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骑兵的诞生及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骑兵以其高度的机动性和攻击性在中外战争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骑兵出现,大大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不仅加速了战争的进程,扩大了战场的范围,而且使以往的战略、战术以及后勤保障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从世界范围看,“骑兵在整个中世纪一直是各国军队的主要兵种。  相似文献   

2.
最后的骑兵     
骑兵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种,随着军事技术装备的发展,军队的摩托化、机械化成为主要的装备,骑兵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重要地位,骑兵的存在与否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取消了骑兵这个兵种,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为了骑兵的荣誉也只保留了骑兵的番号,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适应现  相似文献   

3.
近日。一部以甘南独立骑兵连为创作原型的电视尉《最后的骑兵》正在中央电视台热播。骑兵这个古老的兵种从春秋战国时起。就在我国军事战争史上留下过无数辉煌篇章。然而,面对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军事战争。骑兵的存在与否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焦点。在电视剧《最后的骑兵》中。主人公常问天有这样的一句台词:“我军作为一支高科技的大军。如果没有骑兵将会成为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此话虽说不乏偏激成分。甚至会让人忍俊不禁。但却反映出了“最后的骑兵”对于骑兵这一古老兵种的无限热爱。为拍摄《最后的骑兵》。导演宁海强、编尉雷献以及骑兵连连长常问天的扮演者赵君,曾在甘南独立骑兵连体验生活20多天,他们在骑兵连与官兵同吃同住。给官兵们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电视尉《最后的骑兵》播出后,很多观众从该尉中看出了甘南独立骑兵连的“影子”。这些观众在观看之余不禁发问:如今。骑兵是怎样生活的。真实的骑兵是不是电视里演的那样?  相似文献   

4.
佚名 《文史月刊》2011,(2):12-12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创建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在其80年的历史上,曾先后组建过陆军、海军、空军、公安军、防空军等几大军种及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装甲兵、铁道兵、通信兵、防化兵、基本建设工程兵等兵种。  相似文献   

5.
巴蜀戎事考     
刘弘 《四川文物》2006,(1):38-46
巴与蜀都是尚武的民族,其戎事载于史乘者,不绝如缕。巴在历史上曾与商、楚、蜀、秦发生过战争。蜀在历史上与商、周、秦、楚、巴及青衣羌等西南少数民族发生过战争。巴蜀军队的主要兵种是善于近战的步兵,而皆无车兵与骑兵。巴蜀皆有水师。步兵或水军都是以五人为基本战斗单位。巴、蜀均有其根据军事态势而设立的军事据点,巴的军事据点分为东西两线,蜀的军事据点分为南北两线。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曾拥有10多个建制师,数十万匹战马奔腾如海洋,方圆数千公里的西部草原上都是人马营地。在“百万大裁军”中,骑兵作为一个兵种被取消,全军仅象征性地保留了两个骑兵营和几个骑兵连.目前,骑兵营作为机动性最强的兵力,一直参加巴彦淖尔军分区的战备值班一神秘的当代骑兵究竟生活得怎样呢?  相似文献   

7.
马兴 《史学集刊》2007,(2):87-89
战国时期,中山作为一中等国家能纵横于各大国之间,这与它拥有较为完善的军事制度密不可分。这一时期,中山国军事领导体制得以确立,国王集军权于己,相兼领军事。兵种配置上,中山国设有车兵、步兵、骑兵等。而军事赏罚的实行也为提高军队战斗力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8.
1970—1976年,发掘了陕西咸阳杨家湾两座汉墓,出土了大批的彩绘陶俑,有骑兵、步兵、文官武士、舞乐杂役及配套的战车兵马等。在十一个陪葬坑中,有骑兵俑坑六个,步兵俑坑四个,战车坑一个。这些大量的兵马骑俑的出土,是研究西汉军制和骑兵在西汉时期的军事作用的重要资料。展力先生的《试谈杨家湾汉墓骑兵俑》和杨泓先生的  相似文献   

9.
秦始皇陵一、二、三号兵马俑坑内埋藏有大量的战车、骑兵和步兵俑,是秦国庞大军队的缩影。根据已经发掘获得的部分资料推算,三个兵马俑坑内总共约有战车一百三十余乘,驾车的陶马五百余匹,骑兵的鞍马一百一十六匹,各类武士俑(包括车兵、骑兵和步兵俑)约七千余件。战车、骑兵和步兵俑按照一定的队形排列,组成军阵,是研究秦国军事史的珍贵资料。本文拟就秦俑坑出土的战车的形制、系驾方法、战车的乘员和徒兵,以及战车的编组等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库 《文博》2005,(3):74-78
自从1965年咸阳杨家湾发掘出土大量骑兵俑以来,相继又有多处出土西汉早期的骑兵俑,这些文物充分反映了当时骑兵的发展和兵种上的变化,本文拟就陶质骑兵俑的装饰、装备等有关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的认识,还望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1.
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英雄 ,他为什么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六个方面分析了他成功的原因 :认为蒙古骑兵对于各国的步兵来说 ,在当时无异于一支“现代化”部队 ,其威力不亚于现代的装甲兵和坦克 ,这是成吉思汗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蒙古族正处于“以征服战争为职业”的阶段 ,“旦旦逐猎”的游猎生涯培养了能征善战的将士 ,以吃苦为乐、以掠夺为荣的社会心理使其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能否做到“人和”是战争能否取胜的关键 ,暴力斗争具有区别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独特的规律 ;蒙古族的暴力是一把两面锋刃的尖刀 ,具有两重性 ,它既促进了蒙古高原和中国北方的统一 ,同时又具有民族征服和掠夺的性质 ;处于上升阶段的奴隶主阶级可以战胜处于没落阶段的地主阶级 ,少数民族统一中国是封建社会后期的特殊历史现象 ;成吉思汗杰出的历史才能对历史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28年,洛阳金村古墓出土了战同时期的数千件文物.其中有一件是错金银刺虎镜,一个披甲、执短剑、戴冠的骑士赫然其上。很多人关注他是否是骑兵,因为战国时期,骑兵乃中原地区的新式兵种。而我所感兴趣的是他冠上左右两边捅的羽毛,根据专家解析,那是鹛尾,骑士所戴就是鹃冠.乃战国与汉代武官之冠。鹃性好斗,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以鹞羽...  相似文献   

13.
骑兵,这个中外军事史上最古老的兵种,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初宣告下马。从此,我国除边防哨卡等特殊部位留有少量  相似文献   

14.
张晓阳 《沧桑》2014,(3):41-43
马其顿骑兵在马其顿王国军事战术尤其是亚历山大东征的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菲力二世与亚历山大大帝时代,马其顿骑兵兵种丰富,功勋卓著,在马其顿军队的"砧锤战术"中扮演着"锤"的角色。从亚历山大远征后期开始,逐渐东方化;从即业者战争到罗马崛起则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15.
步炮协同是战争中军队使用的一种协同战术,协同效果良否对军队战力和战局胜败具有重要影响.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步炮两兵种在协同作战时,问题层出不穷,双方各自为战,难以互相支援,炮兵误伤、炸死步兵以及步兵未能充分利用炮火效果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缘由,炮兵兵种建制不全、通信联络手段落后、步炮两者对彼此性能不熟、教育训练不足等是主要原因.面对困境,国民党军虽从教育与训练上作了积极改进,且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效果不彰.探讨步炮协同问题,是检视战时国民党军协同作战、觇测其军事素质的绝佳窗口.  相似文献   

16.
中世纪骑士身份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欧洲战场的骑兵、基督教会的战士和上流社会的绅士。随着骑士身份的转换,他们内蕴的骑士精神也必然经历着从孕育而生、成长蜕变到不断壮大的发展历程。但在历史环境的变迁下,曾对中世纪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骑士精神也在逐步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7.
差不多与亚历山大帝国的锐骑——所向披靡、名噪一时的马其顿骑兵横行欧亚同时,在帕米尔高原这架自然天屏的另一侧,中华古国刀光剑影的古战场上也驰骋着一种新的兵力——“轻车锐骑”.这种兵力的出现虽然并没有改变战争主体仍为步兵的步战性质,却大大改变了步战的机动能力,为战争机器增添了十倍的活力,使战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军事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原地区东周铜剑渊源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商代至东周初年,我国中原地区一直以车战为传统的作战方式,装有长柄适于勾杀的青铜戈是车战的主要武器。春秋伊始,随着步兵和骑兵的相继兴起,车兵开始衰落,士兵的武器装备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作为传统车战武器的青铜戈渐渐被适于步卒交手格斗和骑兵越野击刺的青铜剑代替了。中原地区的东周铜剑,根据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的统计,经科学发掘且已公开  相似文献   

19.
锁子甲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铠甲,特点是一环连四环,五环相衔甚密,一环受击,诸环拱护,主要用来防备箭镞等利器。锁子甲依据人体形状制成连缀如衣的铠甲形制,是名副其实的“铁布衫”。锁子甲重量较轻,将士穿上后活动自如,还具有折叠后体积较小的特点。锁子甲锁环环环相扣,不但可制成上衣,还可制成裤子,甚至可以给马制成相应形制的锁子甲衣,使锁子甲的优势在骑兵兵种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20.
以往学者通常把火药武器或雇佣军的出现作为从军事上促进了西欧封建制瓦解的关键性事件 ,但英、法及西班牙等国封建贵族被驯服的过程证明 ,这种观点是存在局限的。在 1 4世纪 ,步兵开始取代重装骑兵成为西欧战场上的主宰 ,这就是所谓步兵革命。因为步兵在作战技能和装备费用等方面的要求比较低 ,步兵的兴起为第三等级进入军队创造了条件。步兵革命不仅削弱了贵族垄断西欧军事事务的基础 ,而且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及社会地位 ,它从两方面冲击着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因而有力地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