈,意在抛砖引玉,我们诚挚期盼,不同学科的学者参与进来,共同推动法律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6月2日.埃及刑事法庭对穆巴拉克涉嫌镇压示威者一案落下法槌,大法官里法特判处他终身监禁。涉嫌“合谋”镇压示威者的前内政部长阿德利也被判终身监禁,而6名高级警官获判无罪。由于超过法律诉讼时效,法庭宣布放弃对穆巴拉克及其两名儿子所涉嫌巨额腐败案的指控,其两子无罪释放。  相似文献   

18.
道德与法律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手段倍受汉代统治阶级重视。在汉代道德与法律两者之间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并存关系,其中在汉代道德观念中体现着深刻的法律思想,而在汉代法律思想和司法实践中同样体现着厚重的道德观念,而汉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也处在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汉代社会之中。而本文通过对汉代“劫质”案的考察就集中体现了笔者对汉代道德与法律关系问题的一种诠释。  相似文献   

19.
于冰 《东南文化》2018,(2):13-19
国有文物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是现行文物利用管理中最重要的法律规定之一。该条款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文物普遍不合理利用现象及其后果的反应性规定,在法律文义的含义上和逻辑上存在歧义,在保障实现安全性和公益性两大立法目标的有效性上效果不佳,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现实需求。碎片式法律条款无法解决文物利用中存在的风险与矛盾,应当以建设性立法思维将其纳入国有文物资产管理体系总体布局中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20.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老子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以其哲学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法律思想。老子不是我国古代法律虚无主义者,他并不反对法律在维护国家统治方面的作用,而且他认为法律应该简约,给人民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