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谷物由粒食向粉食的转变,是中国饮食发展的重要节点。以往研究多认为旋转磨的普及是完成这一饮食习惯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并以粟对应粒食,以小麦对应粉食,默认秦汉时期的旋转磨主要用于加工小麦。对三杨庄遗址出土汉代旋转磨的淀粉残留物分析表明,粉食粟亦为汉代农户重要的消费方式。因此,由粒食向粉食的转变,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为食粟向食麦的转变。旋转磨应当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多功能粮食加工平台。  相似文献   

2.
<正>(十二)蒙古族的饮食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古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  相似文献   

3.
《文物》2015,(8)
<正>元代的王祯曾经设计了一种名为"水轮三事"的机械,这是一种加工谷物时集磨、砻、碾于一身的多功能水力机械。1986年,郭正忠撰文指出这种多功能的水力机械在北宋早已出现并得到应用,并认为王祯的工作有"重复劳动"之嫌[1]。本文通过详细考察,认为郭文所说的机械与"水轮三事"从功能和结构上来说并非同一种机械,产生背景也有区别。一郭文的主要依据乃是北宋张舜民在《水磨赋》文中对当时关中地区某一水磨生产场景的  相似文献   

4.
杨涛 《大众考古》2023,(9):46-51
<正>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了大量中国古代青铜文物,其中有春秋时期齐国君主为女儿出嫁所做的4件铜器——鼎、盘、敦和匜。尽管这四器的外观相当朴素,但学界对其铭文评价颇高,此“齐侯四器”清光绪十九年(1893)出土于河北易县,始为清朝宗室盛昱所藏。1913年,“齐侯四器”被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购至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有关饮茶的起源,最早见于唐陆羽在其《茶经》中指出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并引《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说明我国饮茶,是始于遥远的史前时代。  相似文献   

6.
程桥三号墓盘匜铭文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根据句吴太叔盘反书的特点,考证器主“ 禹”相当《左传》“旬余”,并判定盘铭为吴王余祭即位前之器。又考证罗儿匜地名“学卯”相当《地理志》“ 犹”,参考吴国与徐国的联姻关系.推测匜铭为徐器。  相似文献   

7.
傅博 《收藏家》2013,(10):3-8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器具须知》中说:“古语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惟是宜碗者碗,宜盘则盘,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参错其间方觉生色。若板板于十碗八盘之说,使嫌笨俗。大抵物贵者器宜大,物贱者器宜小。煎炒宜盘,汤羹宜碗;煎炒宜铁铜,煨煮宜砂罐。”可见美食与美器密不可分的关系。唯有美器的衬托,才能真正达到秀色可餐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石"是秦及西汉谷物管理中常见的容量单位和量器,王莽以后才基本被"斛"所取代。"石"作为最高容量单位在当时是与国家规定的最高容量单位"桶"并行使用的。容量"石"来自于10斗米与重量1石()之禾价值相等的规律,故10斗米可称为1石"标准米"。"标准米"在定义容量单位、建立谷物管理系统中起了关键作用。"大小石"不仅出于粟与米之间5∶3的大小单位的比例关系,而且是官粮管理中的两种量器。秦、西汉已存在一种既非重量又非容量的绝对价值单位"石"。只有标准米的价值单位与其容量单位数值相合,而其他状态谷物的价值单位"石"则须用大小不同的量器测量,或用不同容量数值来表示。"石"(也作"")本来是计量"禾"的重量单位,读为zjyak(后代演变为shi);但由于其在价值上与计量"米"的容量单位"担"相等,所以容量"担"亦称"石",读为tam(现在统称为dan)。  相似文献   

9.
近日拜读了《钱币博览》2009年第二期中,蔡俊良先生的《比利时的世界博览会纪念币——问世最早的世博会纪念币》一文后,对我很有启发和帮助。但在该文章中提及“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纪念币经查阅资料可认为是世博会首枚纪念币.因而极其珍贵”。对该论说本人有些不同的看法,与泉友们共同商榷探讨。  相似文献   

10.
琉璃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桓宽的《盐铁论》,然直至清代的孙廷铨,才于《颜山杂记·琉璃》中较为准确地定义了“琉璃”:“琉璃者,石以为质,硝以和之,礁以锻之。铜铁丹铅以变之。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铜铁丹铅则不精,三合而后生。”琉璃器釉色光亮平滑,呈色均匀,鲜艳而有纯厚之感,另有防火、避雷等效。因此,洪武建元以后,在南京大规模的建设中,广泛使用琉璃器。  相似文献   

11.
栾书缶是1942年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容庚先生于估人倪玉书处购买的,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此缶最早见先生的《商周彝器通考》一书,1957年铭文照片著录于于省吾先生的《商周金文录遗》书中。1958年容先生和张维持合著的《殷周青铜器通论》中,对该器的大小、形状和铭文作了详细说明,并对铭文“栾书”进行了考证。“栾书”见于《左传·成公二年》“将下军”的栾书。先生指出:“栾书一称栾武子,又称栾伯,以鲁成公二年(前589)将下军,从克败齐于。四年将中军,十六年败楚于鄢陵,几于射杀楚共王,十八年卒。执政凡十四年。这是他所铸的器”。又引区…  相似文献   

12.
江柳 《风景名胜》2016,(2):141-149
怀石料理,其起源众说纷纭. 有说最早是从日本京都的寺庙中传出来,修行中的僧人清心少食,为了抵挡生理上的饥饿难耐,将温暖的石头抱在怀中暖胃,因此有了“怀石”之名.而追求清淡雅致、自然原味也成为怀石料理的精髓,进而演变为一套精致讲究的料理,从食材、器皿、摆盘都充满平和的禅意.  相似文献   

13.
何为﹃建康七妙﹄文/马学仁研究中国烹饪史的文章,常提及“建康七妙”,何为“建康七妙”?最早记载的是唐初韦巨源《食帐》附录,内容为:“金陵士大夫渊薮,家家事鼎铛,有七妙:可照面,馄饨汤可注砚,饼可映字,饭可打擦擦台,湿面可穿结带,醋可作劝盏,寒具嚼着...  相似文献   

14.
作臼是一种重要的药物和食物加工工具,也是最早使用,沿用时间最长,迄今仍在中药房和日常生活中焕发生命力的加工器物之一。近年来,已有学者在论述中药粉碎工具时涉及持日①②,但较简略。本文拟从医药文献和历史资料对林自的记载着手,结合出土文物中有关材自的线索,兼及其他考古资料,讨论各种质地药用材臼的特点,以及它与药用乳钵的关系。1.医药文献及历史资料中有关药用村口的记载村留在迄今所见最早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该书多次提及木自、相将、柏杯田等内容,并有“春之”等加工使用方法的记载③,表明至迟在…  相似文献   

15.
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个多民族、地域广阔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在食法上各有千秋,五花八门.其菜式品种,花样繁多,各具特色,令人百食不厌.这里单就青山民间食俗说说“四大盘”.  相似文献   

16.
印刷术被誉为“明之母”,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为之骄傲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继毕异在世界上首创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后,印刷技术上的又一重大改进便是木活字版的应用。元代王祯不仅是中国古代名的农学家,还是木活字版的首创,他延请工匠制木活字,设计转轮排字架,按韵存置木字,制订取字排版刷印方法,试印了《(大德)旌德县志》。《(大德)旌德县志》是中国有记录的最早一部木活字印刷品,也是中国方志史上唯一的木活字印刷品,开木活字印刷术之先河。在中国印刷史上,王祯是仅次于毕异的伟大发明家。  相似文献   

17.
<正>砚,是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远在我国新石器时期,人们就使用不同的色彩在陶器上绘出多种多样的花纹,其颜料细腻,说明当时已有研磨颜料的工具。西安半坡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石研磨器,上面残留着研磨过颜色的痕迹,应是砚的雏形。据目前所知,最早的古砚是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方石砚,砚及研墨石都是就鹅卵石的原形略加工而制成的。然而,随着历史的推进,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砚台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仅供研磨、掭笔的文具,而是形成了材质丰富多样,形式精彩纷呈,集绘画、雕  相似文献   

18.
自公元7世纪直至13—14世纪,欧洲、阿拉伯、突厥、回鹘等文献中,曾大量出现一个名词———桃花石。“桃花石”是汉语译音,一般认为是指“中国”。一百年来,中外学者对“桃花石”一词的来源、词义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现将中外学者的研究综述如下。一、“桃花石”一词的出现一般认为,非汉语文献中出现的Taugas、Tamghaˇc、Tabghaq、Tavghaq等词,均可比定为汉语中的“桃花石”。“桃花石”之名,最早见于拜占庭历史学家塞奥菲拉克图斯·西莫卡塔(TheophylactusSimo catta)的《历史》一书中。西莫卡塔为七世纪初叶人,曾在拜占…  相似文献   

19.
一、长期用途不明、命名纷岐;争论不决的一套铜器 《文博》1993年3期刊载王永亮《富县征集一件“铜温酒器”》,介绍陕西富县交献一套上置耳杯的铜炉,而称之为“温酒器”。这套铜器北宋即已有出土与著录,但究竟做什么用的,长期不明,因之其名称叫法也因各人理解而异,从最早吕大临《考古图》称为“温器”起,有“酒器”、“温酒器”、“烹饪器炉与鍪”、“烹炉”,甚至称为熏炉,三十年代容  相似文献   

20.
许多文人都有一些特殊的癖好。苏东坡酷爱竹,他有一句话让如今卖竹地板的都为之兴奋不已——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宋代大书画家米芾则爱石,出门见到奇峰异石必要顶礼膜拜,口呼“石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