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近年来南宋官窑陶质祭器研究取得不断的进展,南宋陶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浙江省博物馆收藏了各类陶质祭器残件,主要有卣、贯耳壶、方壶、圆壶、簋、梅瓶、觚、尊、鼎等器型,其热释光检测的年代均为南宋时期,部分为南宋凤凰山官窑和郊坛下官窑产品,从而为深入研究南宋官窑陶质祭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科学的支撑。本文试将浙博馆藏实物资料结合古文献记载,对南宋官窑陶质祭器的器物属性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2.
南宋官窑陶质祭器对于研究南宋皇家祭器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浙江省博物馆藏的南宋官窑陶卣2003年出土于杭州河坊街南宋遗址,原为十余片可相互拼接的残片。通过对该件陶卣的修复,可为今后修复南宋官窑陶质祭器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多年积累的考古实物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探讨了与南宋官窑密切相关的诸问题:如南宋陶质祭器的使用与特征,王晋锡、邵谔与礼器局、邵局、修内司官窑的关系,南宋官窑生产的仿青铜礼器瓷的性质与用途等。作者认为,王晋锡之陶质祭器的烧造与邵谔之修内司官窑的建立,是先后发生在南宋绍兴年间的两件不同的事件,两者之间并无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南宋陶质祭器与官窑仿青铜礼器瓷在形制及用途上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升陶质文物科技保护水平,本研究从陶质文物病害认知、制陶工艺研究、保护机理研究、保护修复案例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回顾了国内外陶质文物科技保护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目前陶质文物科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陶质文物本体形成的物理化学基础研究尚不深入,预防性保护缺乏预测陶质文物病害方面的研究,缺乏科学规范的保护修复效果评价体系,未来应深入地研究陶质文物保护技术基础理论,开发出考古发掘现场成熟的系统的综合保护应用技术,并将陶质文物保护修复材料研究、保护修复技术标准化、规范化研究方面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5.
陶质彩绘文物是古代先民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及科技价值,我国陶质彩绘文物众多,分布地域广、时间跨度大。目前我国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成功解决了几个关键技术难题,一大批陶质彩绘文物得到妥善保护,科学化保护的理念也逐渐树立起来。本文旨在梳理多年来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脉络,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寻其逐步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迹,探究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发展的规律,并找出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研究可溶盐NaCl和CaCl_2复合盐破坏陶质文物过程中作用本质,在复合盐溶液的平衡结晶相分析基础上,分析陶质样品中可溶盐溶液的吸收和水分蒸发速率变化,以及采用超景深显微系统、扫描电子显微系统等检测可溶盐NaCl、CaCl_2和复合盐溶液对陶质样品的破坏过程和作用。结果表明:陶质样品破坏的本质在于可溶盐结晶受力过程中微裂纹的扩展和贯通,在环境相对湿度变化引起裂纹扩展贯通过程中,陶质样品表面逐层粉化脱落,质量、形貌和强度都发生着一定程度的改变,其中NaCl结晶体对陶质样品产生的作用力较大,破坏性最强,而NaCl溶液中加入的CaCl_2延长了盐结晶所需要的时间,间接地阻碍了NaCl的结晶析出,反而对陶质样品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酥粉陶质文物的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陶质彩绘文物保护用加固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彩绘加固是陶质彩绘文物保护的国际性难题,其加固剂的稳定性需要进行系统、科学、全面的研究,以克服选择材料的盲日性和片面性.本工作对目前国内陶质彩绘文物常用加固剂进行了阐述和比较,分析了我国陶质彩绘文物加同剂使用现状,介绍了国内外在陶质彩绘文物保护用加固剂研究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三年五月,湖南省麻阳县兰里公社新营大队社员龚本钦,在其居宅附近翻地造田时挖出一个陶罐,罐内盛满了铜钱,共计113斤。铜钱出土的地点,是在锦江西岸的台地中部,离地面约八十公分深的土坑里。铜钱装在一个红陶罐内,上层复盖一层灰黑色的瓦渣土,土内含有甚多的瓦片和陶片,有的陶片与盛铜钱的陶罐的陶质、釉色一样。很明显,该地原是一块老屋场,窖藏铜钱的时间和该地房屋毁坏的时间可能处于同一时期。这批铜钱中,最晚是南宋度宗的“成淳元宝”,也是南宋铸造的最后一种年号钱。因此窖藏铜钱和毁房的时间应是宋末元初。  相似文献   

9.
彩绘陶质文物的清理、加固技术陈海彩绘陶器、彩绘陶俑等经制坯、干燥、烧成后在表面敷彩描绘之陶质品类文物标本,多年来在我省各地时有发现,大部分得到了及时妥善的保护。这类文物,因其表面设色施绘,或鲜艳夺目,或生动传神,较之素面陶质文物价值更胜一筹,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0.
陶质文物的损坏原因和保护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讨论并分析了盐类,大气环境,温、湿度等因素对陶质文物的影响,对有关陶质文物的保护方法作了简要综述,同时介绍了一些个人在加固陶器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西安地区发掘清理汉代墓葬数千座,出土了大量的陶质明器,为研究该地区汉代的制陶工艺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本文拟通过对西安地区西汉墓中出土的数千件陶质明器制作痕迹的观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地区西汉常见陶质明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问题进行粗浅探讨,不妥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青海地区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如何对陶质文物进行分类整理与保护修复,是文物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难题。笔者根据青海省出土的大量彩陶,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陶质文物的分类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3.
1964年夏,在整理南阳北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时,发现泥模和泥范的烘烤温度不同。有的烘烤温度;似乎可以称为陶范;有较多的泥模泥范烘烤温度偏低,不到陶质的程度。在考古报告中,通常把经烤烧过的泥质模范,一概称为陶范。南阳这批泥质模范是陶质?还是泥质?烤烧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陶质?为了搞清这个问题,需要做温度、可塑性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四年,苏州市在拓宽道前街工程中陆续出土了一批古钱币,这批钱币总共有数万枚,均散埋在街道南畔河道的河床土层中,离地表三公尺左右。出土的钱币由于地段不同,年代亦不相同,西段大部分为清代钱币以及少量的元代钱币。东段大部分是北宋钱币,也有小部分南宋钱和汉“五铢”、唐“开元”,这些钱币中除少量原来铸坏的废钱外,其它均保持完好。随同钱币出土的还有熔铜的陶质小钳锅和一件钱纹小陶器。(图1)  相似文献   

15.
唐张臣和墓彩绘陶质文物的拉曼光谱和X衍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景龙 《文博》2009,(6):407-411
利用拉曼光谱和X衍射方法,对张臣和墓彩绘陶质文物颜料及胎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种颜料保存基本完好,为以后科学保护修复这批彩绘陶质文物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证明,在样品量极少的情况下,利用拉曼光谱和X衍射等方法可有效鉴别古代颜料的种类及文物胎体的成分。  相似文献   

16.
<正> 1999年8月,内丘县城南民政局施工现场出土一方陶质印,现简介如下:该印陶质,形制瓦状,无纽,浅橙色,左上角残缺。印面纵5.6厘米,横5.5厘米,最厚处1.2厘米。印面阳文篆书“内丘县印”4字,笔势圆转流畅,布局匀称。  相似文献   

17.
刘江卫  惠娜  赵昆  王东峰 《文博》2009,(6):318-324
彩绘陶器文物反应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我国出土彩绘陶质类文物较为丰富,但保护修复操作基本不够完备。本文通过对彩绘陶质文物保护修复操作流程的规范化研究,目的建立统一、明确的操作规范,使得文物得到切实的保护,最大程度的减缓或降低文物的衰变速度,延长其寿命,保护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容波  兰德省  王亮  朱振宇  李斌  王春燕 《文博》2009,(6):266-268
为了掌握陕西省内陶质彩绘文物的基本情况、受损现状及保护现状等基础数据,我们开展了“陕西省陶质彩绘文物调查研究项目”。通过对咸阳地区汉景帝阳陵、杨家湾汉墓、汉武帝茂陵、窑店三义村等大型汉代墓葬出土彩绘陶器表面颜料进行研究,从颜料物质成分、彩绘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科学检测和分析,为彩绘陶器的保护修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1980年8月,余杭县沾桥公社砖瓦厂工人在取土时,于距地表2.5米深处,发现陶质五铢钱范十余块,当即交由县文管会保存。陶质钱范径2.1厘米,面、背均有内外郭,与《文物》1982年第2期86页《小辞典·古钱》中之"蜀五铢"相似(见图)。这种  相似文献   

20.
<正>浙江古代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早期的原始青瓷均有以堆塑来装饰作品的习尚。这一原始青瓷堆塑的装饰艺术之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7000年前河姆渡新石器时代的陶质堆塑。在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陶鸟、陶猪、陶羊、陶狗、陶鱼、陶龟等陶质堆塑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