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韩素玲 《神州》2014,(12):18-18
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伍慧明在小说《骨》中毫无例外地成功地采用了这种互文性文本策略。在小说中随处可见这些互文式文本。有些是公开的互文,有些则是隐含的互文。互文式叙述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具有暗示和推断的作用。令人感到小说中的人物似曾相识,就此可以推断出他们的命运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互文叙述深化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近似无限透明的蓝色》作为小说,后现代主义倾向和因素、或者说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对电影艺术的诸多借鉴和整合,并且从中找到了小说文本的全新形态。对于小说和电影的执著,之于村上龙是很难分出伯仲的。正因为如此,他才可能在小说创作中,把电影艺术的长处信手拈来,融汇期间,为自己的文本找到全新的叙事模式,并成为村上龙小说艺术风格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3.
安阳 《神州》2013,(17):1-1,3
村上春树是深受中国欢迎的日本作家,港台地区流行"很村上喔"一词来形容跟村上的风格相近的文章、言谈、人。村上春树在作品中往往表现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描绘一幅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另一方面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感问题。在男女情感问题上,通过分析男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为读者塑造鲜活而又生动的人物形象。《挪威的森林》作为村上表现男女情感主题的代表小说,充分的体现其在谋篇布局上的独特风格及艺术魅力,使之成为文学经典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相似文献   

4.
王岩岩 《丝绸之路》2011,(10):76-77
在"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中,作家的叙事形态与富有权利色彩的政治话语通常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使得"十七年小说"因其过强的政治性而缺乏可读性。在这样的文本世界里,是否保存了乡村民间的社会丰富、生动、复杂的面貌呢,本文就此问题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寻羊冒险记》是村上春树青春三部曲的压轴之作,为作家带来了不可动摇的文坛地位。《且听风吟》和《1973年的弹子球》先后奠定了村上小说文本的语言风格,这部作品则在语言的叙事性与作品的故事性有机结合的领域,显示了作家的艺术开拓与创造精神。“羊”所体现的象征意义尤为读者和批评界所称道。  相似文献   

6.
赵小舟 《神州》2013,(33):13-13
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我们带着期待视野走近七月派小说,在接受过程中,与作品不断进行填空、对话和兴味的同时也与文本不断还原、变异,最后在接受七月派小说后产生共鸣和余味;另一方面,从读者对七月派作品进行文学接受的过程中,不断与文本的相互搏斗和理解,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七月派小说的特点与局限。一.执守现实主义"文学接受的发生,虽然集中体现为读者对于文本的阅读,但这种发生,也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在特定接受动机的支配下,在特定接受心经的影响下展开的。”①对于七月派小说的文学接受,时间段应该集中在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以后。  相似文献   

7.
《野马,尘埃》作为一部丝路历史文化小说,其所并置呈现的互文性文本,主要表现为在叙事结构上的即唐史与各民族史、及东西文化的互文性;叙事方式上的历史记述与神话传说的互文性,叙事语言上的诸种文体及不同地域语言风格互文性。并且在三个维面的互文性并置上,都以文化符号相串连。以此探讨小说所呈现出的"致广大,尽精微"文学民族志的诗学风格。  相似文献   

8.
马科君 《神州》2013,(33):8-9
梁启超先生曾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小说的四种"神力"即"熏"、"浸"、"刺"、"提"四个概念是关于新小说的文学主张,从审美接受的视角描述了小说何以及人、入人、感人、化人。而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他们确立了"建安风骨"的美学典范。到正始时期,政治险恶令作家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隐晦曲折的批判现实抒发感慨,这两个时代更加能够清晰地体现梁启超先生说到的四个情感作用方式。本文主要以建安正始诗歌为例,说明其如何凸显"熏"、"浸""、刺"、"提"四个情感的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9.
王晖 《文博》2011,(2):30-35
学术界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时代及其途径说法甚多。现代文盲与半文盲所作的现代"文字画"为我们提供了十分生动的例证。一位基本不识字的老太太所作的"黑网吧图"属于"文字画",早期识字不多的军旅作家高玉宝所作"入党申请书"似可视为"文字画"与正式文字过渡阶段的作品"图画文字"。在这个阶段,假借字是早期文字诞生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文字的诞生过程中,假借字与本字几乎是同时出现的,不是像传统所说的假借字的出现在本字之后。把这些现代"文字画"与新石器晚期及纳西族东巴文中"文字画"和早期文字相比较,可帮助我们判断早期汉字产生的途径以及汉字正式产生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0.
政治小说《雪》是奥尔罕·帕慕克进行暴力叙事的重要小说之一。它采用与历史互文的暴力组织方式,具有深刻的"当下指向性";用"雪"这个具有丰富象征意蕴的意象,拓展了暴力内涵的隐性空间;形成了一种新的暴力叙事审美境界,即"呼愁"的文化诗学风格。《雪》的暴力叙事为反思当代人类历史进程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启迪和艺术借鉴。  相似文献   

11.
藤井省三《村上春树心底的中国》构建了从鲁迅到村上春树再到王家卫的影响链条,详尽分析概括了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的一些规律性阅读现象。如此宽阔的视野与实精神证,对认识当代人阅读文学的缘由、心态和意义极具启发性。文学所关注的乃是人之心灵,所呼唤的是人的自省,正如村上春树的作品虽然常常被消费社会所利用,但其精神实质却依然是生活在消费社会中的人们强大的反思力量。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发展的高峰和总结,其中的优秀作品堪称真正的美文。尤其是那些用奇幻的笔墨写出而又充满人间气息,描写爱情和歌颂妇女的作品,更是含蓄婉约,泛射出作者理想的光彩。本文从诗意环境、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三个方面入手,阐述《聊斋志异》中的诗意关。  相似文献   

13.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散文创作,有一个鲜明的内倾性特征,即“自我之歌”。这个“自我”在内容上呈现为“生活外貌上的自我”、“与他人相关的自我”和“与社会相关的自我”,在形式上则通过爵士语言和节奏、散文结构“二重奏”、图文并茂及列项说明来加以阐释。对这个“自我”的成因与意义进行探析,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村上春树的散文创作及其作品内涵,存在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村上春树小说的人物谱系中,牛河是一位鲜活的、经典的存在。这位靠着在村上小说中跑龙套起家的人物,在《IQ84》中上升为作品的第三号主人公。牛河形象是在受到社会戕害的负面效应与长期影响下产生的,不但活灵活现、纵横捭阖,游弋在作品的艺术世界中,是作家小说人物整体构想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存在;而且面目并不可人,行为方式甚至很难被人接受。因此在表现日本社会危机的本质特征方面脱颖而出,成为现代小说艺术中的“这一个”。这一形象的出现,改变了长期以来,读者和批评界对长篇小说主要人物概念的传统认识。  相似文献   

15.
国内村上春树研究概况及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析“村上春树现象”,探讨西方当代文化和文学与村上创作的关系,比较视域下研究村上的创作特色,阐发村上文学的艺术魅力这几个方面,大抵构成了国内当前对村上春树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认为在整体把握国内村上研究概况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村上研究,从文化身份、后现代思想主题、叙事艺术及翻译文学等角度入手将是推动国内村上研究深入发展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文学受到市场经济和西方现代派的双重影响呈多元化的走向。日本纯文学作家村上春树的创作准确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特别是生活在繁华都市的青年人的精神世界。村上作品的出现不仅给日本文坛带来震撼,也给多元化的中国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特别是西化的思想性引起了当代中国年轻一代的共鸣。中国的“村上春树热”现象说明中国的当代文学已日趋接近西方现代艺术的潮流,同时也向中国作家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的作家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创作出既受读者欢迎,又有高度艺术性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7.
周焱 《神州》2011,(2X):11-12
《走向自由》是早期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粲芳的一部短篇小说,故事直接指涉了女性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问题。通过对女主人公回忆中不断出现的有关“水”的意象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解读,我们看到作者实际上是通过一种象征性的隐喻式表达指出:身份的认同是个体或群体的一种心理过程,具有女性属性,从而为女性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书写了一种前俄狄浦斯时期的母女关系,同时也为这一过程所遭遇的困惑和焦虑提供了一种“自我言说的场域”。  相似文献   

18.
This work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dings chosen for musical works based on the biblical story of Jephtah's daughter and broader currents of European thought. Because the biblical story leaves the fate of Jephtah's daughter unclear, commentators have offered two interpretations: Jephtah's daughter is either sacrificed or consecrated to God. The examination of these two interpretations in the various commentaries and artistic works throughout the ages suggest a possible correlation between a given artist's religious affiliation and the type of ending he composed for the story. Although Catholics would appear more likely to choose consecration as promoting the ideal of women's celibacy, no such correlation is seen in practice. Rather, the determining factor in the choice of the musical ending of the story is the dominant artistic convention of the time. This finding is in line with Curt Sachs's cultural theory of a universal pendulum of styles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Thus, the specific choice of the ending of the story of Jephtah's daughter in various artistic media may serve as a paradigm for broader trends of European thought.  相似文献   

19.
《发条鸟年代记》是村上春树在旅美期间完成的一篇重作品,意在通过对诺门罕战役的历史回顾,向世界说明昨天和今天的日本人。本文认为,对文学作品价值的判断,只能依据作品的形象、而不是作品之外的作家的表白。在这个意义上,这部长篇实际上是日本人的苏联观的集中披露,也是日本知识界对近现代日苏关系的艺术梳理。日本人间宫对苏联人鲍里斯表现出本质上又恨又怕的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