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酉彡),是商代卜辞中最为常见的字之一,但对于此字的释诂,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解决。本文认为,甲骨文(酉彡)字既非罗振玉所说的意为尝酌的酒祭,亦与郭沫若所说的乃积薪燔柴之槱祭无涉,而是鼓缶、击缶古俗之写照,考(酉彡)字造字本意,酉即陶质酒器,彡乃敲击酒器所发出的声音之标符,(酉彡)正是鼓缶为乐的会意字,在甲骨文中被专用作以音乐祭祀的祭名,乃彡字的繁文,即后世之肜字。  相似文献   

2.
隋写本左氏春秋残卷跋 □阳魏郡内□□ 北有?阳? 膀宰屠蒯? □□口许之也而遂酌 司聪也乐所以辰 聪?也  相似文献   

3.
申敏 《贵阳文史》2011,(1):88-89
茶乎名家 年初余尝因事急而宿夜少息,日久目赤并口涩,得友人赠青山绿水少许,嘱邑此青山绿水乃茶中佳物,泄火滤毒、明目清肝,望君常备。吾遵服月余则目清口甘,神情清朗异于常,白喜于此茶。  相似文献   

4.
钟文良 《南方文物》2014,(4):203-203
<正>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乃信江与铅山河交汇之口,清乾嘉年间,河口以大宗茶纸贸易带来百业繁盛,成为"舟车驰百货""、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的江西四大名镇之一。金利合药店就位于河口古镇古色古香的明清古街上,古街层楼绵延,鳞次栉比,古老而典雅,青石板路面的道道车辙,记录下当年古镇的繁华。店屋多数砖木结构,连续多进,有的进深达数十米。临街一进是门市铺面,也有的兼做  相似文献   

5.
王菲与李亚鹏的10年爱情、8年婚姻上周五黯然落幕。从在民政局办理手续被曝光的现场照片来看,两人表情相当平静,而他们公开声明的措辞也是字斟旬酌,滴水不漏,显然不算突发,而是早有安排。孩子与财产归属也一并公布,省去媒体和大众的盘问与猜测,只传达了一个信息——这婚离得板上钉钉,绝非炒作。  相似文献   

6.
在太平天国战争的打击下,清廷国库极度空虚,传统的酌拨军费制度难以运行,咸丰帝被迫谕令统兵大臣、战区督抚不要依赖户部,而应与其他省份直接协商拨解军费。这一军费咨商协解新谕令很快促成了"联省合筹"军饷计划的运行,前期的江南大营、曾江阵营、庐州大营等,积极筹划联省供饷;后期的长江五省合筹共剿计划也费心筹划。然而,受安全利益、人脉交谊、省区财源等因素的影响,这类联省合筹计划或微有成效,或仅限于筹议。它反映了战时环境下,军饷筹解新制与据册酌拨旧规混合并存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两周金文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有“乃、汝、爾(尔)、而、若”五个,.从出现频率看, “汝、乃”为高频词,后三词出现频率很低.句法功能方面, “乃”和“汝”截然有别,即“乃”几乎只充当定语,而“汝”可以充当宾语、主语、兼语,几乎不充当定语.出现时间上,“乃”集中于西周时期,且各个阶段差别不大;“汝”亦集中于西周时期,但西周晚期比例更高; “爾”(尔)东周时期比例更高, “而”则全部见于东周时期.与殷墟甲骨文相比,两周金文中的第二人称代词系统更加完备,一方面新出现了“爾(尔)、而、若”三词,另一方面“汝、乃”的出现频率非常高.与《尚书》《诗经》相比,可以看出三者中代词的个体数量基本相同,常见代词基本相同,“汝”的句法功能相同;不同的主要是“乃”,其在两周金文中的用法与《尚书》接近而和《诗经》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8.
周绍良 《文献》2004,(2):49-59
昱,荆南人.美风度,能谈.少举进士,不上,乃放游名都.虽贫士,而轩昂,气不消沮.爱湖湘山水,来客.时李夔廉察桂林,寓官舍,月夜,闻邻居行吟之音清丽,迟明访之,乃昱也,即延为幕宾,待之甚厚.崔中丞亦在湖南,爱之.有女国色,欲以妻昱,而不喜其姓戎,能改则订议.  相似文献   

9.
清代钱币存世量大,容易收集。因此不少收藏者十分注意对清代钱币版式的研究,尤其关注清钱中的一些特殊品种,如清代小平钱中的厚重品就是其中之一。清代制钱的重量变化较大,但主要集中在清初。据清人王庆云《石渠余记》载:"顺治之钱有数品,初有一钱、一钱二分、一钱二分五厘三品。……十四年更铸重钱(重一钱四分)。"康熙二十三年,因铜材价贵,民间多毁钱图利,于是改每文重一钱,"四十一年,又以钱小盗铸者多,复旧制一钱四分……。至雍正十二年铜贵,钱本多亏,乃酌轻重之中,定一钱二分之制。自是以后,铸钱虽有不同,而轻重显若划一,其有不齐,则局匠冒禁偷减,非功令有所改  相似文献   

10.
重建礼拜寺记碑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录文:重建礼拜寺记碑额篆书二行重建礼拜寺记大元至正二年普公奉命统领中山府兵马,甫一禩,士卒驯习,百废俱举。时天下晏然,乃谓众曰:今有司建学以祀先圣,殚厥职知所尊也,吾独无所尊乎,吾回回人拜天,其事也,不知此地亦有吾属而知所以拜天者乎。左右对以:回回之人遍天下,而此地尤多,朝夕亦不废礼,但府第之兑隅,有古刹寺一座,堂宇止三间,名为礼拜寺,乃教众前夕 拜  相似文献   

11.
日本茶源于中国,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综合性文化。从日语中“茶”的字音入手,从茶名、茶与人、茶谚三个方面分析日语中与茶相关的表达,借此说明,茶与日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日本人在秉承中国茶文化精髓的同时,不断领悟融入新意,在茶文化中常年累积的经验、生活智慧等都借茶发挥。  相似文献   

12.
华茶销售衰败与祁红统制运销中的官商权势纷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涛 《安徽史学》2011,(2):117-122
民国年间,华茶的生产和销售与国际市场联系尤为紧密,其产销受到国民政府和商界的高度重视。由于受到国际茶叶市场供需关系的制约,华茶特别是红茶销售日益衰败。为振兴华茶,皖赣两省实施红茶统制运销政策,祁门红茶是统制运销的主要对象。官商之间为祁红统制运销的控制权展开博弈。华茶销售的衰败和祁红统制运销中的权势纷争凸显出民国现代化转型时期商业社会生态的变迁面相,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国时期商业发展的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13.
近代安徽茶业在整体上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并日渐形成皖南外销茶和皖西内销茶并驾齐驱的销售格局,两地茶区因销路问题而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在近代安徽茶业产销格局形塑和日益深化的过程中,交通起到了至为关键的推动作用.相对优越的地理区位和独特的交通条件赋予徽州茶远销海外的现实保证,闭塞的地理位置和道路交通则极大地限制了皖西茶出口的可能性.随着铁路、公路等现代交通体系的建立,火车、汽车、轮船等新型交通运输工具开始广泛地运用到茶叶贩运中,近代安徽茶叶的运输路线随之发生了重要变化.茶叶从枝头走向市场需辗转于多重运输环节,新式交通方式在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逐步打破了传统水路运输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陶德臣 《安徽史学》2007,10(3):5-12,44
印度是当今世界主要产茶和茶叶出口大国.100多年前,为了打破中国茶叶对世界茶叶市场的垄断,牟取厚利,英国殖民当局从中国全面输入茶籽、茶苗、茶工、种制技术,大力发展印度茶业.经几十年努力,一跃成为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和出口地区,对世界茶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汉至民国时期茶叶广告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具有数千年的饮茶史。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已经形成以四川为中心的茶叶销售市场,唐宋以降,茶叶商品经济蓬勃发展,清朝中后期达到顶峰。茶叶广告对茶叶生产、销售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至今无一人加以考察。本首次把数千年中国茶叶广告史划分为两汉至南北朝时的起源时期、隋唐两宋时的发展时期、明代清前期的再发展时期、鸦片战争后到解放前的嬗变时期,并详细考察了各个历史时期茶叶广告的兴起原因、表现形式及其作用,为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茶叶销售,解决卖茶难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左宗棠与西北茶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以来,西北茶务与财政、军事、国防关系密切,地位十分重要.清代雍正、乾隆以后,兴盛了千余年的茶马贸易走向衰落.受多种因素影响,咸同时期西北茶务更加残破不堪.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从巩固边防、筹集军饷的目的出发,大力整顿西北茶务,深刻分析了西北茶务十余年停滞的五个原因,采取了试办茶务的四个办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整顿茶务的三大政策,产生了四大重要影响,最终使西北茶务摆脱了困境,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可喜局面.  相似文献   

17.
清至民国时期茶叶消费主体呈现许多新特征、新变化.平民百姓的茶叶消费带有更多的市场行为,少数民族茶叶消费数量更多,军士以茶充饷现象屡见不鲜,国外消费主体异军突起,官僚文人、富商大贾、和尚道士的茶叶消费与茶叶市场关系更紧密,皇亲国戚的茶叶消费披上了浓浓的市场色彩.这些新特征、新变化对茶叶市场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茶叶消费主体的消费数量、消费能力、消费层次、消费习惯、消费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茶叶市场的基本走势.  相似文献   

18.
明代的茶果银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现象,有礼仪、贿赂和赋税三种性质。茶果在人际交往和祭祀神灵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时用银钱代替实际的茶果,于是产生了礼仪性质的茶果银。明朝制度虽然禁止征收茶果银,但贿赂性质的茶果银实际上广泛存在,并造成严重危害。赋税性质的茶果银由礼仪和贿赂性质的茶果银演变而来,到清代成了正规的赋税。  相似文献   

19.
论清代茶叶贸易的社会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德臣 《史学月刊》2002,2(5):90-95
清代是中国茶叶外销兴盛时期。由于世界茶叶市场的需求拉动和国内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叶出口量迅速扩大,成为中西贸易的核心商品,获取了丰厚利润。茶叶贸易对发展茶叶生产、改善交通运输、活跃金融、繁荣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并成为外交和军事斗争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20.
茶匙     
郭丹英  陈钢 《收藏家》2009,(5):43-46
在我国茶具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一些非常特殊的茶具,但随着历代饮茶方式的改变,其实用功能慢慢消失,最后变成后人观赏及收藏的物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