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化遗产日”实现与世界对接当前,在国际范围内开展的单项活动日已蔚成风气。内容涵盖地球环境、生物生存及多样性、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等各方面,涉及诸如人口、家庭、粮食、文化、卫生、体育、环保以及脱贫、减灾、助残、禁毒等近百个主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其中,如“国际扫盲日”、“世界知识产权日”、“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世界读书日”、“世界阅读日”、“国际戏剧日”、“世界博物馆日”、“国际古遗址日”、“世界文化遗产日”等文化类活动日占有相当比重,而尤以“世界博物馆日”、“世界文化遗产日”等备受国际社会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
李模 《沧桑》2015,(2):104-109
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共识,其理念也在不断发展。文章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国际文件的梳理,认为,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经历了从历史性纪念物的修复保护到城市景观和遗址及其环境保护的过程,从建筑遗产的保护到历史地区、历史园林、历史城镇及其环境保护的过程,从考古遗产的保护到乡土建筑遗产、产业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从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到注重文化遗产价值的过程,反映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内涵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虽然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但作为主导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国际理念,对我国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依据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框架对当代文物保护技术做了进一步的系统梳理与整体研究,探讨了技术应用的重点及边界。提出当代文物保护科技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围绕价值发现、发掘领域的新技术:第二个层面是围绕价值保存、保护领域的新技术;第三个层面是围绕价值传播、利用领域的新技术。它们共同构成了新的文物保护技术体系框架。文化遗产价值发现、发掘领域相关新技术应用旨在真实、完整、高效的记录文化遗产珍贵的价值信息,具体实践包括: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摄影建模技术的遗产空间几何信息采集;遗产材料成分提取分析;获取海量数据的存储技术等。文化遗产价值保存、保护领域相关新技术应用侧重于提供适宜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无损/微损的遗产残损病害检测技术;动态信息监测及安全性评价技术:遗产关键性保护修缮、修复、维护技术;三维数字化修复技术等。文化遗产价值传播、利用领域相关新技术的应用为其提供了数字化、信息化的媒介,诸如:虚拟增强现实技术、移动终端技术与云平台应用等。  相似文献   

4.
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虽然已被普遍认识,但学科建设尚不完善、不成熟.无论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教学课程,继续教育培训提高本行业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还是需要取得社会各界的学术地位认可,都说明要加强这门学科的迫切性.在学科的定义、内涵、特征、研究方法和前沿领域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使其健全、成熟.提出从完善学科自身的理论与方法入手,从管理上推进学科建设的具体措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融合古今、交汇东西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鲜明的近现代工商业文明特征,在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独具特色。田山歌、沪剧、评弹、独脚戏、顾绣、竹刻、海派玉雕、老凤祥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豫园灯会、龙华庙会等海派非遗项目,见证着上海的历史发展变迁,蕴含着谦和包容的城市精神,散发着细腻精巧的人  相似文献   

6.
史永红 《文物世界》2011,(1):72-74,68
提到大寨,我想很多人并不陌生。大寨是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大寨人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大寨精神”激励了一代人,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它独特的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段已尘封的历史,一处甚至被遗忘的文物故址,一个文物保护功德碑、警世牌与文物破坏耻辱柱并存的地方:而这儿最应该成为的,是一方开展和进行爱护文物现场教育的遗址公园。  相似文献   

8.
考古学与文化遗产是两个独立的事物,两者是一种互为依托的关系,是一种互为制约的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是发展考古学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事业与其它各项公共事业一样,受惠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城市化快速进程又使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充满挑战。"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人才资源是最富活力的"第一资源",能否建设一支体系完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工作队伍,是  相似文献   

10.
毛丽红 《丝绸之路》2012,(8):102-103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传承,是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新时期,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各行各业都在使用最新的技术,使整体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有了极大的提升。近些年,最新的技术被使用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三维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其可以对文化遗产的内容、继承人以及相关的档案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全面的整理,能制订出更加整体化以及科学化的数字化保护体系,将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很多的好处。作者将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当下文化遗产三维数字化技术的使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明历史,是一个明古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先人们给后人创造和遗留了珍贵的化遗产和财富,这些宝贵的古迹物和资料不仅象征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化的进步、发明和创造,而且还是世界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研究我国历史、化、艺术和科学发展都是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文化保护技术和组织的发展等方面,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现状作了介绍,并对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中心的专业职能和设备条件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魏华 《文物世界》2008,(4):61-62
文化遗产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族文化遗产十分丰厚。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伟大实践中,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我国历史文化发展演进的时空差异以及保护需求出发,并通过对当前国内外区域保护理念和行动的考察,提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区域性问题亟待加强研究,需要改变过去就遗产论遗产的惯性,多从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角度开展相关调查、研究、保护、管理等层面的工作,构建区域型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和工作方法,并对区域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试论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包括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即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和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两部分,前者以人类可直接接触的方式存在,后者则以特殊媒介传导的形式存在。由于存在形式上和认知程度上的差别,对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多年的研究积累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但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却还只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国际前沿课题。本文试从生态博物馆的保护作用、观众地位、法律制度和现代化技术四个角度,谈谈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7.
马婧婧 《丝绸之路》2008,(12):14-15
7月14日《杭州日报》报道: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本周向法国政府发出警告,若在半年内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阻止闻名于世的拉斯科洞穴壁画遭受真菌侵袭,这一古迹将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8.
陆琼 《世界遗产》2014,(7):24-24
<正>从国家层面上,中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保护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有效系统,并制定了更为广泛和通用的政策,来合理利用和发挥文化遗产的价值。这套系统包括:制定法律、法规和计划进行保护;通过日常维护和长期工作进行保存;建立不同的机构和系统进行管理;组织技术团队利用有效工具进行监测。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上,政府机关和国际组织的分支机构  相似文献   

19.
为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向广大读者展示我区50年来文博事业发展的成就,宣传我区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交流我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普及文物保护知识,促进我区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和大发展,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自治区文物局组织专家撰写有关回顾总结和宣传介绍我区文博事业50年发展方面的文章,  相似文献   

20.
李建  于坤 《神州民俗》2009,(8):41-43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科学系统的教育机制,是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由之路。非物质丈化遗产的中、小学教育增强了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高校教育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理论研究,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政府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导向的宏观指导和财政支持;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注重对孩子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口传身受”、“言传身教”;还要开发网络教育,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