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组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北以支矶石街与宽巷子中间划线并纳入成都画院北墙为界,南以井巷子为界,东以长顺i上街与宽窄巷子东街口为界,西以下同仁路与宽窄巷子西街口为界。宽窄巷子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  相似文献   

2.
马广彦 《收藏家》2002,(8):52-53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2002年3月末,我在景德镇仿古瓷高手王文宪先生的作坊访问学习时,无意间顺手拿起案台上一只已烧成的,写有“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篆书青花款的白色浅腹碗,看到碗外壁“修胎痕”十分明显,约一指宽的“刀痕”一棱一棱地从近圈足处盘旋而上,至近口沿处方才消失。我问王先生:“这只碗为什么修胎如此粗糙?”王先生笑答:“那不是修胎痕,是拉坯痕。是学徒练手艺做的碗,因为拉坯手法不熟练,修胎、补水后看似光圆,烧成后就成这个样子。”我大惑不解,过去从诸多专家的著述中,从自己收集到的唐、宋、元、明以来众多窑口、众多品种的碗的标本中,都学到过并且认定这种出现在碗外壁的旋痕是“修胎痕”,而且还认为宋以前“高古瓷(老窑瓷)”的“修  相似文献   

3.
张丽 《收藏家》2003,(10):41-43
所谓“三清茶”碗,就是以乾隆皇帝赞咏“三清茶”的诗文作装饰,又专门用来饮用“三清茶”的碗。它既是宫廷所创,又为宫内专用;既是实用之器,更是精美的工艺品,同时它还记录了一段君臣茶宴作诗联句的历史典故。“三清茶”诗文碗由乾隆皇帝一人促成,是他的得意之作,因而曾命御用作坊反复制造。就目前所见的传世品有瓷器、玉器、漆器三大类。其中瓷器有青花、红彩之分,漆器有雕漆、描漆之分,加起来应该有五个工艺品种。“三清茶”碗无论什  相似文献   

4.
说小营巷是江南名巷想也不会有人提出疑义。这是一条在城市腹地里的古巷子,与同样有名的马市街相交。去的时候,还是在清晨,停好车子,走进巷里。小巷笔直,可以从西口的牌坊看到东口的牌坊,著名书法家王冬龄先生书就的"小营巷"三字透着灵动飘逸,看过去也就大约300米的长度。艳阳下,蝉声喧嚣,树荫匝地,给这静谧悠深的巷子添了几许生气。除了演绎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情怀,城市其实更需要被称之为"毛细血管"路的背街  相似文献   

5.
“去哪里喝茶?”过去这不是一个问题。我在成都住了十年,可以有太多的选择。许多时候,我选择去宽巷子或是紧挨着的窄巷子找一家老茶馆坐下来。要不了多久,一大帮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就会从各处陆续赶到,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好像所有成都人都赋闲在家不用上班。但城市改造的浪潮把城里的大部分古旧建筑冲得无影无踪,窄巷子在我上次回成都时已经拆除。宽巷子的拆迁工程也启动了很久。我以前经常光顾的那些老茶馆已一一消失。“去宽巷子!”朋友的回答让我意外,我以为他在动员我去已经改造好了的宽巷子喝茶,“还没有拆光。现在比以前还要热闹,还要好玩。”[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由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文联主办的《叶星生西藏民间艺术珍藏展览》,展出了一件合二为一的珍藏——十七世纪“碗套”。叶先生告诉记者:“碗是汉地的古瓷碗,套是藏区制作的牛皮套;碗深深放进套里,套紧紧裹着碗身,碗离开套容易破碎,套离开碗就失去意义。只有合成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才相得益彰,坚不  相似文献   

7.
乐素娜 《收藏家》2016,(8):73-77
盖碗,又称"三才碗"、"三才杯",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盖碗的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合一之意。古人认为茶是"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的灵物,盖碗亦然,反映了中国器之道的哲学观。盖碗的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托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  相似文献   

8.
<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60年前收藏的一对青花碗,近日由其丈夫、国家一级编导王冠亚首次面示友人共同鉴赏。见物如见妻,王老心情十分激动,感慨万千。这对青花碗形状大小相同,品相上乘。碗高8.1厘米,口径22.3厘米,底径8.8厘米;碗外壁饰有水莲花,碗内外各有一道蓝花形线圈;碗底有道内细外粗的青花双圈,一碗内标双竖行"康  相似文献   

9.
四抬巷,位于福建太姥山(4A级景区)脚下佳湾古村陈厝旧宅西侧(今已废),巷子南北走向.巷东为陈家贡士宅,原巷子为古时福建福宁府杨楫(朱熹高徒,宋湖南提刑)家族祭祖路.全长70多米,宽仅2米,路面为大青石铺就.因仅容四人抬轿通过而得名“四抬巷”.巷子的由来.有一段让人扼腕叹息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那年中考,我考得很糟,只考上了微不足道的技校。我心灰意冷,欲哭无泪。在亲朋的劝慰下,我强打起精神,踏上了求学的路。9月1日报到那天,我心茫然。学费5600元,生活费每月150元。想到家境的贫寒,想到父母挣钱的不易,我背着行李默默地走在雨中。父亲东奔西走只借到了3000元钱,向学校求情才收留了我。为了多年的夙愿,为了农家的孩子“鱼跃农门”的梦想,我决心努力地学下去,直到学有所成。我不敢和别人比物资的富有,因为我是一个极其平凡的农家子弟。当别人在食堂里吃饭嫌碗中的瘦肉少、肥肉多的时候,我只能躲在教室角落里,拿出农家的腌菜苦涩地…  相似文献   

11.
老娇口的人都有这样的说法:“饿不死的陞基巷,干不死的大火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陞基巷吃的东西多,大火路喝的东西多.陞基巷在汉正街下段,横连汉正街与大夹街之间,巷子东面是原老凤祥金号的侧面和沥泉池浴池,没有其他门面.西面整条巷子都是餐馆和熟食店,先后有老大兴园酒楼、新大兴园酒楼、景阳酒楼、张汉记牛肉馆、爱雅亭粉面馆、芙蓉川菜馆、黄天兴酒楼等.南面巷子口有一家煨汤馆,北面巷子口有一家熟食店卖生煎包子和蒸饺.因此,该巷也就由于吃的东西多而得名.  相似文献   

12.
街谈巷议     
张佳木 《南京史志》2022,(Z2):26-27
<正>我家所在的小区挨着一条叫螺丝转弯的巷子。这个名字让人一听就能想象出来巷子的走向:扭转了一圈,又回到正中心,像螺蛳一样。我有时会想,这巷子只能出现在南京,因为只有酷爱吃螺蛳的南京人才取得出这样的名字。可是要是哪个久仰其“大名”的外地人来南京的这条巷子一看,准会傻了眼:这巷子分明是直的呀!可是旁边路牌上却清楚地写着:螺丝转弯,没走错呀。  相似文献   

13.
认识一条街,就像认识一个人。第一次,懵懵懂懂,连东西南北也分不清;第二次,它犹抱琵琶半遮面;第三次,店铺门面的印象才渐渐清晰起来。那条名为"保康"的巷子,是我第一次来时就很想进去的。侧身挤进窄窄的弄堂,头顶上挂满的晾晒衣物不禁让我进退两难。  相似文献   

14.
1945年11月25日星期日冷晴下午二时,到南菁中学礼堂听本校胡积善同学"二胡独奏会"。他是为联大浙江省立宁波中学校友杨君募捐,杨君患肺结核,穷,没有医药费。抗战后期,昆明物价相当高。炒两个鸡蛋350元,牛肉面130元一碗,包子、烧饼20元一个,稀饭20元一碗。寄外  相似文献   

15.
傅博 《收藏家》2013,(10):3-8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器具须知》中说:“古语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惟是宜碗者碗,宜盘则盘,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参错其间方觉生色。若板板于十碗八盘之说,使嫌笨俗。大抵物贵者器宜大,物贱者器宜小。煎炒宜盘,汤羹宜碗;煎炒宜铁铜,煨煮宜砂罐。”可见美食与美器密不可分的关系。唯有美器的衬托,才能真正达到秀色可餐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1957年,我出生于重庆。那时,我父亲在重庆航道区工作,母亲在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工作,住在朝天门水巷子。我从小就喜欢画画,还记得我用粉笔在家里的木地板上画画,父亲说,最早是他教的。1964年上小学之前,父亲调到武汉工作,家也就迁到了汉口民生路长航宿舍。从上小学起我就痴迷连环画,对刘继卣的《鸡毛信》《大闹天宫》《东郭先生》,贺友直的《山乡巨变》《李双双》等等,爱不释手,我自己  相似文献   

17.
绿豆  芝麻 《风景名胜》2016,(3):77-85
高家书院 故居故人依旧在 洪江的清晨,和它的夜晚一样,格外静谧.夜幕刚刚褪去,鸟儿清脆的鸣叫,象春天的雨滴溅落在黑瓦青砖与灰墙之间,一路滚落下来;婉转悠长的叫卖声像戏曲里的花腔,在高墙之间的巷子里迂回荡漾;偶尔有浑厚低沉的吱呀声传来,那一定是有人起床开门,正在用力地拉开沉重厚实的木门发出的响声.  相似文献   

18.
《文物》1953,(8)
蘭新鐵路綫上永登縣境內,在修建鐵路路基的時候,在地下挖掘出許多原始社會時期的彩陶與紅陶的罐、碗。彩陶的花紋有人字形、回字  相似文献   

19.
泸州大曲老窖池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泸州大曲老窖池,遍布泸州市市中区各街道。南街分布在中营沟、下营沟、三星街、肖巷子、凝关门和上平远路等地;北街分布在皂角巷、桂花街等地;小市分布在新街子、过江楼、什字头、上大街等地;还分布在兰田的横街子和罗汉场等地,共有糟产36家。其中以舒聚源、温永盛、天成生、爱仁堂、春和荣、义泰和、福寿同、鼎丰恒、秫香村、大兴合、协泰祥、裕厚祥、生发荣、醇丰远等老牌糟户(作坊)为有名。泸州市区内保存完好,使用百年以上的老窖酒池计300多口(见附表),其中明代窖池 4  相似文献   

20.
汉代铁器手工业的组织形式,一直以来讨论较多,却未有定论。本文提出,手工业作坊出土的陶容器的组合,有助于讨论作坊工匠的居住与组织形式,提供解决上述问题的线索。本文以陕西邰城铸铁作坊为案例,首先利用类型学建立分期框架,探讨作坊可能的运营持续时间。经统计分析,本文发现邰城作坊中炊煮陶容器的比例甚少。这一现象在西汉时期其他县级手工业作坊中相对普遍,但与战国时期作坊工匠居住于作坊范围内的情况不同,进而提出这一现象可能与工匠的居住和工作模式密切相关。本文指出,作坊出土的陶容器组合情况表明工匠可能不在作坊区内长期生活;铸铁作坊中工匠的身份可能也为雇佣工人,家庭式手工业作坊生产者的可能性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