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建墓,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史称“永陵”,1942年发掘,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建墓及其珍贵的文物,为我们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成都王建墓博物馆位于市内繁华地段─—羊市街西延线上,自1979年元旦正式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经过我馆职工的艰苦创业,努力拼搏,文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由创业初期只有7名职工、14亩园区的小小文管所,发展到今天拥有50名职工。56亩园区、下设8个部、科、室,初具规模的博物馆。目前,我馆由研究生、本科生和…  相似文献   

2.
王建墓保坎的修复工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建墓,自建国以米,党和政府曾前后五次拨款维修。1983年,在国家文物局和省市文物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成都市王建墓文物管理所对王建墓进行了规模最大的一次保坎维修工程。(图一,二) 我国目前已经发掘了的五代时期的帝王陵墓共有三处,即成都的前蜀王建墓和后蜀孟知祥墓,以及南京的南唐二陵。以上几座五代时帝王墓(除王建墓外)都是依山而筑,而王建墓则是建筑在地表之上,平地起券,券顶上加盖石板,然后由人工垒封土呈圆形的墓。冯汉骥先生《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说:“陵台现高约15米,直径约80米,圆形,  相似文献   

3.
冯夏 《成都文物》2006,(4):38-40
“后陵永庆院在成都大西门外不及一里,盖王建墓也,有二石幢,犹当时物。又有太后墓,琢石为人马甚伟。”此为南宋诗人陆游寓居成都期间,所作的《剑南诗稿》卷八《后陵》诗序。诗序中所谓“在成都大西门外不及一里,盖王建墓也”,即指1942年发掘于成都西北处的永陵(俗称王建墓)。而诗序中提到的“太后墓”究竟是谁的墓,它又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4.
王瑛 《成都文物》2000,(3):43-46
1942年发掘的前蜀王建墓,在解放后,党和政府曾多次拨款进行维修。比较大的维修有三次。1952年,在千年古墓正南方,紧接墓前室的位置,仿照古墓结构,修建了一道保护门墙;1957年,又修建了王建墓博物馆大门;而规模最大、整治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是1989年8月——1990年6月历时10个月的“王建墓防渗排水综合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5.
为了促进前后蜀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四川省历史研究所、四川省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都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成都市社科研究所、成都王建墓博物馆等六个单位于1991年10月23-25日,在成都王建墓博物馆举行了“前后蜀历史与文化学术讨论会”。应邀出席学术讨论会的,有上海、河南、重庆、成都等地的专家学者及有关方面的代表共八十余人。本次学术讨论会共收到论文40余篇,涉及到历史、考古、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会议自始至终洋溢着热烈而团结的气氛,与会者推心置腹,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气氛十分活跃。现将学术讨论会的观点和意见,综述如下: 一前后蜀统治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许多领域都值得研究探讨,这是与会者的共识。与会学者认为,前后蜀在五代史中占有  相似文献   

6.
王瑛 《成都文物》2000,(2):49-53
数千年的历史长河给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它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位于城西的王建墓便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误传为汉代司马相如抚琴的“琴台”,给人们平添了些许猜测与误会。直到1942年发掘后,方知为前蜀皇帝王建的“永陵”,俗称“王建墓”。  相似文献   

7.
王建墓棺床石刻二十四乐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序言 1942年,在四川成都西郊发掘出了五代前蜀(901—925)(译者按:原文如此)皇帝王建的陵墓。1955年,杨有润氏发表了有关王建墓石刻的研究文章,并附有二十四乐妓的照片(《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3期)。1956年5月,日中佛教交流恳谈会在日本东京举办了“中国佛教美术展览会”。会上展出了杨有润氏提供的王建墓石刻乐妓的大型照片24张及其他新发现的有关资料。对于研究中国音乐史特别是唐宋音乐史来讲具有重要价值的王建墓石刻,遂为世人所知。在这篇文章中,由于笔者无缘  相似文献   

8.
前蜀王建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年以来多次维修,其中1989年度王建墓防渗排水维修工程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该次工程历时近一年,基本解决了王建墓封土、墓室的渗水问题.  相似文献   

9.
冯夏 《成都文物》2008,(2):63-65
成都永陵(俗称王建墓)是中国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位于成都市永陵路10号。1942年发掘,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正式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0.
《四川文物》和《成都文物》是四川文博战线的两家兄弟刊物。为交流办刊经验,探讨如何在新时期办好文物刊物,两家编辑部于3月16日在风景秀丽的龙泉驿,联合召开了作者编者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省文化厅、成都市文化局、省文管会、市文管会、四川大学、省社科院、省博物馆、成都出版社等单位的作者代表,以及两编辑部的全体同志。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国家旅游事业的发展,1979年元旦王建墓正式对外开放,迄今已七年有余,参观者已逾百万。中外游览者对“墓内石刻伎乐演奏的是什么?”颇感兴趣。1980年,《舞蹈论丛》第一辑发表了沈从文先生《关于怎样研究中国舞蹈史的一封信》,信中指出:“霓裳羽衣舞,也有若干图像可供参考,如传世的《朝元仙仗图》和五代王建墓棺座石刻一组乐舞伎,都可说是目下第一手材料”。笔者对沈先生这一精辟而又独到的见解,深表赞同。根据沈先生在信中所提倡的以历史文献对照文  相似文献   

12.
为纪念成都永陵(王建墓)考古发现60周年,从2002年9月26日至11月2日,由四川省物局、成都市化局、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四川省历史学会主办,成都永陵博物馆、成都市物考古研究所承办,四川博物馆、四川省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化院协办的“永陵考古发现60年”系列纪念活动在成都举行。  相似文献   

13.
四川成都永陵是五代时期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1942年发掘之时,地面除仅有占地四亩的冢土堆外,早已一物无存。1971年3月,成都金牛区抚琴大队社员修房时,在王建墓前300米处,离地面不到1米的地下出土一尊石人(见图),现陈列在墓前陵园之中。石人完好无缺,戴冠、着袍,双手执笏,佩剑,直立于近方形的石座上,石人与  相似文献   

14.
一直有着抚琴台之称的永陵(王建墓),是在1942年由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先生组织发掘的。虽时处抗战期间,但沉睡千年的永陵被发掘之后在成都同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墓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绝仑的随葬品及惟妙惟肖的石刻雕像使人为之震撼。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墓室早年被盗,室内涌入大量的雨水和淤泥,发掘时“墓内已为淤土所填”。  相似文献   

15.
龙腾 《成都文物》2006,(3):59-61
2005年4月至7月,为了配合成都永陵博物馆“国宝回家”系列活动,成都市化局和中共成委宣传部理论处、成都永陵博物馆共同开展了一次“王建与成都”为主题的证活动。征启事见报后,受到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纷纷投稿至永陵博物馆。现从来稿中选出较有代表性的4篇章,在本刊予以发表。[编按]  相似文献   

16.
为了传达贯彻国家文物局召开的博物馆工作座谈会、周原遗址保护会议和社会科学院召开的考古学八年发展规划会议、中国考古学会成立大会的会议精神,省文化局于去年九月一日至七日在郑州召开了文物、博物馆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各地、市主管文博工作的文化局长和博物馆、纪念馆的负责同志等,共二十九人。  相似文献   

17.
1998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成都龙泉驿区青龙村的一座砖室墓进行发掘。墓葬为较大型的长方形双室券顶砖墓,墓圹平面呈亚字形,两墓室均由封门墙、墓室、棺床、耳室和肋拱组成。此墓是迄今发掘的除王建永陵之外的最高级别的前蜀重臣和分封亲王墓葬,为前蜀墓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王建墓棺床石刻乐伎弄佛曲说探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位于现成都市内的王建墓,其墓室棺床之东、南、西三面束腰处,有一组乐伎浮雕,共二十四人,全为女性。除南面有二舞女对舞外,余者均为演奏各种器乐的乐女。对此二舞女舞蹈所演示的内容,秦方瑜先生发表在《四川文物)1986年第2期上的《王建墓石刻伎乐与霓裳羽衣舞》一文,认为二舞女所舞者为《霓裳羽衣舞》,并谓所舞者为“霓裳中序开始的瞬间动作”。秦先生这一观点,后来又在《王建墓乐舞石刻演示内容初探》①一文中再次加以重申。当然,秦方瑜先生也并非首创此说,早在1980年,沈从文先生《关于怎样研究中国舞蹈史的一封信》一文中即…  相似文献   

19.
广东电白唐代许夫人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1月19日至26日,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省博物馆、茂名市博物馆、电白县博物馆等单位组成发掘队,由省博物馆古运泉同志为领队,对已遭破坏的广东省电白县唐代许夫人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此墓早年被盗,破坏严重,但形制特殊,规模较大,出土墓志铭及少量金器、瓷器和铜器,现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博物馆的《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发掘记》介绍了该墓出土的一件铜壶。这件壶高40厘米,通体用金属嵌错出丰富多彩的图象,生动地反映出古代社会生活的若干侧面,是当时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珍品。壶上的种种画面,对历史研究很有价值;同时,这种嵌错铜器在成都发现,又对探索四川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可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