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十五)蒙古族的居住蒙古族传统的住房是蒙古包,它是一种天穹式建筑,古时汉文文献称其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始于清代"。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蒙古包是蒙  相似文献   

2.
蒙古包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彤 《文物世界》2001,(6):52-56
蒙古包在汉史籍中古称穹闾、穹庐、毡帐、旃毡等,它被称为蒙古包,约是在满族祖先女真与蒙古族频繁接触的南宋前后,满语称“家”为“博”,呼蒙古人的家日“蒙古博”,取其谐音,而作蒙古包。其形成、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它是包括蒙古族在内的生活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富于智慧的杰出创造。  相似文献   

3.
于学斌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1):103-111,149,150
本文认为古文献所记载的穹庐有多种样式,蒙古包仅是其中的一种。根据文献记载,蒙古包是穹庐,但并不是所有的穹庐都是蒙古包,北魏时期的百子帐应该是历史上最早的蒙古包式建筑,蒙古包的最早定型是在北魏时期。  相似文献   

4.
乳香飘     
乳香飘徐兴邦绿,酣畅的绿;美,姹紫嫣红的美。像绿色地毯似的草原上,缀着一朵朵银花,正接受金色太阳的洗礼,那是草原牧民们世代居住的蒙古包。小小的蒙古包,高不过5尺,直径不足1丈,可是牧民们的胸怀比草原还宽广。远方的客人,当你走进蒙古包,热情好客的主人向...  相似文献   

5.
当你来到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居住的蒙古包或房屋门前,便会看见高高地栽立着两根旗杆。蒙古人称之为“玛尼宏”或“桑更苏日”。这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特有的标志。玛尼宏是上面装有三叉铁矛的两根旗杆,中间拉着细细的羊毛绳索,上面悬挂着蓝、黄、绿、白、红五彩小旗。每个小旗子上都印有九匹昂首向上奔腾的神马。图案的空隙里用蒙文或藏文写着:“希望之马奔腾飞跃,愿我们的民族繁荣吉祥。”五彩小旗的蓝色为蒙古族最喜欢的颜色,象征着繁荣强盛;黄色则代表养育本民族的土地;绿色代表草原;白色代表财富之源泉的羊群;红色…  相似文献   

6.
《文史天地》2015,(1):93
"混账"与蒙古包有关。从前,我国北方的蒙古族过着群居的游牧生活。为了维持生计,他们经常带着帐篷式的蒙古包,赶着牛羊和马群,到处游荡;碰上有水草的地方便支起蒙古包,定居下来。白天,男人们去放牧,留下老人或妇女看守帐篷。这时,在家的一些年轻小伙子为了找年轻姑娘谈情说爱,就乱窜帐篷,混进姑娘帐篷里去。如果帐篷里没有其他人,他们就尽情地又说又笑,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在古代是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以“马背上的民族”而著称。住穹庐毡帐,食肉而不粒。始无文字,刻木为契。正如孟珙在《蒙鞑备录》中所言:“今鞑之始起并无文书,凡发命令,遣使往来,止是刻指以记之。”彭大雅所撰之《黑鞑事略》中也说:“其言语,有音而无字。”“鞑人本无字书……只用小木,长三四寸,刻之四角,且如差十马则刻十刻,大率则其数也。”  相似文献   

8.
草原骑警     
在四川阿坝州的红原、若尔盖、阿坝三县共计3万多平方公里的美丽草原上,叱咤着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骑着高头大马,身披黑色大氅,脚蹬牛革皮靴,背挎冲锋枪或狙击步枪,在茫茫草原上奔驰。这就是被牧民们称为“草原的保护神”的中国第一支草原骑警队。他们所要猎捕的,正是臭名昭著的盗马贼。几首年来,盗马贼的故事一直是草原上流传最广的传奇之一,他们精通骑射、踏雪无痕,所盗牛马如风卷残云般瞬间就没了踪迹,让善良的牧民们难以提防。自从草原骑警队成立以来,、便成为牧民们财产安全的保护神,从此盗马贼再也不敢轻易地抢劫和偷盗,因为他们要面对的是训练有素,专业、敬业而又不怕吃苦牺牲的草原骑警队。  相似文献   

9.
蒙古人     
最近你的身边是否充斥着与蒙古族有关的讯息,《成吉思汗》在央视的热播,内蒙古文化周,草原博克大会……10月,乘着扑面而来的蒙族风情,本刊策划推出了“蒙古人”特辑,力求从城市、人种、医学、音乐等多种角度,呈现给读者一个丰富多彩的蒙古族。 专辑分为六个部分,其中《我们是蒙古人种》:从人种学的角度向我们阐释:大多数中国人及周边一些国家的人们都属于现代蒙古人种。《铁路驮起的二连浩特》:从边贸的角度理性客观地展示了二连浩特,这个连接欧亚大陆的“黄金口岸”独特的人文风貌。乌兰巴托是今天蒙古国的中心,是这个草原国家的首都,然而随着定居化进程的发展,从前的游牧民族现在是怎样生活的,《乌兰巴托:从草原到城市》将告诉你。 《蒙古骏马》以精美震撼的图片告诉你马在牧民的生活中充当着怎样重要的角色,没有蒙古马就没有成吉思汗成就一方的霸业。《寻访蒙医》拨除谬误,让我们见识一下真正的蒙古大夫。 《京城的蒙族音乐部落》带你去探访几位生活在北京的蒙族音乐人,听他们讲蒙族音乐的来龙去脉,以及这些在他乡的蒙族人是如何生活的。  相似文献   

10.
马戎 《民俗研究》2002,(3):81-89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敕勒歌》所描述的我国北方草原的景观,它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不知呼唤起多少幼小心灵对于茫茫草原的幻想。  相似文献   

11.
“穹庐”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①行国随畜,行踪万里,居无定所。这是历史上诸游牧民族的一个共同特征。匈奴,曾是最早驰骋于我国北方的强大游牧民族,史籍在记述其生活方式时说:“以广野为闻里,以穹庐为家室。”“所谓“穹庐”,即是北方游牧民族早期的住所。然而,“穹庐”的构造、特征及其组变究竟如何?国内对此专文阐述不多,笔者拟就此作些考释。一匈奴“内无室庐之守,外无田畴之积,随美草甘水而驱牧”、““父子乃同穹庐而卧”。我国古代出使匈奴的使节,多于穹庐中会晤单于,西汉使节杨信,不肯为人单于穹庐而墨缀其面…  相似文献   

12.
丰宁县地处河北省承德地区的北部。明朝以前,这里都是少数民族政权的辖地。唐朝时,这里属辖“松漠都督府和饶乐都督府奚王府西省地”。明朝时,分属“北平都指挥司北平府宜兴州五卫地和开平卫地”(见已出版的《丰宁地名志·地理历史沿革》。)一四三○年(明宣德五年)六月以后,因明庭势衰,内地南移,弃地二百里,丰宁全境并入蒙古察哈尔部(见《江北三厅志》)。直至清朝入关的时候,丰宁土地上,人烟还很稀少,“一道十数里,数十里长的山谷或峡谷地带,仅有两三户牧民放牧。”(见《河北学刊》八六年二期表森坡文“塞外承德森林历史变迁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这纯粹是一场意外的旅程,最开始他仅仅单纯是为美国《建筑文摘》前往内蒙古采访蒙古包的历史与牧民生活,但中国大陆精彩而丰厚的民族文化让黄效文大吃一惊,国外早期探险者充满猎奇与错误的描述,又让其耿耿于怀。  相似文献   

14.
夏日草原     
正去年夏天,妈妈带我来到了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那草青青的,有一寸多高,一阵清风徐徐吹过,小草们随之扭动起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让人心旷神怡。草原上住着蒙古族牧民,他们赶着牛羊,任它们在草原上奔跑。放眼望去,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嘹亮高亢的歌声到洁白的哈达,都饱含着蒙古族牧民浓浓的情意。夜晚,草原上凉风习习,没有大都市里的热浪,没有城市中的喧嚣,让人觉得无比凉爽,心情也顿时沉静下来了。那儿的夜晚十分宁静,幽静的矮树  相似文献   

15.
炒米,也叫熟米,由糜子慢火煮半熟后炒干加工而成,盛产于内蒙古各地,是一种最具地区特色的少数民族方便食品。古往今来,炒米一直是草原上蒙古族牧民必不可少的珍贵食品,既便于携带食用,也可较长时间存放。旅游放牧可以干着吃,坐在蒙古包里可以泡着奶茶吃。内蒙古地域辽阔,炒米风味各异,其中尤以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新庙乡的炒米质量上乘。 新庙炒米视若黄金,一咬脆生生的香甜之味难以言表。如果将炒米泡入那醇香的奶茶中,浸泡片刻,口感更佳。但这还不能品尝出新庙炒米独特的风味。咱当地农牧民品食炒米很有一番讲究呢。一般是先…  相似文献   

16.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古老的《敕勒歌》,描绘的是1500多年前阴山南麓草原(今内蒙古土默特平原)的苍莽景色。岁月悠悠,星移斗转,如今,敕勒川上早已建起了青色的城——呼和浩特(蒙古语“青城”之意)。在这座城市的街心花园旁边,有一座乳白色的古典式三层楼房,楼顶上有一匹昂首奔腾的骏马雕像,每天都有许多游人走进大楼里,他们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并且在典雅的白楼前摄影留念。这座建筑,就是被称为“草原上文物宝库”的内蒙古博物馆(图一)。内蒙古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  相似文献   

17.
黄适远 《丝绸之路》2010,(19):31-34
站在草原上,喜欢倾听蒙古族托不秀尔的声音,浑厚、苍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历史的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草原是雄浑而阳刚十足的,蒙古族就在草原的杯抱里成长,  相似文献   

18.
吉祥蒙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望不尽连绵的山川,蒙古包像飞落的大雁,勒勒车赶着太阳游荡在天边,敖包美丽的神话守护送草原,我蓝色的蒙古高原,你给了我希望从远古走到今天,你就是不灭的信念,把我的爱献给你,把我的祝福留给你,祝福留给你”……  相似文献   

19.
翟文涛 《世界》2013,(11):160-163
记得上学时,一首《敕勒川》曾让年幼的我对于草原向往不已——“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殊不知,相比春季的生机勃发,秋季的草原更加壮美与大气,蓝天、白云、金黄的牧草、成群的牛羊、点缀其间的蒙古包……此时,与北京相邻几百公里的内蒙古大草原就宛如一幅大自然的五彩画卷。不妨让我们信马扬鞭,与通用四款SUV。一起驰骋进这座“北京的后花园”。  相似文献   

20.
由两位著名的卫拉特蒙古史学者——中国人民大学马汝珩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大正研究员合著的《漂落异域的民族——17至18世纪的土尔扈特蒙古》一书,最近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翻阅这部史料翔实、论述精当的著作,笔者心头不由得涌起一股暖流:这是我国卫拉特蒙古史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新成果,这部书也许标志着这一领域的研究从此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土尔扈特蒙古是我国蒙古部族中古老的成员之一,其先祖可远溯到12世纪下半叶克列特部的首领王罕,其后多经磨难,历尽艰辛,发展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成为游牧于我国西北地区卫拉特蒙古重要成员之一。自17世纪初期起,该部牧民不断向西迁徙,大约到1630年左右,在和鄂尔勒克率领下,大部分牧民离开原来的牧地,经过哈萨克草原,越过乌拉尔河,到达伏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