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影 《贵阳文史》2014,(1):21-23
三线企业,作为贵州工业建设从历史到现在再到未来不可剥离的一份子,从藏在深山到一系列的改革,都是具有特殊历史背景的文化现象。一个三线子弟撷取片段,对集体过年的白描式记录,不仅有时代背景下十分个人的回忆,折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也有属于群体的集体记忆,反映个体与群体、群体与外部的息息相关。跨越了世纪的过年,离家的父辈们从回家到守家,再到子孙们的回家,循环往复的不止是岁月流转,更有传统年文化里生生不息的根脉:  相似文献   

2.
作为陕北文化重要的一部分,陕北人的过年,其浓烈、丰富的程度,刻意追求的执著令人惊叹。在陕北过年从工艺到舞蹈到演唱,都是极具参与性的民间群体自发活动,配以陕北的对大红等浓抹重彩的偏爱,过年便在苍凉的黄土地上演化成了含蓄中国人罕见的狂欢大节。  相似文献   

3.
正说过年,有写不尽的回忆,也有道不完的新鲜。年文化,恐怕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里最深最广的一种,没有哪件事比过年更加隆重。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和理想相互渗透和转换,便有了年的意味。所以,一切好吃好穿好玩好愿望,都要放在过年来尽情尽兴。过去,老辈子们平日竭力勤俭,岁时极尽所能,过年是一种理想生活的实现。现在,人们被时代  相似文献   

4.
<正>文化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这是当代人们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目前,从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文化,到追求生活品质的健康文化,再到反映审美情趣的审美文化,乃至约束群体和个体行为的社会政治文化,这些主要文化类型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着变化。与此同时,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等往往不断相遇、交织在一起,以致发生碰撞。文化变革给人类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困扰,人们因缺乏文化的沟通和理解而产生隔阂甚至冲突。而不同人群和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式微的归侨聚居区呈现被符号化的特点,其物质和文化形态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侨文化”的地方再想象,并加剧了边界随之发生的新变化。本文主要采用叙事研究方法,以广州华侨新村为例,尝试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归侨聚居区边界的演变及其对想象的社区的影响,由此进一步解析归侨聚居区符号化的过程与动因。研究发现:①1954年至今,新村归侨共同体维系纽带经历了从国家利益到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再到集体记忆的嬗变,折射出社会环境、空间形态以及邻里关系的变化与归侨的自我认同感、群体认同感之间的耦合关系;②华侨新村不仅是曾经表征爱国主义的物质载体,在资本与权力的支配下归侨聚居区被片面截取并赋予了其它阶层想象的意义和元素。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从宋科炳先生50多年所记的日记中,摘录了部分关于过年的片段。从一个国家省级机关干部的视角和经历,反映了七八十年代贵阳过年的情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中国关键的转型年代,由于"文革"所导致的物资短缺、精神贫乏和对改革开放的渴望,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碰撞,年文化的变化痕迹特别明显。与他的五六十年代日记(参看《贵阳文史》2013年第一期)相比较,可以看到收音机、电影、凭票购物等关键词变成了电视机、彩电、春节物资供应会、书画展、迎春灯展、彩色宽银幕故事片、电视春节联欢节目、奥斯卡金奖电影颁奖大会等。对于过年,经过"革命化"春节"洗礼"的贵阳大众,到八十年代又在年的传统文化、习俗的恢复中涅槃。日记中选录较多的拜年礼仪的记述,可以看到拜年礼仪从亲友扩至同事、社会知交,从年前到年后。过年期间,对新年的渴望和激情,年文化的复活和更新,无形中盖过了日常工作。这是大众对未来新生活的幸福有"想头"、有"追梦"的体现。贵阳俗语常说:"衣食足,礼仪新",从日记中可窥一斑。  相似文献   

7.
冯小丽 《沧桑》2013,(6):121-122
传统“佳节”,在起源故事上往往是纪念先贤人物的离世或群体遭遇忧患,所以在过“节”的时候,有种种的禁忌。在春节“过年”的禁忌中,包括言语禁忌、行为禁忌、食物禁忌、特殊物品使用放置禁忌等。以遵守群体共处活动的规则、传承共同体文化认知、祭祀天地山川祖先鬼神,衍生出的禁忌民俗活动,有慰劳感恩、寄托美好的愿望等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春节杂忆     
正过年的记忆,随时间排铺。盼望过年的人身份在转换,佐证着世事的斗转星移;备年货的家庭集体劳动是年味的催化剂,随着物资日益丰富与现代商业服务的便捷,过年的重心逐渐倾斜;过年方式的空间转移,是现代城市化进程演变出来的距离,让人们又开始追寻传统里年的意蕴和热闹。无论是在  相似文献   

9.
德江土家年     
正占德江总人口八成以上的土家人过年,时间持续一月有余,也就是腊月三十前后各半个月的时间都呈过年状态。其标志是:民间,从杀年猪开始,到正月十五过大年结束;口中,漂泊在外的从"回家过年"开始,到"过完年再出去"结束;官方,从"春运"开始,到"春运"结束。杀年猪德江土家人过年,从杀年猪拉开序幕。而拉开序幕的时间节点,是冬至之后,大多数是从腊月中旬开始。之所以选择这一时间,是前人传下来的经验,在没有冷藏器具的年代,冬至之后的猪肉才利于存放,不易腐烂。  相似文献   

10.
年关将至,年货的采买是过年的重要环节。对比当下年货种类丰富的时代,“凭票、排队、走后门”成为了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采买年货的特色。从解决温饱到“计划吃饭”,再到改革开放奔小康。随着时代的变迁,贵阳年货采买市场在60年里也在不断变化。亲历了一个甲子的变迁,万祥福老先生的回忆和感触,让我们对历史,对年文化有了不同的视角,对现在的新生活也许会多一份认识。  相似文献   

11.
小三线建设是以一线城市的工厂内迁方式展开的,工人和家属随厂内迁成为了小三线建设的重要部分。上海皖南小三线建设中七万余职工和家属经历了从城市被动员到山区,再从山区回调到城市的流转过程,形成这一时期特殊的人口迁移流。其中人口迁移与小三线建设工厂的转折兴衰密切相连,移民成为了观察小三线发展演变的一个切入口。研究认为,单纯依靠行政动员而牺牲经济利益的做法,使得小三线移民无法持久,尽管上海小三线职工和家属在皖南落地20余载,但却始终未能在当地生根。  相似文献   

12.
正年关将至,年货的采买是过年的重要环节。对比当下年货种类丰富的时代,"凭票、排队、走后门"成为了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采买年货的特色。从解决温饱到"计划吃饭",再到改革开放奔小康。随着时代的变迁,贵阳年货采买市场在60年里也在不断变化。亲历了一个甲子的变迁,万祥福老先生的回忆和感触,让我们对历史,对年文化有了不同的视角,对现在的新生活也许会多一份认识。  相似文献   

13.
《神州》2012,(1):20-22
节奴,这是一个传统节日符号被异化的结果,是送礼悖谬催生出来的一种文化怪象。以至于这个词早已成为国家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新词之一。其解释为,为重大节日消费、交际而饱受压力的人。在节奴眼里,即将到来的春节就是"春劫",周游于人情礼往,意味着辛苦钱将要被洗劫一空。因此,不少工薪阶层的人怕过年、怕回家,还为此患上了过年恐惧症。  相似文献   

14.
羊年说羊     
中国百年梦的实现,需要现代文明的进步,其中也包含着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人人皆知的文化现象,那就是过农历年和十二生肖,小孩子从刚刚懂事起,到了冬天,便会掰着指头盼着过年。再长得稍大些,人们问他,几岁啦,属啥的?小孩回答,十二啦,属羊的今年是我的本年。在我们家乡相传着一个旧习惯,在羊年之前生女儿,说女人属羊命不好;有人抢先在羊年之先结婚,也说羊年办婚嫁人生不  相似文献   

15.
过年的记忆,随时间排铺。盼望过年的人身份在转换,佐证着世事的斗转星移;备年货的家庭集体劳动是年味的催化剂,随着物资日益丰富与现代商业服务的便捷,过年的重心逐渐倾斜;过年方式的空间转移,是现代城市化进程演变出来的距离,让人们又开始追寻传统里年的意蕴和热闹。无论是在家还是在他乡,团聚相守是不可或缺的,一家人在一起,在哪里过年都是好年。  相似文献   

16.
农业合作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合作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比较研究董悦华农业合作化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从形式看,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一个从土地家庭经营到土地集体经营、再由土地集体经营到家庭经营的过程。这似乎是一种历史的回归。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土地所有制上的这两项...  相似文献   

17.
薄荷  桂林 《旅游纵览》2010,(2):8-17
就像是一枚红亮亮的中国结,"年"让所有中国人打开了一年365天的美好时光。"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过年的方式也越见多样化、个性化。相对于一家人在家里团聚的传统过年方式来说,面对这2010年的第一个黄金周,现在有许多家庭"旅游过年"。难得一家人同时有假期,一起出去旅游是个不错的选择。不知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到香港旅游,不在香港过年,即使是时间长些,例如一个月,也无法完全体会到香港的多元文化的特点。"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熏陶和近百年现代文明的洗礼,香港的"年"文化是个不折不扣的中西文化混血儿。处处色彩斑斓、动感十足,节庆活动更是酝酿着N多种的可能性。大多数香港人对西方和其他地区的宗教和风俗持开放接受的态度,另一方面,香港人仍保留着中国的民间的部分传统、风俗。春节是香港人最重视的节日,他们对于春节的热情和执著,不是红旗一片、赞歌四起,而是千姿百态、五光十色。  相似文献   

18.
我这九十年     
难忘的校园生活 1915年11月3日,我生于福州市一个破落的中产家庭,有一姐一弟。父亲高渠畲供职于泉州中国银行,平常不在家,每年只有春节才回家团聚数日。因此,我很少与父亲交流。母亲张佩芳没有什么文化,长年念经吃斋。平日操持家务,闲时爱打麻将。在她的影响下,我幼时也染上打麻将的习惯,过年过节常一赌为快。上学后,我就再也没有打麻将了,甚至打扑克,我也觉得是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春节前夕,内弟从长丰农村打来电话,要我们回老家过年。他在电话里兴高采烈地说,今年粮食增产,负担减轻,家家收入增多,你们回家看了一定会和我们一样高兴。  相似文献   

20.
这几天一直有个问题在我脑海中萦绕:春节为什么要回家——披星戴月,挤过千山万水,风雨无阻,盼得容颜憔悴,每到春节,为什么那么多人会不顾人群的拥挤和扎堆、不惜一切代价买车票,不顾旅程的漫长往家赶,赶到家人的身边,一起过个团圆年。前几天《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实施的一项5000多人参与的在线调查显示,春节车票紧张是公众普遍担忧的过年大事之一。33.2%的人认为,买不上票,过年回不了家,那就是天塌下来的大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