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俄战争时期,日本社会出现了自甲午战争以来的第二次全国性汉语学习热潮,其主要表现为军用汉语教科书的大量出版以及出征部队对汉语教科书的大量需求。此期间出版的军用汉语教科书,根据其所涉军事或军用内容,可以分为"纯军用"与"准军用"两种类型。军用汉语教科书的出版反映了当时日本军部对在中国领土上发动战争的精心策划与全盘准备。这些军用汉语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能够使日军战事顺利推进的隐形武器,由此带来的畸形的汉语教科书出版热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台湾,并强制推行日语教育,以同化台湾民众。据台初期,因为闽南方言带来的语言障碍,日本殖民者不得不学习“台湾语”,即台湾民众普遍使用的闽南方言,并编纂了多部教科书。《军队宪兵用台湾语》和《台湾语》是当时日军使用的两本军用“台湾语”教科书,其内容具有鲜明的闽南方言口语特点,并包括大量的军事用语,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殖民统治色彩。整体来看,这两本教科书较为粗糙,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声调标记,汉字使用也很随意。可见日本据台初期的“台湾语”教科书主要是为了消除语言障碍,以服务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从本质上说,日本据台初期的“台湾语”学习及“台湾语”教科书,是日本对台实施殖民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出版市场上出现大规模的"年鉴教科书化"现象,主流出版商出版了一批既能辅导中小学生学习,又能介绍日本历史文化等地情的教科书年鉴.这类年鉴兼具了教辅的学习性、大众读物的科普性以及年鉴的时效性和检索性等,在日本出版市场风靡一时,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但是随着日本教育政策的变化,教辅市场需求转变...  相似文献   

4.
<正>日本军票最初称"军用切符",为"日本军用手票"的简称。它是当时的日本政府为实行对外侵略战争而特别发行的、在日占区强制流通使用的一种纸币。日本军票不但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1904年日俄战争中使用,而且还于1914年侵占我国青岛、1922年出兵前苏联的西伯利亚,以及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和1941年太平洋战争中在日军和所占领区使用。特别是侵华战争时期的日本军票券种繁多,发行  相似文献   

5.
林晓光 《百年潮》2001,(12):50-55
所谓"军票",即"军用手票"的简称,最初叫做"军用切符",是日本政府为进行对外战争而发行,由日军在所占领地区为征发军用物资而强制流通使用的一种代用货币.日军曾首先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军出兵中国山东省的青岛,开始改用"军用手票"的名称.此后凡是日军出国作战,均在军中和所占领的地区使用"军票",如1922年侵入苏联的西伯利亚,1931年侵入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挑起太平洋战争.日军把战火烧到那里,"军票"也就随着其侵略势力的扩张流通使用到那里.因此,"军票"的发行完全是政府行为,其应用沿革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外侵略史.  相似文献   

6.
评2005年的日本教科书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4月5日,日本部科学省审议通过扶桑社出版的《新历史教科书》,由此引发了今年的教科书事件。本即对该事件的过程和《新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分析,指出该事件对日本社会以及邻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日本军国主义者在历次侵华战争中,都会印发一种掠夺性的特殊货币———军用手票。军用手票简称军票,是一种没有任何准备金、没有发行机构、专为发动战争而发行的货币。日本政府把这种货币充作侵华日军的军饷,让它在日军占据的沦陷区内强制流通,是日本军政府把巨额军费开支转嫁到中国人民身上的一种经济掠夺手段。日本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共发印过11次共48种各式面值与版别的军票①。早在1894年(日明治27年)中日甲午战争时,日本政府就首次发行了面额为银壹两的军票,因战争结束早,该军票并没正式流通。银壹两的首次军票序号为“军1”。1904年(明…  相似文献   

8.
"日本会议"与《最新日本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4月,日本教科书事件风波再起。由“日本会议”编写,明成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日本历史教科书《最新日本史》经过日本部科学省审查合格。本根据“日本会议”所公开的言论。剖析该组织的性质.指出《最新日本史》鼓吹天皇史观,蓄意歪曲历史事实,根本否定日本近代以来对亚洲近邻各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肆意地把战争责任推给对方,美化殖民统治,掩盖侵略战争罪行,是一本宣扬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9.
日本侵略东南亚国家时期发行的军用票童子玉,马汉民,李岚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相勾结,对内残酷压迫,对外穷兵黩武,逐步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成为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1937年,日本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随着侵略战争的发...  相似文献   

10.
冯玮 《世界历史》2004,(2):122-124
20 0 1年 ,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以下简称“编纂会”)编纂的《新历史教科书》和《新公民教科书》(扶桑社出版 ) ,因遭到日本国内外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批判和抵制而被“零选用”。然而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远未就此结束。最近一段时期 ,“编纂会”又有了一些新的动向。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研究》2002,(1):253-253
张海鹏、步平主编的《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评析》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图书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0 0 2年 2月出版 ,2 98千字。该书上篇主要研究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来龙去脉 ,内容涉及日本战前与战时教科书如何为军国主义服务、战后日本教科书“改善”与改恶的斗争及其与日本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下篇主要研究被右翼教科书歪曲了的具体史实 ,内容涉及日军罪行暴行、战争的侵略性质与日本的战争责任等。该书还附录了日本教科书问题大事年表。另外两种书是 :王智新、刘琪撰写的《揭开日本历史教科书的黑幕》 ,由世界…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7月,纐纈厚著,顾令仪译的《田中义一:日本总体战体制的始作俑者》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纐纈厚是日本总体战和政军关系史研究领域首屈一指的学者。本书是作者20多年田中义一研究的集大成,利用陆军、海军、官僚、政党、宫中等史料,对"总体战国家构想的起源"和"军队现代化的必要性""扩军目标的实现"和"日本的对华政策""日本的西伯利亚出兵"以及"政党与军部的政治动向"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作者通过解读当时各方势力之间不同的立场与  相似文献   

13.
所谓“军票”,即“军用手票”的简称,最初叫做“军用切符”,是日本政府为进行对外战争而发行,由日军在所占领地区为征发军用物资而强制流通使用的一种代用货币,曾首先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使用。此后凡是出国作战,日军均在所占领的地区使用“军票”。 日本军票50年的历史沿革无可辩驳地表明:日本军国主义企图依靠军事力量推行政治经济扩张,以军票为手段建立日元为中心的区域性金融体系,进而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军票是其对外进行侵略、掠夺当地资源和民众财富的方式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读罢《炎黄春秋》2015年第12期何方先生的《我看日本与中日关系》,感慨颇多。我很认同该文对日本对外侵略是"民族犯罪"的观点。众所周知,早在中国明末,日本统治集团就开始向国民灌输"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必须开拓生存空间"的观念。至清末甲午战争之际,这种观念已成为日本国民的主流意识。1931年占领我国东三省后,中国国土占领之容易与中国矿产资源掠夺之轻易,使"尽快征服全中国"的理念成了全日本国民的决心,并冠以"大  相似文献   

15.
号军用票是在1940年9月发给法属印度支那安南(现称越南)的日本驻军使用的,日军在越南是驻军,并非占领。日本并没有在越南发行过军用票,这类军用票供给军员使用,只作军队内部的货币。但也曾在中国的云南及海南岛随军使过一段很短的时间。是日本语片假名的字母,它加在第五系列军用票序号之前,并不含有任何特殊意义,只用以与其他第五系列军用票相区别。它之所以被列入第五(戊号)系列中,因图案和序号的位置都相同,正面也以雕刻版印刷。区别在于票画颜色不同,并且没有水印及背面删去"此票一到即换正票所开日本通货"的字句,仅保留"…  相似文献   

16.
日本江户时代,出版物进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在庶民读者的推动下,新的信息载体"草子"应运而生。同时,大量出版以前的诸文本也因迎合庶民的阅读而改变了形式。当时社会上流通的出版物不仅传达统治者的意识或精英知识分子的主张,也开始服务于庶民的需要。从庶民阅读史的视角对日本江户时代的出版进行研究,使我们不但能了解到当时出版过程的本身,而且能考察出版所传播的情报与它的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洞悉大量出版是如何为日本社会日后的近代启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该文前半部分对日本一个多世纪以来甲午战争研究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日本的甲午战争研究从甲午战争结束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各个阶段都有其明显的特征和代表人物,并表现出批判性和继承性。日本学者在甲午战争研究中提出了"二元外交论",它不仅仅是甲午战争研究的一个具体观点,而且在一些日本学者那里已演化为一种对历史问题和现实政治的分析方法,影响到对日本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定性评价。坚持"二元外交论"的结果,一是导致否定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的必然性,二是把陆奥宗光傍强凌弱的外交策略歪曲为和平外交,甚至认为日本在"二战"中失败就是因为背离了陆奥所创造的"明治遗产"。该文后半部分从世界现代化史、日本近代对外战略演变及甲午战争开战实情三个方面对"二元外交论"进行剖析,对日本史学界甲午战争研究的主流观点进行了回应。  相似文献   

18.
1980年以来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属于历史认识问题,即日本人如何认识当年对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所进行的侵略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右翼和保守势力不断修改历史教科书,篡改历史,美化侵略,严重动摇了日本与中、韩等国交往的政治基础,阻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1980-1989年,我国学术界主要简单介绍和分析了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1990-1999年,集中探讨"家永教科书诉讼案";进入21世纪,则较为全面地研究了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发展历程、表现、实质、原因、影响、对策等方面,更为关注日本历史教科书的历史观,重视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注重借鉴欧洲教科书问题解决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正日本大肆搜集中国的情报多集中在近代以后,而且在甲午战争前后变得越发猖獗。在德川幕府统治末期,日本尚且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仅仅依靠商人带回若干"风说书"。当时,中国和荷兰是仅有的获准商船可以进入长崎港的两个国家,由这两国商船带回的情报被分别称为"唐风说书"和"兰风说书"。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在构筑朝鲜电信网过程中所采取的军事行动与外交交涉,是日本对中国军事和外交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日本战胜中国的重要因素,更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势力消长的一个缩影。朝鲜电信通讯问题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日本的外交重点是获取日本与朝鲜半岛之间的电信通讯使用权。中日交战前后,则是以保障电信通讯联络的畅通为重点。日本通过外交交涉和武力威逼并进的方式,占有了中朝电信线并完成了军用电线的架设,在通讯联络上优势于中国。甲午战后,日本开始计划独占朝鲜电信所有权,虽然在列强的干涉下一度受挫,但最后还是通过与朝鲜交涉,控制了朝鲜半岛境内的电信通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