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省水下考古自1986年筹备开展以来,开展了“南海Ⅰ号”、西沙群岛、崖门内海沉船遗址以及其它一些小型水下考古遗址的勘探和发掘工作,建立了中国水下考古科研与培训基地,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水下考古工作者。广东省水下考古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对推动全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浙江宁波渔山小白礁一号沉船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是近十年来浙东地区最重要的一次水下考古科研活动,考古发掘所获出水遗物也为东南沿海晚清海上交通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根据对小白礁一号沉船出水遗物中的两种舶载贸易品——宁波鄞西石板和景德镇民窑瓷器的分析可以推断,小白礁一号沉船应是一艘前往日本长崎从事贸易的清代海船,在其沉没前的最后一次海航中很可能曾经行宁波镇海口和舟山普陀。  相似文献   

3.
<正>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已走过了20多个年头。20多年来,中国水下考古工作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验,培养了一支专业高效的考古队伍。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福建连江定海白礁一号沉船、西沙华光礁沉船,还有福建平潭碗礁一号沉船、广东南澳一号明代沉船、广东阳江南海一号沉船等都成功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地区开展的一系列水下沉船遗址调查,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4.
1987年8月,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与广州打捞局在南海川山群岛附近海域搜寻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林斯堡”号(Rimsberg)时,意外发现了一艘中国古代沉船。1989年,该沉船被命名为“南海Ⅰ号”。“南海Ⅰ号”的水下考古工作,按性质、任务、时间大致可分为早期发现阶段(1987-1989)-前期水下考古调查阶段(1999-2004)-整体打捞阶段(2002-2007)-“水晶宫”内试发掘(2009、2011)-水晶宫内全面保护发掘(2013年后至今)等不同工作阶段。  相似文献   

5.
《中华遗产》2010,(6):11-11
在广东汕头南澳岛“三点金”海域,沉睡四百余年的明代古沉船“南澳一号”水下考古正在进行中。据目前出水的八筐文物分析,出水青花瓷主要来源于福建平和窑,少数来自景德镇观音阁瓷窑。观音阁瓷窑是景德镇最著名的民窑之一,其产品几乎可与官窑媲美,用于外销。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航段开展的水下考古:在福建平潭发现了装载五代越窑青瓷的沉船遗址;在福建连江、莆田、龙海、平潭、漳浦等海域发现宋、元、明、清各时期的沉船遗址;对广东"南海Ⅰ号"和海南西沙群岛"华光礁Ⅰ号"等宋代沉船遗址、广东"南澳Ⅰ号"明代沉船遗址以及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遗址等进行了水下考古发掘。这些水下考古工作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对海上丝绸之路及其相关问题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又名南海Ⅰ号博物馆)是以“南海Ⅰ号”宋代沉船的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水下考古现场动态发掘的专题博物馆,被业界誉为世界三大沉船博物馆之一,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自2009年开馆以来,已接待国内外观众近500万人次,围绕“在科学保护‘南海Ⅰ号’中加快与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核心目标,持续推进“南海Ⅰ号”保护发掘、展示利用等工作,为“南海Ⅰ号”的重新启航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8.
资讯     
《中国文化遗产》2012,(2):106-110
《考古》2012年5/6月第65卷第3期水下考古学家詹姆斯·戴尔嘎多,十几年前曾第一个潜入沉船残骸并随后撰文将泰坦尼克号介绍给读者,此次在《泰坦尼克号考古》一文中,戴尔嘎多提及在2010年随一个新的探险队再次探访沉船残骸。文中从水下考古角度详细记录了与十几年前相比沉船残骸发生的显著变化。戴尔嘎多认为,泰坦尼克号最终将成为极具真实感的考古遗址。在《发掘Tel Kedesh(基低斯)考古  相似文献   

9.
在已经过去的人类历史中,航海船舶的建造是最能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科技水平的标尺之一。宋元时期,中国大陆与海外诸国的往来日趋频繁,大量的华人移居海外带去了各种先进的产品、文化;来自异域的奇珍异宝,经济作物等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发展。随着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在我国辽阔的海疆不断发现了历代沉船遗存,揭示出曾经蓬勃兴盛的海上商贸活动。其中近年比较引人注目的就有位于广东台山海域的“南海Ⅰ号”沉船和西沙群岛华光礁沉船的水下考古发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元代中期新安沉船出水卵白釉瓷资料的初步整理和分析,可知其釉色呈现出不稳定状态,装饰工艺及纹饰来源趋于多元化,这些信息充分显示出元代中期景德镇窑的卵白釉瓷正处于试产阶段。对比景德镇地区窑址调查和考古发掘资料可知,新安沉船出水部分卵白釉瓷为昌江河渡峰坑段至历尧村小学段窑场和景德镇老城区窑场烧造。此外,综合分析新安沉船出水瓷器品类、数量及各类瓷器面貌特征,再对比景德镇地区元代晚期陶瓷考古资料,可以进一步发现元代中期景德镇地区制瓷手工业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期。  相似文献   

11.
<正>"小白礁Ⅰ号"商贸运输船是浙东海域首次通过水下考古手段发现清理的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古沉船,沉没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在沉船遗址表面,发现有玉印、西班牙银币、青花瓷、铜器、锡砚台、石板,经过调查,发掘出水文物千余件。回想起我参与的"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发掘,往事历历在目。大多数日子,工作平凡而又普通,但正是考古工作者们不畏艰难、坚守岗  相似文献   

12.
正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非常重要的航段,有泉州这样的大港,以及漳州月港这样重要的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港口,沿海海况复杂,所以发现的沉船很多。我国的第一个水下考古发掘项目是在福建,第一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也是在福建进行水下考古实习,福建培养了一批水下考古的人才,所以也是中国水下考古的起源地。水下考古和瓷器的研究联系非常紧密,瓷器从生产、贸易、消费,到  相似文献   

13.
千百年间,在同海洋的每一轮抗争中,人类都会出了沉重的代价,大量的沉船便是最直接的物证。沉船记录了南中国海从宋元明清以来一直作为连接中国大陆与外部世界重要通道的历史。1987年,位于广东阳江,台山交界的“南海1号”宋代沉盘的发现,可说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发端的标志事件之一,此后20年间,它的高查和发掘,见证了水下考古学在中国的扎根、发芽、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见证了苏秉琦,俞伟超等老一辈考古家呕心沥血的开创之功、以张威为队长的中国水下考古队近20年的不辍努力。2002年以来,经过文物考古,水下工程、岩土力学、海洋打捞、海洋水文气象,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多次谨慎论证,“南海1号”终于在2007年以“整体打捞”的方式,高调出水,并落户于新建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这个事件也许还意味着,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已告别了初创时代,华丽前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李岩 《南方文物》2006,(1):86-89,74
1.名称 1.1名称 该沉船单位的名称。根据我国水下考古的实际情况,沉船的编号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命名。  相似文献   

15.
考古     
考古发掘揭开景德镇明清御窑神秘面纱 2002年10月—2003年1月和2003年10月—12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江西景德镇珠山明,清御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788平方米,最深的探方达5米余。出土了一批遗迹和一大批遗物,获重大成果。出土的遗迹有墙,窑炉和清末民国时期江西瓷业公  相似文献   

16.
十年磨一剑,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在“南海Ⅰ号”发现之后的十余年里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水下考古设备还是水下考古人员专业都具备了进行近海海域大型考古发掘的能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文物局更是积极推进“南海Ⅰ号”水下考古项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正>江口沉银遗址发掘近来引起学界和公众持续关注。4月13日,"彭山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工作2017年上半年发掘成果通报会"在四川省彭山县举行。学界对江口沉银遗址发掘的学术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某些具体问题展开了学术研讨。值得注意的是,学界的讨论并不局限于"张献忠沉船",而是提出从更大的学术视野进行观察,将相关研究推向了新阶段。江口沉银遗址发掘是四川省第一次进行水下考古发掘,就全国范围而言也积累了新的发掘经验,创  相似文献   

18.
正我很幸运,赶上了水下考古发展的好时候,参加了南海一号和南澳一号的发掘工作。从开始参与南海一号的发掘工作到现在,已经近30年。回想起来,当时只是想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觉得很有挑战性,很喜欢。回头一看,却是如此意义重大。那个时候海丝的概念还没有被强调,只是说针对水下考古的沉船,做一项水下考古挖掘工作。当时对南海1号整体考古的时候,水太浑浊,没有能见度,因此提出了整体打捞的方案,我们压力非常大,因为我们所  相似文献   

19.
"蒙巴萨沉船"是一艘有40门大炮的葡萄牙快速帆船,名为圣·安托尼奥·塔纳号。于1697年在阿曼阿拉伯人与葡萄牙人的作战中沉没于肯尼亚蒙巴萨市老港口耶稣堡前的水域。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掘,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下考古工作之一。中国瓷器是发掘中最重要的出水物品。作为一批重要的纪年资料,完整性和保存状况良好,其功能不同于一般的贸易品,是一艘军舰上官兵使用的日常用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全面报告了蒙巴萨沉船出水的238件(片)中国瓷器,对不同窑口和器类进行了统计,探讨了顺治、康熙时期的"一叶盘"和广东产粗胎罐两类器物。研究表明,这些中国瓷器主要是景德镇窑、福建南部和广东的产品,分为精细和粗率两类产品,可能分属于船上不同等级的军人。但整体上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中出水的瓷器质量要低。可见,葡萄牙人在丢失了印度洋航线的贸易主导权后,依然在进行着小规模的瓷器贸易。他们应该是从景德镇不同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作坊中订货,而且是水平较低的景德镇民窑瓷器和更加粗陋的福建地区民窑瓷器,因此产品的质量和风格都有一些差别。  相似文献   

20.
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的海上探险救榜公司(Maritime Exploration&Recoveries PLC)在台山上下川岛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莱茵堡号(RIJNSBURG)沉船时,意外发现一艘古代沉船。198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合作,正式开始对古沉船展开水下考古调查。中方队员张威下水采集回一些青白釉瓷片。通过这些瓷片,考古专家判断这是一艘宋元时期沉船,命名“南海Ⅰ号”沉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