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海经》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和300条水道。汉朝刘歆认为《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岛……而伯益……著山海经。赵晔在《吴越春秋》中也说: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列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名日《山海经》。袁珂认为:整部山海经,可说是一部神话性质的地理书。这是有道理的。既然是地理书,所记必有所据,只是由于岁月流逝,地名变换,语言文字的  相似文献   

2.
<山海经>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和300条水道.汉朝刘歆认为<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岛……而伯益……著山海经.赵晔在<吴越春秋>中也说: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列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名曰<山海经>.袁珂认为:整部山海经,可说是一部神话性质的地理书.这是有道理的.既然是地理书,所记必有所据,只是由于岁月流逝,地名变换,语言文字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山海经》是一部内容非常古老的书。司马迁写《史记》时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可见早在汉代,像太史公这样的大学问家,也已看不懂《山海经》了。关于《山海经》的成书年代,说法不一,有人主张为禹,益所作。刘歆上《山海经》表云:“《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王充:“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海经》。”《吴越春秋》:“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川,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  相似文献   

4.
冯志来 《古今谈》2006,(1):59-59
《山海经》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有专家指出:“整部山海经,可说是一部神话性质的地理书。”既然是地理书,所记必有所据,只是由于岁月的流逝,地名的变换,语言文字的不同,今人读之就有不知所云的感觉。我认为《山海经》中的“南次二经”主要写的是今浙江的古地理。南次二经共记17座山、13条水,所记山基本有方位,水有流向,这就给解读古山水以科学的依据。我们用越中土话去读古山水,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5.
一般以《周官》《禹贡》《山海经》为方志主要的源头之作,但是《周官》只是官制汇编,在体例、内容等方面并未对方志的形成产生实际影响。作为地理书的《禹贡》《山海经》对方志编纂均有影响,但《山海经》较之《禹贡》,内容更丰富,产生的时代更古老,《山海经》才是方志之源。而《山海经》为蜀人或巴蜀人所著,因此四川应为方志发源地。  相似文献   

6.
《山海经》是上古社会的一部地理书,也是一部神话集。在这部书中,描写了很多的英雄人物,他们为了不同的目的而抗争命运;而他们抗争的结果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甚至导致了抗争主体生命的直接毁灭,他们是失败的英雄,他们的结局充满了悲壮色彩。因此,可以这样说:《山海经》也是一部悲剧。  相似文献   

7.
神禹故里     
一、史载辑述 禹:有夏禹、大禹、神禹之称。《竹书纪年》云:“颁夏时于邦国”。即在夏(今山西)即位,以夏为年号,故称夏禹。禹治洪水,功劳很大,谓之大禹。禹之智慧超人,受万民尊敬,故称神禹。 禹,《山海经》云:“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礼记》云:“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都说明禹及父鲧皆为黄帝后裔。《士记》云:“夏渝名曰文命,禹之父日鲧,鲧之父曰昌意,昌  相似文献   

8.
南朝齐人陆澄所撰《地理书》及《地理书抄》(均已亡佚),其以《山海经》等160家地理著作为基础编纂而成,对于保存我国古代众多短篇零卷的地理学著作有较大作用,价值极高。然而,关于《地理书》的作者问题,史籍记载不一,更有将其与南朝宋学者刘澄之混淆的情况。南朝梁学者任昉,清代学者徐乾学、俞樾、王谟、章宗源、姚振宗及现代学者刘纬毅等都曾分别对陆澄《地理书》进行辑佚、考证等整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因此,在掌握新史料的基础上,对陆澄地理二书及其相关的一些学术问题进行梳理考证,释疑解惑,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山海经》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先秦典籍中,《山海经》因其风格独特不伦,自古号称奇书。它象一座富丽堂皇而又扑朔迷离的迷宫,常常拨动人们探索它的奥秘的心弦,却又使人不得其径而困惑、慨叹。它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姑且不说,单是它的性质,历代学者即众说纷纭,迄今尚无一个大家公认的结论。笔者不揣浅陋,对此略抒己见,以就正于方家。从《汉书·艺文志》到南宋王尧臣的《崇文总目》,都把《山海经》列入地理类,视其为方志一类的地理书(《汉书》列在形法家之首。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大胆怀疑旧说的,始于明代学者胡应麟。他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山海经》是古今语怪  相似文献   

10.
论禹、戎禹和九州的关系郑杰祥禹是夏部族的首领和夏王朝的奠基者,禹的居邑和夏族起源地密切相关,禹的主要活动地域也就是夏部族生活的中心区。先秦史书多记有禹治理九州的事迹,《左传·襄公四年》引《虞人之箴》云:“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山海经·海内经》云:“...  相似文献   

11.
<正> 前此我曾撰写《古地理书辨证三题》一稿,考证了刘宋孔晔《会稽记》与孔灵符《会稽记》、唐陆羽《吴兴图经》与《杼山记》、以及元李好文《长安志图》几种古地理书,其后于古地理书又续有一些心得,爰辑为此札,以续前稿。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方志源远流长,仅从周朝算起,至今也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方志起源有多种说法:一是源于史。方志之名,最早见于《周礼》,据记载:“外史,掌四方之志。”所谓“四方之志”,就是周天子的外史官所掌管的国别史。古代学者郑樵说:“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近代学者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二是源于地理书。“地理”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春秋战国时期,记载全国地理情况的名著《山海经》,被认为具有原始“地志”性质,《禹贡》被称为“最早的全国性区域志”。三是源于古地图。有人认为,原始社会…  相似文献   

13.
李德山 《日本学论坛》1989,(1):62-64,F003,45
中国最古的地理书《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囤至西汉初年,其中有些篇章,记载了古代东北亚地区各个民族(或部落)的情况,是现在研究东北亚地区古代民族史的重要资料。本文试对其所记诸族(或部落)考述如下: 1.肃慎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相似文献   

14.
刘守华 《民俗研究》2001,(4):172-174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马昌仪研究员新著《古本山海经图说》近日由山东画报出版社推出,煌煌巨著,得来一册即爱不释手,从欣赏研读中获得无限乐趣。《山海经》是出现于战国至秦汉间的一部千古奇书,它将寻常的山川道里物产同超现实的神神怪怪糅合在一起;虽立足于华夏大地,却又涉及渺茫难寻的许多远方异国。有人把它看作地理书,乃至从中寻求对世界地理大发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汉书·艺文志》类例和叙文的分析,并结合相关出土文献,认为《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独立地理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地典》和《堪舆金匮》为一类。这一类著作以一定的理论学说对已有的经验地理知识加以统驭,注重的是学说或理论的演绎,是朴素的理论地理知识体系。(2)《山海经》、《国朝》、《宫宅地形》为一类。其基本的出发点是通过对各种地物和地理现象的经验性测量或记录,寻求其内部可能存在的规律性,即“自然之数”。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以观测为基础的经验地理知识体系,注重的是实证性。  相似文献   

16.
《山海经》里的《海外》和《大荒》两经;笔者以为是同一部书的两个不同版本。上古书籍在传抄过程中不断增删改易,是常见的事,所以很古的书中也会混进稍晚的材料。该书主要是我国西部的地理书,大致以昆仑为中心,分为东南西北四部分。从内容来看,《海外》四经所记比较原始,并且有系统性;而《大荒》四经则次序杂乱,又混进一些较晚的材料。不过,有些信息却十分珍贵,能弥补《海外》之不足。  相似文献   

17.
翟屯建 《安徽史学》2000,(3):35-37,71
一、三天子鄣与鄣郡 《山海经》载:“三天子鄣在闽西海北。”又曰:“浙江出三天子都,在蛮东,在闽西海北,入海,余暨南。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  相似文献   

18.
《山海经图》是《山海经》研究的重要对象 ,宋代学者对《山海经图》的著录和论述是迄今为止早而可信的研究资料 ,这包括北宋舒雅摹绘了梁张僧繇的异物兽形图 ,欧阳修描述了所见的反映山川地貌的《山海经图》,南宋薛季宣论及了《道藏》所藏的《山海经图》,朱熹则根据经文对汉代《山海经图》进行了推论。  相似文献   

19.
正福建在汉魏以前未有史志,只是《尚书·禹贡》记九州中的"扬州"有所涉及;《山海经·海内南经》有"闽在海中"的记载;《逸周书·王会》也有"东越海蛤……其人玄贝"、"东越朝问于周"的记载。这些都是零星、片断的记述,难以窥见福建地区上古时期的历史面貌。此后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东越列传",《汉书》"地理志"、"闽粤王列传"中,对福建古代地理与人文情况开始有了较为翔实、系统的记载。  相似文献   

20.
《五藏山经》记载的植物地理学陈国生,高荫歧《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博大瑰丽的地理著作,历来学者多予以极高评价,袁珂《山海经校注序》认为,“吾国古籍,环伟瑰伟者,莫《山海经》若。《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亦乃神话之渊府”,对其推崇至高。顾颉刚《古史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