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康熙初年至中叶,扬州府里下河安宜古邑与昭阳古邑,迎来了齐鲁大地两位大名鼎鼎的文人,这就是康熙九年(1670)九月应聘至宝应入同邑知交百里侯孙蕙幕的蒲松龄;一为康熙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以钦使身份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到淮(阴)扬(州)办理疏浚海口、督理七邑——山阳(楚州)、盐城、兴化、高邮、宝应、江都、泰州七州县的里下河地区水患的孔尚任。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淄博)人,然屡试不第,岁月  相似文献   

2.
2010年中国钱币学研究以先秦货币和清末民国货币为主。其中,对“建邑”三孔布的研究颇具新意;对唐代铸钱量的探讨,对东至关子钞版的真伪分析和利用火神会账本对近代北京货币行用和价格变化的研究值得关注。近现代机制币研究,除了通常的版别分类外,还考察了具体币种的发行历史,在近现代币制改革的评价和经验总结方面有一些成果。钱币科技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多,科学技术的引人对钱币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余乡浙江海宁长安,古有河道称修川。北邻桐乡崇福,古称石门,傍水称语溪(今留良乡)。此邑虽小,在我国明清之际却有着一位声名显赫的人物,姓吕名留良(1629-1683,享年55岁),号晚村,人称晚村先生。晚村先生一生正气凛然,志节耿然,无官无职。  相似文献   

4.
货币的改版与换版是两项内涵不同的工作。从一般意义上讲,换版的内涵比改版要大,其中包含着货币改版的内容。货币换版主要是指对钞票规格、主图案、主色调、生产工艺、防伪技术等方面作出重大调整,研制和发行一套新版货币。货币改版主要是指在钞票规格、主图案、主色调不变的基础上,对部分生产工艺、防伪技术进行改进和提高,在不改变版别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调整和完善。货币换改版的原因一般讲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和技术原因,各国和各次改换的原因都有很大差异。人民币自发行到现在已历经57年,曾四次换版,一次改版,为我国的货币发行留…  相似文献   

5.
邑,在先秦文献中是最为常见的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组织体概念。《礼记·王制》等篇所言"量地以制邑"以及《周礼》所言"造都鄙"之类,都是政府在统一划疆分野,规划邑里。在此种形势下成立的邑,总具有社会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统一实体性,可称为社会政治经济实体邑,或官社实体邑。此实体邑不是国营经济,具有政社合一的特点,所以称之为官社。这种居民点,极其大者,一国之都可谓之邑;极其小者,数家之里落亦称为邑,如"十室之邑",若今乡里村落然。愈是这种基层居民组织,愈具有经济实体性。待战国社会乡邑行政化,这种邑以转型的形式编入国家行政网络,仍是一种政社合一的组织。  相似文献   

6.
《神州》2012,(16):20-22
迁殷之前盘庚的训示语提到"新邑",系指"殷"。至此,周人完全接受了商人"邑"的概念。见诸《诗·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尚书·多士》中"天邑商"直接与甲骨文中的"大(天)邑商"相呼应。当氏族公社的一个个聚落终结时,中心邑聚的形成就是历史必然,于是,邑、鄙分开,城、乡对立,雏形初具的城邑文化就登上了历  相似文献   

7.
陵邑在西汉帝陵的不同阶段功能不同,前期主要保障帝陵营建,皇帝、皇后入葬后,侍奉与服务陵园是陵邑的主要功能。陵邑移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陵园。以往的研究对陵邑移民的政治性有所夸大,虽然部分陵邑发挥了较为明显的政治性移民功能,但多数陵邑移民的政治性并不明显。管理功能既是陵邑的基本职能,也是发挥其它功能的保证。元帝永光四年后,陵邑便不再承担与陵园有关的其它功能了。  相似文献   

8.
朱棒 《文博》2024,(1):53-56+89
《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中著录了一枚北魏“终宁陵令印”。结合终宁陵设置的时间,可知这枚官印制作于公元499年至519年之间,是目前所见的北魏陵园官印孤品。自汉元帝永光四年(前40)诏令勿置陵邑后,陵邑制度遂见废弛。魏晋以降,帝后陵也仅置园邑而不再置陵邑,园邑归陵园令长统属,其邑户多者不过三五百户,规模远小于秦汉时期比于县的陵邑。  相似文献   

9.
战国平阳刀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世战国货币中,有一批传为山东博山出土的刀币,正面或有“明”字,或无字,背面一般有三个或四个字,字形诡异,不易识读,旧多称为博山刀。1978年,我们发表《战国货币考(十二篇)》,将博山刀背文第一字释为从“邑”从“竹”从“膚”之字,并指出即地名“莒”之专字。此后,汪庆正同志又认出第二字为“冶”,李学勤同志对币文的释读也提出了一些值得重  相似文献   

10.
略论殷商的“作邑”及其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殷商时期的“邑”和“作邑”问题,陈梦家、丁山等老一辈专家和一些中年甲骨学专家均曾有所论及。现在看来,还有不少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邑”或“作邑”是殷商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重大,确需不断深入的系统的加以研究。“邑”作为一种社会结构,无论是以血缘纽带为主,或以地缘纽带为主,殷商甲骨卜辞上多次提到。或称“邑”,或称“兹邑”,  相似文献   

11.
从周原出土文物试论西周货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位于关中平原西部扶、岐两县交界处的古周原,是周人由豳迁岐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即史书上所谓的“岐”邑,“岐周”所在的京畿之地。从太王(古公亶父)迁岐到周室东迁,大约三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这里一直是周人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周原的地上、地下,都保留着极为丰富的周代文化遗存,是座光辉灿烂的西周文化的天然大宝库。在这座大宝库中,西周货币亦是大放异彩的瑰宝之一。本文拟就近年来周原出土的西周货币与有关的实物资料,谈谈个人的一点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2.
辽朝吸收中原陵寝制度基础上设置奉陵邑以对陵寝进行管理,共有祖州、怀州、显州、乾州、庆州5个奉陵邑。奉陵邑规模宏大,城内宫殿、寺庙、官署等主体建筑完备,凸显其较高政治地位与作用。奉陵邑官员由奉陵官与州县官组成,直接向皇家机构负责。辽朝奉陵邑的出现一方面可视为契丹族生产与生活方式转变之表现,另一方面亦为统治者"因俗而治"治国理念之结果。  相似文献   

13.
《文博》2014,(6)
本文对西汉陵邑的设置、营建时间、城郭、选址等与营建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重点讨论了陵邑与陵园的关系,认为陵邑附属于陵园,其营建诸多方面皆由陵园所决定。同时对陵邑的地位、规划、移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丽邑与秦始皇陵如影随身,密不可分。秦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二十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丽邑也就随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一九八九年一月,我依据秦陵考古队和临潼县文管会在新丰野外调查的材料向海外发了一条消息,其中引用林剑鸣先生《秦史稿》“魏献丽邑”提法,致有人在香港和美国报纸撰文质疑。这就逼着我这个史界外行对丽邑的来龙去脉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人们对丽邑众说纷纭。本文斗胆围绕丽邑提出一些看法,无异于班门弄斧,祈请史界学者指教。丽邑设置于骊戎邑故地唐李泰《括志志》在“新丰县”条记载:  相似文献   

15.
襄邑锦钩沉     
在先秦两汉之时,陈留襄邑(今河南商丘睢县)生产的织锦最为精美。彼时中原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养蚕种桑,因此襄邑的纺织业十分发达。汉代朝廷在此设置服官,每岁进贡,用以制作皇帝与公卿百官的礼服,襄邑之地也因此有着“锦绣襄邑”的美称。自汉末魏晋以来,中国进入小冰期,天灾战乱的摧残导致生产生活的破坏与劳动力成本增长,加之蜀锦的强势崛起,使得襄邑锦从此式微,迅速地消失于历史长河中。而通过史料记录与出土织锦文物的对应,可以推测出襄邑锦的样貌,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这种先秦两汉的高级丝织物。  相似文献   

16.
隋唐五代宋初佛社与寺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隋唐五代宋初,私社盛行;这个时期,也是中国佛教寺院的兴盛时期。研究二者的关系,不论对了解私社的历史,还是对佛教史,都有重要意义。隋唐五代宋初的私社,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类主要从事佛教活动,一类主要从事经济和生活的互助活动,有些社则兼具上述两类社的职能。本文拟对主要从事佛教活动的社与寺院的关系略作探讨。佛教结社由出家的和在家的佛教信徒组成,这种宗教团体始于东晋南北朝时期。它起初并不以社为名,通常称为邑、邑义、邑会、法义等。入唐以后,“社”、“邑”已无严格区分,一些从事佛教活动的邑义也常以社为名,也有一些仍称为邑、邑义、邑会。为了便于叙述,我们把这些名异实同的宗教团体统称为佛社。  相似文献   

17.
张媛 《文博》2023,(2):84-89
本文以陕西地区的95件石刻造像为中心,综合考察了北朝的佛教邑义、道教邑义及佛道混合邑义;考证分析了邑义名称、宗教属性、造像题材与流行时限等问题。本文尝试利用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与间接文献中寻得的蛛丝马迹,为史料相较匮乏的早期地方宗教研究提供一个超越文字记载的视角,庶几可补史籍、经典之阙。  相似文献   

18.
几经辗转建校舍从太湖县城西行约10华里,便到了姜家岭。那里峰峦环抱,环境优美。而随处可拾的断砖残瓦,见证着安庆六邑联中的峥嵘岁月。安庆六邑联中,全称为安庆六邑联立中学,创建于1905年,校址设在今安庆市百花亭,当时“蔚为壮观,为本城各校之冠”。所谓六邑,是指怀宁、桐城、  相似文献   

19.
商代邑制所反映的社会性质宋镇豪商代奴隶制国家度地立邑以治其民。《尚书》有《明居》一篇,已佚,据说是汤司空咎单制定,在于“执度度地 ,居民山川沮泽”,“明居民之法”①。换言之,《明居》实是按地域立邑治民之法,邑的规度构成当时奴隶制国家统治具体实施的基本...  相似文献   

20.
辛怡华等 《文博》2014,(2):26-28
石鼓山M3出土的"中臣尊鼎"铭内的"帝后",就是姜太公之女、武王之后邑姜。虽然在传世文献中并不多见西周王妃的事迹,但在青铜器铭文中有邑姜后妃的丰富记载,内容涉及到西周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的各个方面,这表明,王姜在周王室有一定的领导权。古文献把邑姜与周公、召公、太公等相比,表明她在周初是一位有相当政治影响力的人物。4号龛出现邑姜器物,并发现了墓葬中唯一一件陶器——高领袋足鬲,表明这个4号龛里的助葬器,是邑姜是以娘家人的身份,给墓主助葬的,恰恰说明了墓主与邑姜是一个家族,即墓主户氏家族属于姜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