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部书     
有些书,在七十年代叫内部书,贵阳市新华书店也有一个内部书店,供应级别很高,一般人见不着。我有叶惠伟这样一个在内部书店工作的朋友。人清瘦,话不多。知道我们爱读什么书。还时常为我们垫钱买书。我在河滨公园小山坡的草窝里偷偷读内部书,用牛皮纸将封面包好,时常读到日落西山。饥肠辘辘,才想起要回家。每念及此。很是想念他。  相似文献   

2.
正1940年代,上海有书店600余家,其中除商务、中华、世界、大东、开明等几家大型书店外,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书店。春明书店是一家弄堂书店,经过多年经营,发展到有职工30余人,常备书二三百种,可算是一家中型书店了。我因工作关系,从零星的资料中对该店略知大概,觉得该店虽没有突出的大事件,出版物也少有可  相似文献   

3.
书店风景     
作为一个书店的小伙计,我最大的痛苦是有堆积如山的书摆在我面前.而最大的快乐则是我不用渎它们。外国谚语说:书闭卷不凑,无异于砖头一块。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这一屋子砖头中走来走去一诸葛亮不出茅庐便知天下大势。找个书店的差事也成。只要留心哪种书卖得最火便不难听到时代的脉搏。当然我并不是说自己能给时代号脉。  相似文献   

4.
在桂西北,乐业是一个很能吸引我这种人的地方。不止是因为那里有绝美的天坑和布柳河,还因为那里有一些时常相互惦记的朋友,以及我们时常惦记的火卖。  相似文献   

5.
正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着与书相关的故事,或悲伤,或欣喜,但都在成长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今天我们从读者来信中选取一部分与书相关的故事。从咿呀学语开始,我就和书籍有了不解之缘,因此也在小小年纪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四眼仔"。家里人说,把我扔在书店我可以一天不挪窝。从小到大买了不知道多少书,现有的已经可以放满四层书架。我买书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了大学,由于电子书的盛行,购书频率大大减少。而我的两个妹妹,也是经常泡在我以前买的书里面。这次因为疫情在  相似文献   

6.
伊伊 《福建旅游》2004,(9):23-23
在英国英格兰与南威尔士交界处,有一个建于中世纪的小镇一海伊镇。这个小镇居民不足1500人,却拥有39家书店。但这39家书店中,除一家经营的是所谓的新书一那些出版商急于脱手的滞销书外,其余38家卖的都是旧书。正由于此,这个小镇被誉为“天下旧书之都”。  相似文献   

7.
他和颜悦色、平易近人,时常提醒我做一个和善的人;他谨言慎行、虚怀若谷,时常教育我做一个谦和的人;他孜孜不倦、著书立说,时常激励我做一个永远进取的人。  相似文献   

8.
正10年前,当时经营的书店不是现在的五之堂而是十步斋。一天,贵阳市环保局的杨女士来书店问我们收不收购古旧书,因她家里房屋装修,她父亲去世后留下来的古旧书没地方存放,便想把它卖掉,估计有几百册。因书店经营收购业务,便随杨女士到她家看书。我还记忆犹新,书是用废旧报纸捆着,如果按图书的打包标准来估算,大概有二十几包,均为民国及民国以前的书。民国书中印象最深的是《国学基本丛书》系列和《丛书  相似文献   

9.
1997年,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上,陈庆英教师向我介绍他身边的一位先生说:“这是张骏逸博士。”这就是台湾前“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张骏逸先生?不高的个子,说话微微带有南方口音,自信,得体,还有些幽默。第二天,我们碰巧都要去北京大学附近的风入秘书店,便一同前往。他对书店很熟悉,还有书店赠送的打折卡,看得出,他是“风火枪”的常客。他在书店选购了很多书,并提着书到邮局去邮寄。看着他满头大汗地抱着厚厚一摞书离去的背影,我很难将他与那个委员长的官衔联系在一起。看着他做学者做得那么潜心,那…  相似文献   

10.
黄韬 《贵阳文史》2014,(3):72-74
正"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当大众适应快速浏览信息的同时,仍然有一些人坚持着阅读,坚持给读书留一些时光。每一个图书馆都有它内在的灵魂,每一个书店都有它开设的意义。我们在这里嗅到的不光是书本的墨香,还有来自灵魂深处的气息。一张书桌,一盏灯光,进入全民阅读时代。  相似文献   

11.
谭干华 《风景名胜》2011,(11):100-108
那晚在书店的旅游书架前,我正在翻阅一本关于匈牙利的书。因为刚从那里回来的缘故,新鲜的记忆还带着强烈的冲击力,所以来到这里想再温习一下。这时一个女子来到旁边,也在挑选着。当她拿出同一本匈牙利的书时,她也看到我手中的书。我忍不住就告诉她买吧,我刚去过,实在是美好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2012年9月7日在报上看到当代著名藏书家黄裳先生于6日下午在上海瑞金医院逝世,不禁悲从中来。我与他相识于建国初期,结下了书缘情谊,书信往来一直延续至今年春节以后。虽然我先后任职文学山房、古旧书店、文育山房,但是我们两人之间对古籍的交流,却从未间断过,屈指算来已达六十个年头。对我来说,他不仅是一位爱淘古书的老读者,  相似文献   

13.
读书的故事     
说出来你也许不相信,我曾经是个“贼”。我偷过关公的忠肝义胆;偷过齐天大圣的火眼金睛;偷过保尔的坚强不屈……那是好几年前,在离我家不远有一个小书店。灰灰的墙壁犹如乞丐的破衣服,石灰剥落了,露出了青黑色的笨拙的泥砖。暗暗的光线,潮潮的地面,墙角还有一两棵细长发黄的小草,却十分倔强地在生长,挺惹人喜爱。墙角也时不时蹿出几只老鼠,吓人一身冷汗。整个小店弥漫着一种让人作呕的霉味。然而,我闻到的却只有扑鼻的书香。每逢节假日,我便早早地起床,赶到那家书店去“行窃”。小店的书和顾客一样少得可怜。蒙着一层厚厚灰尘的陈腐的木书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在做口述历史的时候,时常听到老人们提起1976年天安门事件的平反过程,但很少有人涉及天安门事件本身。作为这一事件的亲历者,我觉得有责任记录下我们这一代人的心路轨迹,以使后来者能够从一个侧面理解中国改革开放前夜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5.
这不是魔幻现实主义,而是一个人的真实事迹。他的形体早就消失了,半个世纪前就消失了。但时常是当我在书店里看书,在剧场里听音乐时,或是参观一个美展,从一个文学聚会出来时,他的影子突然出现了,有时是在我的心上一闪,有时甚至是在街头,好象他正在那里行走。他仍是那付年轻潇洒的样子,一头长长的黑发,近视镜后边一双凝视的目光,在微笑,在沉思。从侧面看,他的前额略显突出,嘴是向前努努着,仿佛正在说话,发出了声音…………。  相似文献   

16.
黄裳 《收藏家》2006,(12):47-55
钓矶立谈一九四九年秋,得此书于汉学书店。这是我开始买版本书、钞校本最早出手所得的东西,一直保存至今,是值得纪念的。新国肇兴,大局初定,百废待举。文化事业还来不及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旧书业更是一落千丈、门可罗雀。汉学书店和郑西谛有颇深的关系。看西谛的旧日记可知。书店只两人。经理是郭石麒,还有一位是装书名手曹有福,年纪也不小了。书架上零零落落,没有什么可以上眼的东西,生意清淡,连开火仓都难。此时我初识石麒,是彼此论交之始。偶尔从店中买得一二小册,都品格不低。这本《钓矶立谈》即其中之一。书是黑格清初旧钞,袁芳瑛旧藏。…  相似文献   

17.
我曾经在农村工作过好些年。调到省委后 ,一段时间的工作也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时间在农村。后来又参加过两期“四清” ,对农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联系。因此 ,在书店翻到曹锦清著《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顺手就买了下来 ,回家坐下就读 ,边读边写下一些感想。将近800页的书 ,读了近十天。作者个别观点有待商榷 ;但是 ,这是一本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 ,真实的中国农村的书。关心中国命运的人很值得细心一读。记者挨打事件不断 ,揭发真情的人被报复 ,都陆续见报和从别的渠道有所见闻。弄虚作假、隐瞒阴暗面 ,5…  相似文献   

18.
1934年,我刚14岁就进了开明书店。那时我小学才毕业,就到书店当临时工,在我的父亲王伯祥先生指导下,为影印《二十五史》剪书。当时和我一起工作的还有夏丐尊先生的女儿夏满子,叶圣陶先生的女儿叶至美,宋云彬先生的女儿宋蕴庄,我的姐姐王清华。这项工作结束后,我和姐姐又留下来,当了初校《二十五史补编》的校对。“八·一三”战事发生,我暂时离开了开明。1940年我进了开明昆明分店,后来经上海辗转到了北京,直到解放后与中国青年出版社合并,我被分配到中图。这一段期间,我先后在开明工作了14年。开明是一个卖书的书店,但又不仅…  相似文献   

19.
正书店,即销售和展示书籍的商店。我国古代就有书店了,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书店的叫法各有不同。古代的书店也叫"书肆",亦称"书坊"、"书林"、"书堂"、"书铺"、"书棚"、"书籍铺"、"经籍铺"等。"书肆"一词始于西汉。我国最早记载书  相似文献   

20.
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你在上海只能逛一间书店,那就只能去季风书园。多年来,这家书店始终坚持“独立的文化立场,自由的思想表达”之理想追求,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精神家园和心灵驿站,成为上海的文化地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