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对旅游业的发展形势作了分析,并从七三一陈列馆旅游业发展的背景、探索发展旅游业的对策等角度,对博物馆旅游产业的发展予以浅显思考,以期谋求博物馆长远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文化创意产业和博物馆旅游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博物馆旅游业的发展,博物馆旅游业也可以影响到文化创意产业未来的发展。当前博物馆旅游业的发展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只有当两者相互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才可能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3.
李星建  黄艳萍  梁艳 《风景名胜》2021,(1):0017-0018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旅游业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旅游业的大力推荐活动提升了博物馆的人气,为文博单位带来了大批观众。同时,作为人文资源中最具深厚文化内涵的博物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升华了旅游业的品质,从而使单纯的旅行与游玩臻于深刻、有为。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以大连地区日俄监狱博物馆为例,拟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借鉴问卷调查法试析旅游业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所发隔阂肤廓之论 , 敬祈方家斧正。  相似文献   

4.
旅游业和博物馆业的融合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给博物馆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与此同时,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又极大地丰富了旅游资源,两者相互渗透、融合和促进的趋势日益明显。博物馆应与旅游界密切合作,共同创造美好明天。  相似文献   

5.
刘阳 《东南文化》2021,(6):173-179
博物馆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文旅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博物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观光立国"战略的引领下,日本采取革新博物馆管理体制,提升博物馆旅游服务能力,建设以博物馆为核心的文化集聚地,促进文化遗产活用等系列措施,以促进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日本这些新动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博物馆旅游发展的趋势,也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为发挥好永陵博物馆在宣传四川、宣传成都辉煌历史化成就和建设成都历史化名城方面的作用,促进永陵博物馆自身事业的发展及成都物旅游业的发展,成都市化局于11月17日下午在永陵博物馆组织召开了《成都永陵博物馆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大纲)》(以下简称《总规》)论证会。  相似文献   

7.
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李瑛 《人文地理》2004,19(4):30-32,90
从我国旅游业起步以来,博物馆一直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丰富着各地的旅游产品,随着我国旅游市场格局的变化,博物馆的数量虽然在急剧增加,但吸引观众的博物馆却很少。本文通过对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现状的分析,提出发展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文旅融合是新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针对当前文旅融合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分析旅游和博物馆的关系,然后指出博物馆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出现的受众基础薄弱、缺乏创新管理、服务设施不完善及其文创产品创意不足等问题,最后提出推动博物馆与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旅游的有效策略,以期对博物馆文旅融合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9.
2000年9月21日至24日,河南省博物馆学会2000年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济源市召开。70多位理事及有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参加了会议。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长陈爱兰在会上讲话。她说,此次会议是一次共商河南博物馆事业发展大计,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省博物馆事业生存发展,并如何走上良性循环道路的会议;也是研究博物馆如何适应当前国家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假日经济的会议。当前,我省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河南省博物馆学会会长张文军…  相似文献   

10.
李雁 《南方文物》2006,(4):135-136,104
博物馆是收集、陈列、展览各种历史文物、自然实物标本,以反映某一方面事物发展历史或状态的场所。中国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地方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中国疆域辽阔,自然遗存丰富,生物种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博物馆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各地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条件。近年来,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且幅员辽阔的国家,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逐渐将目光投向了精神生活。近些年,我国的旅游业正在飞速蓬勃地发展,诸多地区的旅游景点人数也逐年上升。文化和旅游融合后,博物馆和旅游之间出现了一些碰撞,这些碰撞给两个行业带来了诸多困境,但是也随之出现了诸多机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困境与机遇中推进文博和旅游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我国目前至关重要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试着从博物馆与旅游业的历史和发展现实为切入点,作者对它们在新时期下的发展对策展开讨论,并提出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会展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丰厚的利润回报,是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旅游业的又一发展动力源。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休闲场所,具有开发会展旅游的先天优势,但大多数博物馆忽视了正在快速成长的会展旅游市场。本文通过中国丝绸博物馆参与杭州西湖博览会这一案例,首先对两者进行了一个总体的介绍,然后分别就博物馆和会展旅游提出了双赢策略,尝试运用营销策略来发展博物馆事业,同时构建了一个双赢效果评估模型,以此对两者的双赢效果进行一个定量的分析,旨在为21世纪我国博物馆与会展旅游的持续、1建康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同时,希望借此推动国内博物馆界、会展界和旅游界对两者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具有人文景观的博物馆,时下成为旅游者参观游览的首选,以扩大展馆,增加展品。馆园一体,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博物馆建设将有力地促进旅游业的兴旺。以假日黄金周旅游、以及由文化、旅游部门推出的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又带动了博物馆人气的上升。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大众旅游时代已悄然而至,我国旅游业持续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实现由三峡文物保护工程到对外开放转型后的重庆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需要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把握时代特征,转变思路,与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结合,完善功能,挖掘潜能,提升社会参与和公众认可度,带来自身活力,促进其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生活,而且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发展。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一种更受欢迎的形式,成为享受崇高精神追求的重要方式,他们以博物馆为目的地,因此博物馆如何抓住机遇,依托游客流量推销其文化创意产品,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打造自己的品牌文化,也是全国博物馆的一项重要任务。博物馆工作人员要抓住机遇,积极开发具有展馆特色的原创文创产品,满足游客的需求,让游客除参观外,可以通过文创产品加深对展览的认识和记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是中国文化古迹保护和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博物馆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为了发挥好杜甫草堂、永陵二家博物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宣传作用,宣传四川和成都在唐宋王朝600年间领先全国的辉煌明成就、促进四川和成都的现代化建设及旅游业发展,同时促进两家博物馆自身事业的发展,在省政协、省物局、成都市化局的支持下,四川省历史学会、成都古都学会、  相似文献   

17.
旅游业给遗产保护与遗产地管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旅游业对维护文化和自然遗产价值,对社会、当地群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有影响,也给当地遗产设施发展与保护带来机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始终致力于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弘扬工作,开创有前瞻性的旅游业,承认文化多样性原则,强调旅游业在促进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有效作用。其创意城市网络主推的"善行旅游",严格遵循原真性与完整性的原则,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纪念碑、历史建筑、国家公园、博物馆等各类景区定期评估,提升公众关于新旅游产品及旅客稀少遗址的意识,提升参观者体验感受等多种行动,改善人群福利,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旅游垃圾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可以成为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或成为旅游资源的原材料。开发旅游垃圾处理场地为垃圾旅游景区的构想提出,如在垃圾处理场上修建普通的休闲娱乐场所,如广场、公园、博物馆等,为旅游垃圾资源化提供新思路。旅游垃圾是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伴随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开展所产生的不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附属物质(含文化)的总称。旅游垃圾治理已成为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研究  相似文献   

19.
生态博物馆: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3  
余青  吴必虎 《人文地理》2001,16(6):40-43
民族化保护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是一个矛盾,如何在旅游开发中保护民族化的纯洁性,并保持民族化精华的传承和动态地向前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章在分析了民族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民族化旅游开发与保护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博物馆是民族化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一种持续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刘佼 《旅游纵览》2013,(4):115-117
成都市民办博物馆业的迅速发展和博物馆旅游作为现代旅游的新产品日趋收到市场重视。笔者通过对成都民办博物馆旅游的开发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市场对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的感知度较低,民办博物馆与旅游业的结合有限,行业缺乏专业管理等问题,得出了目前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尚处开发的初级阶段的结论,并提出了民办博物馆旅游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