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学与流动性研究极为重视道路与人类社会文化的关系研究,是道路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础。国内外路学和流动性相关研究表明,以文化人类学为重心的路学研究关注道路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国家与地方、网络与节点之间的关系,强调物质流动与社会建构的内在联系。社会文化地理学者热衷的流动性研究则以人地关系为基础,将道路本身视为一个流动的物质空间,探讨其中的社会空间的生产、人的主体空间感知和身份认同。二者聚焦道路本体又极具批判精神,但在研究内容、方法、对象和尺度上都尚存缺陷,还未建立科学的道路社会文化研究框架。因此,可尝试从道路的空间关系、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等方面展开道路社会文化研究,以推动这一领域广泛而深入的知识生产。  相似文献   

2.
于风贵 《民俗研究》2014,(3):145-150
在当代社会,旅游已逐渐成为人类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其所产生的影响力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产业领域,创设新的人际交往模式、启动社会组织的再建构,亦成为旅游影响社会整体生态的主要内涵。这其中因旅游而产生的游缘关系建构就是一个重要表现,而游缘关系的建构,不仅大大拓展了传统的血缘、地缘、业缘等社会交往模式,还反过来促进了中国整体社会关系的优化。今天,随着旅游产业在中国的日渐兴盛与发展,这种因游而生的游缘关系影响力也必将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3.
郑久良 《人文地理》2023,(5):62-70+106
选取黄山屯溪老街为例,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实地观察、深度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探讨非遗旅游街区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化与动力机制。研究认为:屯溪老街空间结构经历物质空间的景观化、文化空间的多元化和社会空间的流动性演化过程;老街旅游空间生产是资本逻辑和权力逻辑耦合生成的产物,资本和权力动力分别作用在“社会经济”层面和“政治制度”层面;资本和权力在塑造空间社会结构的同时,也实现文化意义的构建、社会关系的重构和社会权力的表达。在空间生产多元主体利益博弈下,屯溪老街面临资本过度商业化和空间权益“失衡”等社会问题,实现“以人为本”的空间正义或许是根本路向。  相似文献   

4.
西藏自治区草场面积广阔、民族风情浓厚、建筑风貌独特,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显著优势。以拉萨市夺底乡维巴村为例,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随着旅游的发展,维巴村传统的物理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空间功能与属性逐渐趋向旅游场域,传统的农业生产逐渐被旅游生产所取代;社会权力关系发生变更,形成多元主体的社会空间格局,政府部门协调地位凸显;外来文化嵌入的影响与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强化也愈发明显。  相似文献   

5.
基于旅游行为的旅游目的地空间层次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昕  陈婷 《人文地理》2009,24(6):107-110
关于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研究比较丰富,视点主要在于经济与地理空间。但是,旅游业是市场导向非常明显的行业,从旅游行为角度研究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层次更具有现实意义,对指导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和管理更具有操作性。本论文从旅游行为导向、管理方便性角度,融入社区理念,提出了新的旅游目的地解读,将其划分为三个空间层次,即游览服务区、社区服务区和社会服务区,并分析了它的空间层次结构关系和主要要素。论文最后从规范管理角度提出管理层次与关系。  相似文献   

6.
西藏自治区草场面积广阔、民族风情浓厚、建筑风貌独特,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显著优势.以拉萨市夺底乡维巴村为例,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随着旅游的发展,维巴村传统的物理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空间功能与属性逐渐趋向旅游场域,传统的农业生产逐渐被旅游生产所取代;社会权力关系发生变更,形成多元主体的社会空间格局,政府部门协调地位凸显;外来文化嵌入的影响与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强化也愈发明显.  相似文献   

7.
从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而言,城市空间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资源,因而也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文章以南京市典型的城中村江东村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生产的历史性变迁、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制造的新空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透视在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对人群分层和环境的差异性制造,以及对村民社会生活和生产关系的改变。江东村最终被城市强力改造成为了中产阶层社区,代表着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建立,其生产和塑造的不仅仅是空间,更是社会的新界限。  相似文献   

8.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以广域乡村为主体,形成对其空间格局、经济形态、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系统认知以及转型路径的预判,对乡村全面振兴和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关系视角的理论解释及其在空间研究中的应用,梳理乡村空间认知研究,认为需要以关系串联乡村空间的复杂内涵和运行机制。文章将乡村空间划分为物质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四个维度,从各维度内部、之间的关系作用以及调节关系作用的治理手段三个方面,构建乡村空间“构成归纳—过程解析—组织优化”的认知框架。在此基础上,将乡村空间转型路径分为关联整合资源、协调参与主体、建立集体认同三个阶段,以期拓展乡村空间理论的建构视角,为我国乡村规划实践提供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9.
理解中国城市生活方式:基于时空行为的研究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娜  柴彦威 《人文地理》2019,34(2):17-23
面对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研究与规划需求,如何理解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并分析城市空间与居民生活方式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转型期背景下,受到制度与市场双重力量的驱动,中国城市生活方式表现出特殊性。本文从生活方式理论、时间地理学和活动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生活方式与时空行为的关系,指出从行为角度进行生活方式研究的可行性;提出基于时空行为变量测度生活方式的指标体系,将出行模式、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和日程安排作为度量生活方式的核心指标;并构建了生活方式的影响机制分析框架,提出制度、技术、地理背景和社会关系是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为更好的理解中国城市社会空间与居民生活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社会交换理论在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旅游的影响研究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划分为旅游的经济影响、旅游的物质环境影响和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三个大的类别。其中单就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而言,又可细分为对旅游者(客人)的影响、对目的地居民(主人)的影响和对主-客关系的影响三方面。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的社会文化影响。 在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解释其机制的各种理论,其中发展阶段理论和涵化理论在传统认识中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ESDA的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借助GeoDA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以新疆85个县(市)旅游总收入及其空间差异为研究对象,分析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异格局,并用地学统计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异规律,得出:(1)新疆旅游经济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全局空间自相关特征明显,表现为集聚度高、异质性强、差异性大的空间极化分异态势;(2)局部上则表现为高高相聚和低低相随的两极分化格局,热点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昌吉州和吐鲁番、阿勒泰地区为延伸,沿交通网络向周边地区递减的空间分异格局,喀什、和田地区为冷点区;(3)交通可达性及旅游基础设施数量对新疆旅游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高速公路尤其是铁路对旅游经济影响最大;旅游资源优势度对旅游实现更加重要;交通区位对新疆旅游经济空间分异起着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金广  肖悦 《旅游纵览》2021,(1):139-141
游客互动交往是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重要的旅游活动之一,这种社会关系质量直接影响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因此在旅游创新创业课程中加入有关游客互动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游客互动和旅游创新创业课程的文献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发现:①课程应加强游客互动研究中不同类型的互动形式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理研究,更加关注新兴的旅游类型和游...  相似文献   

13.
地方与认同:欧美人文地理学对地方的再认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地方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视角之一。以人本主义地理学为代表,现代欧美人文地理学界对地方性意义以及地方在建构个人与社会的文化身份认同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地方对于个人与社会来说,不啻是一个意义的中心,同时也是构建社会关系与权力关系的媒介。因此,地方意义在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地方-空间的关系、地方认同的多样性与动态性、地方认同与权力的关系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认同四个方面对欧美人文地理学关于地方与认同之间辩证关系的研究进行系统的述评。  相似文献   

14.
王馨  白凯 《旅游科学》2023,(2):155-174
虚拟旅游为潜在旅游者提供了在真实旅游中不能获得的难忘体验。文章以情感体验这一衡量虚拟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指标为因变量,考察了虚拟旅游临场感、时间失真、视觉感知与虚拟旅游参与者情感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虚拟旅游中的临场感为二阶因子模型,其二级构成维度由空间临场感和自我临场感组成,且空间临场感会对自我临场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2)虚拟旅游中的临场感会正向影响参与者的情感体验,并且相较于空间临场感,自我临场感对虚拟旅游参与者情感体验的影响更大。(3)情感打分结果显示,虚拟旅游参与者的情感表达主要集中在Q1(HVHA)和Q4(HVLA)两个区域,突出表现为高效价的积极情感。(4)时间失真在临场感与虚拟旅游参与者的情感体验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视觉感知则会调节临场感对虚拟旅游参与者情感体验的影响。文章拓展了临场感在虚拟旅游情境中的适用范畴,深入解释了虚拟旅游情境下个体情感体验的前端影响机理,也为旅游目的地的虚拟旅游场景设计、情感服务升级和创意营销实践等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国家大力推进遗产“活化”与遗产旅游,大遗址保护与利用过程既影响区域空间功能重构又涉及深刻的社会关系调整。研究选取大遗址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关中地区中5处大遗址区为案例,从社会与空间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采取因子生态分析划定社会区,以“社会—空间”综合交互视角解析乡村地域功能结构特征。研究发现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存在文保限制因子、旅游带动因子、工业与商贸因子等8个主因子,各主因子空间分布体现典型的分异特征,并呈现出6种功能属性的片区。其地域功能结构特征表现为:①保护区划产生圈层式地域功能格局,②高附加值功能空间沿交通线嵌入,③核心与边缘区功能构成与遗址影响力及城乡区位相关,④各功能片区并未形成产业联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大遗址区乡村非均衡发展成因及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国外旅游犯罪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伟  高科 《旅游科学》2009,23(4):64-71
旅游犯罪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国外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在梳理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旅游与犯罪的关系、旅游犯罪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规律、分类专项研究、旅游者与居民对犯罪的感知、相关社会影响和防范治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以期能为国内旅游犯罪的防治和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国外养老旅游研究进展与我国借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养老旅游已成为发达国家老年人的重要生活方式.老年人基于生命历程框架而产生的养老旅游动机,可细分为宜居环境、社会关系、老年服务、经济动机等4种类型.养老旅游的时空特征、行为特征介于观光旅游和长期性迁移之间,在生活方式、身份认同、社会整合等方面具有独特规律.通过规范和引导,养老旅游能提升老年人福利水平,促进目的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养老旅游处于快速增长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养老旅游研究还相对薄弱,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加强理论政策研究,以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8.
张大钊  赵振斌  高杨 《人文地理》2023,(4):26-33+130
大数据给旅游研究带来新的机遇,但现有研究只是将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工具去认识传统意义上的旅游现象,遮蔽了数据背后的社会生产过程和社会影响。在梳理与反思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指出信息通信技术及大数据改造了整个旅游现象,旅游大数据研究应将数据置于以行动者为导向的社会表征实践中,关注主体与地方以及主体之间的数据生产过程和功能,以揭示数据的意义、情感、身份、价值等。文章一方面探讨了游客社会表征与地方的关系如目的地形象、旅游产品等,另一方面考察了游客社会表征对旅游行为和旅游体验的影响。此外,文章在大数据背景下对旅游经典理论如旅游凝视、阈限理论等进行了重新审视。旅游大数据重构了我们的知识构成、研究过程、思维方式,今后研究需综合运用旅游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加强对数据的社会情境和作用机制的理解,以拓展旅游大数据研究的边界和想象力。  相似文献   

19.
鲁梦 《旅游纵览》2022,(13):32-35
社会资本有利于强化居民的社区认同,是影响居民社区参与旅游的重要因素,以往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较少关注社会资本的作用。本文以北京市密云区司马台新村为例结合司马台新村搬迁的历史背景,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社会资本与社区参与之间的关系,以阐释居民参与旅游行为的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中的社区信任资本、规范资本和网络资本均正向影响居民的社区参与,需要大力培育。  相似文献   

20.
刘鲁 《人文地理》2023,(4):148-155
多元文化视角是理解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渠道,文化比较亦成为旅游研究的共性思维。文章以北京怀柔渤海镇北沟村为例,探讨多元主体作用下旅游对乡村空间的重构作用,重新审视乡村旅游与多元文化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北沟村旅游发展受到基于不同文化的内外部精英的共同作用,本土精英的回流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不同文化性质的主体促进了乡村业态、空间组织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外来社会文化在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协商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创新,形成具有中西文化结合特征的旅游空间。多元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主体不断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多元文化融合,逐渐摆脱“我者”和“他者”的文化隔离。在共同诉求的驱动下,村集体、村民与外来经营者实现社会空间的融合,组成空间生产的“共同体”。研究以期为优化乡村旅游的组织形式、乡村资源合理配置和人地关系的协调提供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