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2004年2月20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王永志,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和奖金。这是500万科技大奖设立以来,首次授予航天界。今年72岁的王永志院士40多年来在我国战略火箭、地地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的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实现千年飞天梦想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2004年2月2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中国工程院院士、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时,全场掌声雷动。这一殊荣,王永志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世界,多学科集成的载人航天工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开展载人航天工程,对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和人才培养、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决策实施代号为“921”的载人航天工程。从选择技术路径、设计技术方案、组织工程论证,到国家领导人最终拍板,载人航天工程形成决策到底经历了哪些鲜为人知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神州》2006,(2)
2005年金色的秋天,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 10月6日下午,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第二次会议,发射场系统的总指挥张育林首先汇报了发射场的准备情况。发射前几个月,七大系统都要汇聚到这里,火箭、飞船都要在这里总装配。工程各系统在这里总集成,数以千计的研究厂家的产品在发射场汇集,人、船、箭、地联合组装,全区联调,集成工程大系统。总测试、总检验, 火箭和飞船确保不带疑点上天, 接着,各系统的总指挥和总师们都信心十足地表了态。  相似文献   

5.
《神州》2006,(2)
被科技工作人员亲切地称为黄总的黄春平, 个子不很高,但身体壮实,走路虎虎生风,讲话爽朗大气,用“脸色红润、精力充沛、目光如炬”的词语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了。他混杂在年轻的科技工作人员中忘我地投入工作时,丝毫看不出他已有65多岁的年纪。黄春平曾担任国家高技术“863-4”计划首席科学家,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载人航天贡献奖、载人航天功臣奖、二次航天奖、航天长征特等奖获得者,在心爱的火箭面前,  相似文献   

6.
《文史春秋》2007,(10):F0003-F0003
公司概况 桂林航天电子有限公司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创建于1958年。是国内高可靠机电元件(组件)开发制造核心企业之一,主要生产经营继电器、电连接器、特种开关、功能组件等,是国家众多航天重点型号及科技工程的主要配套单位,所供产品在载人飞船、火箭、卫星等的关键部位承担重要功能。[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纵横》2013,(11):11-15
1970年,苏联、美国处于冷战时期,争相搞载人航天工程。1971年4月,我国也将载人工程的研发提上了日程,称作714工程。但当时载人航天技术久攻不下,大家也有争论——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国家到底该不该花这么多钱去作这项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苇 《炎黄春秋》2023,(1):62-66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核心之一是培养“航天员”,而选拔和训练航天员,被看作一个国家可以独立自主实施载人航天的重要标志。2023年1月5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25周年的日子;这一年,中国第一位飞向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也将迎来他的首飞20周年。25年来,航天员大队已培养出三批航天员充实到航天强国事业中,中国航天员们一次次向太空进军,他们成为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9.
"中国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消息传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各行各业为之振奋-- 在这欢庆民族盛事之际,《飞天梦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实片的首发和赠送仪式于2003年11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它是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组织策划、由深圳市先科企业集团制作出版发行、由航天英雄杨利伟亲笔签名、由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部记载我国首次载人飞船航天飞行全过  相似文献   

10.
历史时刻     
《百年潮》2016,(11)
正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完成预定的空间科学实验后,于2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1.
《神州》2006,(2)
历经磨难打造金牌争气箭刘竹生是我国运载火箭捆绑分离技术的开拓者,他和他的同事们攻克的助推捆绑分离技术,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捆绑技术的空白,使我国进入了世界捆绑运载火箭的先进行列。该项技术在后续的多种火箭中得到推广使用,为提高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和实现载人航天奠定了基础。 1990年的夏天,他遇上了这辈子最难打的仗。那时,中国航天第一支脚刚刚迈向国际市场的“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成功地将“澳星”发射升空,成为中国航天能否完全进入国家发射服务市场的一块问路石。要在没有成型产品、没有成功先例的情况下,18个月内拿出全新的“长二捆”,确实是背水一战。  相似文献   

12.
白天 《神州》2003,(12)
“中国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消息传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各行各业为之振奋—— 在这欢庆民族盛事之际,《飞天梦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实片的首发和赠送仪式于2003年11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它是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组织策划、由深圳市先科企业集团制作出版发行、由航天英雄杨利伟亲笔签名、由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部记载我国首次载人飞船航天飞行全过程的大型音像文献片。 出席《飞天梦圆》珍贵DVD光盘及  相似文献   

13.
《神州》2006,(2)
侯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总设计师,1959 年出生,辽宁人,重庆通信学院无线电通信专业毕业,南京理工大学硕士。着陆场系统是全新的系统, 是我国航天史上从无到有首次创建的一个系统,是载人航天工程飞船飞行的终点和航天员成功返回的起点。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我们建设成了一个低投入高效益具有中国特色的着陆场系统。  相似文献   

14.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在距离地球表面330多公里的太空,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在队友刘伯明和景海鹏的协助下,打开神舟七号飞船舱门,举步跨向浩瀚的外太空……进行"太空行走",是这次"神七"执行的最重要任务,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的新突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成功迈出第二步,突破和掌握  相似文献   

15.
《神州》2006,(2)
2005年10月1 7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继“神五”以后,再一次载着中国两名航天员成功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张建启苦苦奋斗了大半生。曾几何时,他立下了铁铮铮的誓言:“我们将来要亲手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  相似文献   

16.
《炎黄春秋》2020,(1):24-28
"神舟五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完成和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的计划和目标,可谓意义非凡。作者曾是"神舟五号"落区宣传报道的负责人,他以亲身经历为我们重现了"神舟五号"返回地面时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  相似文献   

17.
《神州》2006,(2)
胡世祥,辽宁锦州人,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现任总装备部副部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常务副总指挥。 35年前,作为操作手,他按下电钮,用长征一号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天际。35年后,他再度来到这里,指挥“神舟”六号遨游太空。此时,华发初露的他,已然是身经百战、指挥若定的将军。  相似文献   

18.
9月6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宣布,神舟七号(以下简称"神七")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将于9月25日至30日择机实施。这比原计划提前了至少半个月。目前,执行"神七"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各大系统,已进入最后准备阶段。早在6月份,就有官方消息说,担负飞行任务的"神七"航天员飞行乘组  相似文献   

19.
《神州》2006,(2)
2004年2月20日,王永志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500万科技大奖设立以来,首次授予航天界。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王永志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和奖金,顿时,雷鸣般的掌声持久地响彻整个会场,面对“当之无愧”的称赞, “荣誉属于整个群体,我是代表大家领奖的,王永志仍然保持其一贯风格:“把中国人送上天,这是我们共同的最大的愿望。”  相似文献   

20.
1965年3月18日10点整,苏联拜克努尔航天发射场,"上升"2号载人宇宙飞船顺利起飞。11点34分51秒,31岁的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离开气闸舱,进入宇宙空间。这是人类在太空的第一次漫步。行前火箭发生爆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