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生物是导致有机质地文物腐朽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木质文物防腐主要采用化学防腐剂处理来抑制和杀灭微生物。但考虑到木构件文物本身的特殊性,所选的防腐剂对木构件文物的外观和力学性能不能造成影响,所以对于木质文物来说,防腐剂的选择是保护文物的关键之一。木材抗弯弹性模  相似文献   

2.
浅谈博物馆文物库房温湿度环境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物馆是保存珍贵文物的重要场所,而文物的保存对环境有着复杂而严格的要求。藏品在保存中易受到环境气候、空气污染、光线辐射、昆虫危害、微生物繁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科学研究文物藏品在文物库房中的保存环境可避免文物受到损坏,延长文物藏品的寿命。库房内温度和湿度的环境变化是影响文物保存最佳状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木质文物作为有机质文物的一种,一直面临出土量大、腐烂严重、后续保护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饱水木质文物,看似保存良好,实则腐败严重,一旦脱水操作不慎,就会导致文物变形、开裂,造成严重后果。文章整理了2001年至2016年间国外有关出土木质文物的木材结构、降解机理、脱水加固方法、保存环境和现场发掘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与国内木质文物保护研究的对比讨论,为今后饱水木质文物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南方保存完好的出土木质文物大都处于饱水状态.出土后因为水和氧气的参与,在水解作用、微生物腐蚀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木质文物逐步被降解而变得腐朽.为此,本文从木质文物的微生物腐蚀机理着手,提出控制水活度的办法、控制氧气量、毒化微生物赖以生存的养料三种途径来防止或延缓木质文物的腐朽,以等待将来更好的脱水定型方法出现.  相似文献   

5.
糟朽传世木质文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质器具在我国古代社会得到广泛的使用,因此遗存的木质文物数量众多,但它们因自身为有机质地而极易遭受各种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损害。大量木质文物因遭受菌、虫的破坏而产生变色、糟朽和坏损,或受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而发生弯曲、开裂现象。本文针对糟朽这一病害采取相应修复研究,使其恢复原貌,更好更久地展示其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宁波"小白礁Ⅰ号"古沉船船体结构的状况,以及为该沉船的后续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在显微和亚显微水平上观察了该沉船部分木质文物的组织和细胞结构。观察分析发现,对该沉船木质文物有较大影响的微生物主要是侵蚀细菌(Erosion bacteria,EB)和钻管细菌(Tunneling bacteria,TB);借助文献提供的标准,评估了该沉船不同部位木质文物的结构现状及不同备检样品中的细菌的侵蚀程度。评价结果表明沉船木质文物的侵蚀情况从轻度到完全损坏程度不同。本研究也分析了导致木质文物损伤程度差异的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就该沉船木质文物保护涉及的生物学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出土木质文物,由于在出土前受到生物、化学等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其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木质文物发生了严重的破坏。细菌纤维素具有独特的理化特性,因此筛选具有修复、复原木质文物内部结构的生物材料,并研究其原理,对复原木质文物内部结构具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出土、出水饱水木质文物冷冻干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冻干燥是稳定出土、出水饱水木质文物的主要方法之一。该方法基于水由固态直接成为气态的升华过程不产生表面张力的原理,可避免饱水木材脱水时受到干燥应力的破坏。数十年来,经过实验实践和不断完善,冷冻干燥在出土、出水降解木材的稳定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大型、厚重木质文物的保护方面得到成功应用。本研究基于在出土、出水含盐饱水木质文物保护方面的多年实践,对国内外在脱盐、抗菌、热浸、预冻和升华干燥工艺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解决一些现有问题的技术设想。  相似文献   

9.
饱水木质文物由于在地下长期的埋藏环境中,因为化学和生物的作用,其成分和结构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出土后,由于失去水分,会发生严重的变形,破坏了文物的原始形态。本文拟从木材的结构与成分出发,对木质文物的腐蚀类型进行了划分,尝试分别从化学腐蚀与物理形变的角度,具体分析各种腐蚀病害的成因和机理。  相似文献   

10.
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新近出土木质文物,由于墓葬环境及出土后保存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木质文物糟朽、霉变、彩绘脱落,甚至崩裂,因而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与修复。为此对表面进行了清理,采用2%PB-72乙酸丁酯溶液滴管渗透的方法进行填充加固,对彩绘层用同样方法加固,对散件器物用汉代木材削制木销钉进行组装,对残损、断裂器物进行修复复原。保护修复后的木质文物适于展陈。本工作所用的保护方法对同类木质文物的保护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泉州湾宋代海船于1974年发掘出土,是我国发掘的第一艘体量大,年代早的远洋贸易木帆船,也是研究我国古代海外交通史、对外贸易史、造船史等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属于国家珍贵一级文物,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作为国内乃至亚洲大型海洋出水木质文物保护的先例,泉州湾宋代海船经过多年来综合性保护修复和开放式展览,其船体的保存现状值得关注。 微生物是造成木材降解糟朽的重要生物因素之一。微生物对木材的危害主要是木腐菌、着色菌和霉菌等真菌以及一些能够分解纤维素的细菌引起的各种损害。因此,木质文物中微生物类群的解析是众多木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要前期基础,也是微生物病害发生时针对性高效防护的重要保障。为了了解当前泉州湾宋代海船船体中微生物的种群及分布规律,本研究采集从船头到船舱及船尾组成的25个不同区域的样品,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木材类型组成的船体微生物的类群及分布规律,并解析当前船体中是否存在对其潜在有害的致腐微生物类群。 微生物群落组成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船体各个部位中存在稳定且丰富的微生物类群。尽管船体不同部位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与船体的木材类型和所处结构位置的关联性不显著。其中船体不同保存区域中存在的优势细菌种属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13.65%)、芽孢杆菌属(Bacillus)(6.88%)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3.69%),优势真菌为枝孢霉属(Cladosporium)(12.26%)、假丝酵母菌属(Candida)(5.93%)和扁孔腔菌属(Lophiostoma)(5.66%)。本次检测分析发现的芽孢杆菌属、链球菌属、枝孢霉属和曲霉属均可降解木材纤维素,这些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长爆发则会威胁船体的保存,具有一定的潜在隐患。因此,在后续该船体的保护中应该定期对船体进行微生物病害防治处理,严格控制船体的展存环境温湿度,以益于船体的长期保存。 本研究首次系统地解析泉州湾宋代海船船体各个部位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同时也对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当前对该船体的开放式展览微生物病害风险进行评估,为后续该船体微生物病害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韩国木质文物的系统保护始于1976年新安沉船出土后,新安沉船保护方法的研究促进了饱水木保护技术的发展,是韩国木质文物保护的转折点,为木质文物保护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搭建了一个平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韩国出土了大量木质文物,这些文物的出土提供了很多新信息,是重要的历史资源。这一趋势促使了韩国保护工作人员对木质文物保护新方的研究。韩国的木质文物实际上是埋藏在沼泽、湖底和海底的饱水木,这些环境限制了微生物的生长。遗址中出土的木质器物是糟朽木或是碳化木。因此,韩国木质文物的保护分两类:一类是用传统工艺修复木建筑和漆器,另一类是保护处理饱水木器。文中介绍了韩国文物保护实验室保护修复木质文物的几个实例。  相似文献   

13.
故宫博物院库房的霉菌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宫博物院是以明清古建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博物馆,无论是文物展览还是文物库房都要利用古建筑。对于有机质材料制成的文物来说,在温度、湿度比较高的情况下就未免会受到虫、霉的破坏(即使是无机材料制成的文物也会受到细菌的破坏),而古建筑本身就是文物,不可能对其进行大的改造以适应文物展览及文物保管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防虫防霉药物对文物进行保护。现在库房所用的樟脑由于用量大,使用年代久远,多数虫霉已对它产生抗药性。为了有针对性地寻找新的高  相似文献   

14.
刘亮 《文物春秋》2001,(4):48-49,68
馆藏竹质文物在保管当中,容易遭受霉菌和昆虫的侵袭。霉菌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存在于空气、水和生物内,活动范围广。一般情况下,环境温度超过20℃、湿度高于65%,加上通风不良,竹质文物藏品就容易生霉,形成菌落。由于霉菌孢子有不同形状和色素,所以菌落表面往往呈现出肉眼可见的不同结构和色泽。有些菌丝还能分泌色素,扩散至文物内,引起竹质文物的变色,留下难以除去的霉斑。更为严重的是,在相应酶的作用下,霉菌会对竹质文物的纤维素进行分解,引起文物质地变坏。  相似文献   

15.
马显冰 《文物天地》2020,(2):106-108
木质文物,一般泛指古代遗存下来的木、竹制品,大至古代战船、佛像、棺撑、墓葬,小至木犊、竹简及各种工艺品等m。据不完全统计,“南海Ⅰ号”出水的木质文物主要有船体、船体构件以及单体木质文物如:木桶、木盆、木盘等木容器和木盒、木秤杆、木梳、木牌、木签、木钉、木印章、竹栓、竹箧、竹筐等。由于这些木质文物长期浸泡于海水中,出水后其含水率高,且有大量的盐分,木质纤维容易降解,而目前的保存环境也易滋生有害生物和微生物等.  相似文献   

16.
木质特性是木材的细胞壁聚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木材老化过程中,细胞壁聚合物的物理性能发生变化。细胞壁基质的降解和纤维素分子的解聚作用,导致强度不断下降、完整性逐渐损失。因此,当他水木质文物被干燥时,引起收缩、纹缝、破裂。对于木质文物修复的传统方法是用一种聚合物或多聚合物通过封护加固衰变木材使其恢复强度;或者当木质干燥时,用湿胀性化学试剂以避免收缩,维持其处于膨胀状态。从理论上讲,另一种方法将可能是从化学角度修复细胞基质和细胞聚合物,使其达到与原始状态相类似的状况。本文将集中介绍用简单的活性化学试剂、交联试剂或多聚物,使残留的细胞壁聚合物恢复原状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有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的干燥技术,利用超临界CO2流体干燥技术对出土饱水竹木器进行干燥具有周期短、变形小的优势。与出土饱水竹木器相比,海洋出水木质文物除了含水率高外,还含有较多的难溶性盐分,在文物的长期保存和展览中,盐分与水分、空气、文物本身进行化学反应会加速文物的老化和腐蚀。因此,本研究以“南海Ⅰ号”船体的部分构件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将超临界CO2流体干燥技术应用于海洋出水木质文物的探索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40 ℃,压力20 MPa的条件下,超临界CO2流体干燥海洋出水木质文物效果明显,样品的三向干缩率均低于或者接近健康木材阴干的三向干缩率;含水率大幅度下降,经过超临界技术干燥后不需再做其他干燥处理就能满足文物保存的要求。文物干燥前后含盐率的测量结果表明,此干燥技术还具有明显脱盐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木材在PEG法处理过程中收缩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论述了PEG法处理木质文物过程中造成木材收缩的原因。讨论了木材含水率、浸泡温度、PEG分子量以及其浓度变化梯度等因素与木材收缩的关系。还介绍了弥补PEG法不足的一些简单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细菌纤维素对木质文物的修复效果,首先检测了产纤维素的醋杆菌Acetobactersp.PDA静置培养时的生长,然后将其与小块的饱水木材一起静置培养,通过测定木块处理前后的湿重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细菌纤维素对木质文物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木质文物出土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不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处理就会发生快速的腐朽变化。在选择保护处理方法前对木材的材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可以为保护方法的确定提供科学的依据。本工作从木材成分、含水率、干缩性、出土泡桐与新鲜泡桐干缩率比较、干燥过程中的电镜分析几个方面对泗水国汉墓出土的泡桐进行了材性研究。结果表明,泗阳汉墓出土的泡桐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含量比新鲜泡桐的含量下降很多,但木质素的相对含量却增加了,说明泗阳汉墓出土的泡桐在埋藏环境中可能更多地是受到褐腐菌的侵蚀。含水率的高低是反映木材腐蚀度一个重要指标,泗阳汉墓出土的泡桐平均含水率高达1211%,从弦向、径向、横切面的平均收缩率数值来看,出土的泗水国泡桐文物收缩变形很严重,从电子显微镜图片观察,细胞结构各向干缩特性与新鲜木材完全不同。由此可见,不能用常规木材的干缩特征和木材的变化规律来指导泗水国出土泡桐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在选择保护处理方法时要结合木材本身的现状选择适合的材料和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