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扬之水 《收藏家》2009,(2):27-34
金网巾圈 湖北广济县明张懋夫妇合葬墓出土网巾是明代男子首服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长发以玉或金银短簪挽结干顶,其上再罩网巾,此即最基本的装饰。网巾的制作多以马尾或线,而也有绢布。谢肇涮《五杂组》卷一二《物部四》:“网巾以马鬃或线为之,功虽省而巾冠不可无矣。北地苦寒,亦有以绢布为网巾者,然无屋终不可见人。”此所谓“屋”,即覆于发髻之上的各类饰物,“无屋终不可见人”,是露髻见人为失礼也。  相似文献   

2.
沈潜 《炎黄春秋》2001,(3):78-80
在西汉历史上,霍光其人占有极重要地位,东汉史学家班固为其立传,传后作了总结性评论:“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光不学无术,谙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才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相似文献   

3.
打开新近出版的无锡市《东亭镇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最吸引人眼球的是该志之“考”。考,这种体裁古亦有之,清方志学家章学诚曾大力倡导过,章氏独创的“三书四体”的“志”中就有“典籍法制宜作考”之论;缪荃孙总纂的民国《首都志》全书处处见“考”,仅“金陵嬗变”就“考”了32页之多。然新方志编修以来虽注重述性,  相似文献   

4.
黄潮平 《江淮文史》2009,(6):159-162
在皖江天门山之梁山南悬崖边,有一方摩崖石刻,面略平整,墨迹清晰,东晋书圣王羲之自右向左横书着“振衣濯足”四个道劲有力、凝重厚实的大字,其后竖书着“永和三年羲之”六字落款。有关此石刻之来历,史书几无记载,唯有当地人口碑传闻种种。其中最动人的一则称此与东晋时王羲之、殷浩、谢尚之间深厚的私交有关。兹搜罗铺陈如下:  相似文献   

5.
唐初著名政治家魏徵生于何处,历来史书记载不一,《旧唐书·魏徵本传》说他“生于周大象庚子,名徵,字玄成,巨鹿曲城(今河北巨鹿)人”。《新唐书·魏徵传》说他是“魏州曲城人”。近现代人编著的史书分歧意见更大,张(木为)辑《唐文选集》称魏徵“巨鹿人”,《名人大辞典》称魏徵“曲城人”,而《辞海》“魏徵”条却载:“魏徵,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新选唐诗三百首》又称魏徵是“巨鹿下曲阳人”,其根据是《北史·魏长贤传》有“魏长贤为巨鹿下曲阳人”的记载,魏长贤系魏徵之父,其父生于此,其子的籍贯亦当是此了。无论近现代人的意见怎样分歧,最有说服力的当然应该是古代  相似文献   

6.
中华书局标点本《后汉书》在标点中仍存在一些失误,今试为指出一则,以供标点者参考。 《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睦能属文,作春秋旨义终始论及赋颂数十篇。又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P.557) 今按,标点者于“史书”下加书名号,盖以为此之“史书”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大篆十五篇之书名也。殊不知汉人或称隶书书体为史书(关于此可参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举“凡《汉书·元帝纪》、《王尊传》、《严延年传》、《西域传》之冯嫽;  相似文献   

7.
在云冈石窟第9窟后室明窗西壁上,雕刻了著名的“普贤骑象”图。这幅作品高约2.4米,宽约1.6米,面面中心为骑大象的普贤菩萨行走于山峦间,左上角一身为普贤撑华盖的飞天,右上角引路者为一对分别演奏琵琶和横笛的飞天乐伎人。《法华经义疏》卷12中说:“普贤者,外国名三曼多跋陀罗。三曼多者,此云普也。跋陀罗,此云贤也。此十亦名遍吉,遍犹是普,吉亦是贤也……注经解云:  相似文献   

8.
由于辅辰之性格使然,恼怒了吏部最高长官——尚书恩桂,于是辅辰在吏部供职9年虽恪尽职守却不得升迁。而恩桂在病危之际番然悔悟,对身边之人说道:“黄君贤者而久淹滞(得不到升迁),此吾过也!”。  相似文献   

9.
刘知几总结中国史书编纂形式,说:“既而丘明传《春秋》,子长著《史记》,载笔之体,于斯备矣。后来继作,相与因循,假有改张,变其名目,区域有限,孰能逾此。”“然则班、荀二体,角力争先,欲废其一,固亦难矣,后来作者,不出二途。”(《史通·二体》)  相似文献   

10.
地方志的性质是方志界争论最大的理论问题。多种观点中,影响较大的有“历史说”、“资料书说”、“科学文献说”、“特殊史书说”。作者指出“资料书说”和“科学文献说”有诸多不妥之处。“历史说”与“特殊史书说”虽近似,但“特殊史书说”更准确,因志书属于史书类,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书,是一种特殊的史书。  相似文献   

11.
《中国钱币》杂志一九八三年第三期刊有潘连贵同志《“得壹元宝”应为年号钱》一文,理由似不充足。“得壹”自有其义,不必定为年号。今略述如次。钱文铸年号,始自北魏,但其后亦多有不用年号者。史思明于公元七五九年正月建元应天,三个月后即改元顺天,共得一年十个月,史书记载,非不明白。《新唐书·食货志》四云:“史思明据东都,亦铸得一元宝钱,……既而恶‘得一’非长祚之兆,改其文曰‘顺天元宝。”则“得壹”之铸,当在应天时或顺天之初。故沈括《梦溪笔谈》说:“余按《唐书》史思明僭号,铸顺天、得一钱。顺天乃其伪年  相似文献   

12.
学者间对(弋卩)其卣三器之真伪问题每多聚讼。李棪斋先生《晚殷(弋卩)其卣三器考释》一文论之最详。而于三器之定名,李学勤及孙稚雏两先生均注意及六祀(弋卩)其卣之作器者为作册“”,故以为宜改称“隻子卣”,所论至为恰当。然一般学者已习惯(弋卩)其三卣之称谓。今后对三器之称名,不妨自我调整。 二祀及四祀(弋卩)其卣两器,除盖、器有“亚獏,父丁”对铭外,二祀卣外底另有铭文37字。四祀卣外底则有铭42字。铭文出现在器外底虽非绝无仅有,然确属鲜见。且两器亦经修补,故引起不少有关三器真伪之讨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尊老、养老传统悠久,在先秦典籍中屡屡提到,古代开明的君主,都能够“善养老者”。传说在西周文王姬昌的时代,统治区域内没有发现忍饥受冻的老人。《诗经》颂赞“寿考且宁”,《周礼》倡导“孝行以亲父母”;孔子祈盼“老者安之”,孟子向往“老者衣帛食肉”。古代的圣贤,更是推己及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甚至有人将诸侯对待老人的态度与纳贤兴邦的“国之大事”联系在一起,认为如果敬养老人、尊重贤者,国家就有喜庆;遗弃老人,任用不贤者,国家就有灾祸。类似的记载,不绝于书。推测我国先秦时代已经有了养老制度与相应…  相似文献   

14.
尹继善述论     
在十八世纪清朝封疆大吏中,尹继善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历史人物之一,其一生凡一督云贵,两任总河,三督川陕,四督两江,既曾操劳于军营,也曾奔波于河上,既有平步青云之喜,亦有“汗流泱背”之惧,故及其老矣,何止仅有“阅历天涯遍”之浩叹!①然而,今天谈论尹继善其人,最重要的还不是因其阅历繁复,而是因为他系雍乾之际官僚中颇具影响力的领袖人物,即乾隆也每每以督抚“趋而效之”,入于“尹继善一派’为辞③,故从探寻其政事为人、志趣爱好入手,人们有可能窥测到当时官僚主大夫之一般风貌,进而对其所属时代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论侯景之乱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的影响高敏关于“侯景之乱”的起因与经过,史书记载甚详,后世之论侯景之乱者,亦多注重此二者,其间虽不无歧异之说,但已剩义无多。然而,对于“侯景之乱”给南朝后期社会历史造成的影响问题,却专题论述者不多。且对此问题的探讨,有赖于...  相似文献   

16.
孔子语子贡曰:“予一以贯之”的含义,大体有两种意见:一是孔子强调其学说是由一个最根本的道理贯穿着的。宋儒多主此说。二是孔子强调其学知都体现在行事之中。清儒多主此说。二说之误皆在混此句与孔子语曾子“吾道一以贯之”为同义,因此,前说明显不合此句语境;后说虽揭出“行事”之义,但仍拘牵于孔子语曾子句的语义,弃“贯”本义(贯穿)而用借义(行事),有滥用通假,顾此失彼之嫌。正确解释当为:我(孔子)用躬行(道德实践)来贯穿获得学识才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当今之世,市场大潮汹涌澎湃,在有些人的眼里,仿佛是一夜之间,数千年的传统堤坝轰然坍塌。伴随着国有资产的巨量流失,暴发户们一个个拔地而起,趾高气扬。有论者以为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已就此完成,而社会也大有承认其既得利益,“下不为例”之势。无怪乎恪守传统的道德之士瞠目而结舌,大呼“上当”那么,他们上了谁的当呢﹖他们以为上了圣人的当。圣人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亚圣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理圣云:富,人之所欲也,苟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宁贫贱以守其志也。非乐于贫贱,义不…  相似文献   

18.
三 《黑水先民传》中在一些传记之后,加上“论曰”一段话加以议论。这些史论,与人物传息息相关,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给此书史传增色不少。 我国史书以叙事为主,但不乏议论。编年体的《春秋左传》其中就记有“君子曰”的议论。纪传体的《史记》于传末亦记有“太史公曰”,对人物生平事迹及影响有精彩的议论,  相似文献   

19.
钟东 《岭南文史》2002,(2):7-10
余结缘于书艺,亦有年矣,虽未有成,而好之痴之乐之者不减。近二年临习章草,于章草之难,略知一二。有幸从陈永正老师闻知莫仲予先生,复于展厅、画册零星观其法书,虽未拜望其人,而心甚敬仰。睹其《章草书法集》,卓然成家矣,为之欣忭,为之倾倒。今将赏会之感,陈之于此,供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20.
斯坦因说玉门关得名于西域玉石之输入。查古代史、志、记、传及各种类书皆无此说,现当代权威性词书及地名词典亦不取此说,断知其说无稽。本以为。“玉门”一词系借用西汉以前旧有成词。《易》有“西北之卦……为玉为金”之言,又有“金性刚坚”、“玉质温润”之说,“金”之坚刚,用之以抗威诛逆;玉质温润,用以示仁而泽外。“金关”、“玉门”二名互匹,兼示性质功能之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