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坐轿这件事     
轿子是清代主要的交通工具,有权有钱的人都想靠它代步。然而,在清代,从皇帝到各级官员,能不能乘轿、怎样乘轿都有具体规定。潘洪纲在《细说清人社会生活》一书中介绍:在清代,皇帝、皇后可以坐36人抬的奢华的轿子,其他官员,旗籍亲王、郡王、大学士、尚书准许乘轿;贝勒、贝子、公、都统及二品文臣,只有年老体弱或得到皇帝特许的人才能"乘舆"。  相似文献   

2.
方木鱼 《文史月刊》2012,(12):40-41
出行对于交通不便的古人来说是件大事。元白朴说,暖日宜乘轿,春风宜试马。可见,马和轿子是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上层人士出行的首选。因为久经战乱,刘邦称帝后居然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只好坐杂色马车,而宰相只能乘牛车。  相似文献   

3.
学界沿袭宋人说法,称北宋中枢行政呈现某种"分权"格局,即所谓的"宰相主民""三司主财",这实质上是对史事的模糊化表述。在政务决策与执行的过程中,三司与宰相的职权关系颇为复杂。一方面,"军国要务"多由宰相裁决定夺,三司往往并非动议的发起者,也不具有裁决权,其奉行宰相"指挥",与一般意义上的"有司"并无二致。另一方面,三司能够稳定且高频度地参与御前会议,其独立取旨权得到制度保障,得以直接奉行乃至影响君主旨意,颇具"使职"行政特点。以上两点,体现了三司在政务处置中的多重角色。而其成因,或与北宋三司来源于五代藩镇财政使职以及北宋君主意图维持多元决策和出令渠道有关。  相似文献   

4.
黎军 《文史春秋》2005,(7):61-61
宋朝有两位宰相到过广西梧州,并写下有关梧州的诗篇。一位是北宋中期的陈执中,另一位是北宋末期的李纲。两人截然不同的是:陈执中离开梧州回到朝廷后升任宰相,李纲则是被罢去相位后,才来到梧州。与陈执中一样,李纲也只为梧州题写过一首诗,《晚泊苍梧有感》:常诵苍梧云起愁.谁知理棹此间游。火山冰井旧传有,  相似文献   

5.
刘义志 《湖南文史》2013,(10):69-69
女皇武则天在位期间,有两个宰相很有名气。一个是“驱驴宰相”王及善,他为相多年,只作出了一条奇怪的规定,不允许各部官员骑驴上班。为了防止驴子进入官署,他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驱赶驴子。堂堂宰相居然以“驱驴”为主业,时人因此讥讽王及善为“驱驴宰相”。还有一个是“模棱宰相”苏味道,少年时即崭露头角,文学成就较高,与杜审言、  相似文献   

6.
正宋真宗有两名得力助手:宰相张齐贤和向敏中。岂料,一桩突如其来的再嫁案将二人先后牵扯其中,令皇帝无可奈何。两位宰相先后去职。一、从名臣薛居正说起北宋初有一名叫薛居正的重臣,是后唐进士出身,在后晋、后汉、后周都做过官,北宋建立后任户部侍郎。由于薛居正很能干,此后不断晋升,先后担任过参知政事、平章事、司空等职,官居一品。北宋的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平章事相当于宰相。  相似文献   

7.
田亮 《环球人物》2013,(7):72-73
湖北官员叶青算了笔账,公车改革后,全国每年可节省1000多亿从年初的"公车随手拍"微博行动,到小学生提议"公车装红色车牌",再到财政部长在今年两会提出严控"三公"(公车、公宴、公游)消费,公车改革,近期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叶青,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已经研究车改20年,践行车改10年。"如果我的车改方案能普及全国,一年至少能节约1000亿,"他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这相当于2011年全国扶贫决算的2倍。"包括他  相似文献   

8.
刘倩 《环球人物》2012,(28):85-87
欧阳修曾对他竭力提携,司马光曾是他的好友,最后都成为变法的反对者中国古代的变法者,大多没什么好下场。北宋王安石,便是其中之一。在文学上,他的才华毋庸置疑: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雅丽精绝、意境高妙。但是,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后世对他却褒贬不一。赞赏他的人,视他为贤明宰相,"一代圣人";反对他的人,则称他是"元凶极恶",视他为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有人托苏轼父亲苏洵之名撰《辨奸论》,称他经月不洗脸、不换衣,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从方志的角度,在追寻汀州古代名宦的足迹中,结合长汀丰富的文化传统,尝试以"乡土教材"的形式,倡导家乡的廉政传统文化。以古鉴今,读史思廉。一、高洁自律、勇于担当的陈轩北宋的汀州知州陈轩是福建建阳人,出生于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距今约980年。在古代,福建人在汀州任一把手的官员并不多,陈轩是其中之一。《全宋诗》收有陈轩的22首诗,都是写汀州的。有描述汀州的《苍玉洞》:  相似文献   

10.
正古代把履历叫做"脚色",简称"色"。"履历"一词始于北魏,其意是指人的资格、职位和经历。填写履历书或履历表则源于唐宋,其中要详细叙述祖籍、个人经历、社会关系、年龄和形体相貌等,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证明身份,防止假冒;二是朝廷掌握官员经历,以便升迁任用。清代的赵翼《陔余丛考》说:"宋太宗谓宰相曰:朕欲择转运使,所患不知其人履行,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古代各级官员是治理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员的优劣好坏决定了国家的吏治。同时,与官员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身边人"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官员的廉洁公正,以及行政职能,甚至于存亡安危。一、历史上很多官员"身边人"常有劣迹所谓官员的"身边人",它包括官员的直系亲属、官员信任的下属以及与官员有某种关联的其他人等,如远房亲属、师爷、朋友,甚至家中的僮仆、屯丁等。历史上,很多负面事件都与官员"身边人"有关。  相似文献   

12.
<正>志友、原山东省青州市史志办主任、《青州市志》主编张景孔先生,于2009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新著《青州三贤》一书,可喜可贺!"三贤",指北宋任过宰相或副宰相、后来知青州的富弼、  相似文献   

13.
当下反映唐宋时期的一些影视剧中,常常出现官员出门坐轿的情景。殊不知这种交通工具当时是限制很严的。  相似文献   

14.
奇趣站     
唐朝对无故不上班官员的处罚古代官箴以"清、慎、勤"为基本原则,"勤"的起码要求便是,按时上班下班,历代典章制度中,多有规定。如《唐律疏议·职制五》有一条"官人无故不上班"的法令说,内外官员应上班而不到的,缺勤一天处笞二十小板,  相似文献   

15.
“公车上书”考证补(二)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五、官员与公车上书的实际政治作用。官员与公车的上奏波澜渐起,政治局势也随之渐起变化。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究竟如何?我在本文第二节中已经说明了每日上奏、代奏、电奏的情况,以下再逐日地说明三月二十二日以后政治中心的情况,及其与官员、公车上书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牒"是我国古代通用的一种政府公文。宋时常有"勅牒"、"公牒"等名称。"补中太学生牒",则是一种证明取得太学生资格的正式文件(凭证)。国子监给监生(太学生等)发牒,据现在所知,在五代后唐天成五年(930年)曾"勅准往例,凡监生有愿修学者,始给牒收补"。至于"往例"起于什么时候,就不清楚了。到了北宋,"给牒"有了新的规定,如庆历年间,扩大太学,学生入学后,"岁一试补",凡补中的才"疏名  相似文献   

17.
封建专制时代辅佐国君总理国家政务的官员宰相,是没有独立大权的。历朝国君都要控制宰相的权力,致使宰相制度多变与不稳,历朝宰相职务及权限,也各有不同,变化不定。变化频、无定职是中国宰相制度的一个极醒目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香河 《文史月刊》2011,(12):47-47
李沆是北宋真宗时期的宰相,素以端正、量大著称。  相似文献   

19.
何为宰相     
《中华遗产》2012,(10):158-159
我们在阅读史籍、小说或是欣赏影视作品时,常常会看到宰相一词,“宰相狄仁杰”、“宰相刘罗锅”早已是家喻户晓,人所尽知。那么,什么是宰相呢?确切的说,中国古代辅佐国君或皇帝,总理国家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通称为宰相。  相似文献   

20.
在"朕即天下"的封建时代,宋真宗给宰相"封口费"而未采取极端手段,也算个"仁慈"之君了。官员追求政绩,或为摆平"劣政"的负面影响,常常不惜血本,通过掏"封口费"来扫清舆论障碍。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千年以前的宋真宗为了搞所谓"封禅泰山"大典,就给自己的宰相王旦一笔不菲的"封口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