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马欢曾4次跟随郑和下西洋,归国后撰写了《瀛涯胜览》,该书详细记载了跟随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及其所见所闻。本文引用了许多史料,详细论述了《瀛涯胜览》的重要学术价值。论述了此书不仅对郑和下西洋伟大壮举做了详实的记载,而且还对15世纪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做了比较充分的记述,同时对于科技史的研究也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并且在回族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万明女士的大作《明抄本〈瀛涯胜览〉校注》于2005年7月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翻读一过,感想颇多,分述如下。一、几点感想1.《瀛涯胜览》的第九次重要研究成果马欢随同郑和三次下西洋,记录见闻,所著《瀛涯胜览》为下西洋活动第一等重要资料。《瀛涯胜览》初稿成书于永乐十四年(1416  相似文献   

3.
《瀛涯胜览》是研究郑和下西洋三部基本文献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其版本源流也是三部中最为复杂的一部。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此书的版本源流进行梳理,对它的内容进行校勘,但仍有不足之处。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万明所著《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下称“万明本”)是较为完善的校注本。万明本对《瀛涯胜览》的版本谱系进行了较好的梳理,介绍了《国朝典故》本、《说集》本、淡生堂本、《三宝征夷集》本、张异本和《艺海汇函》本。此外。除万明提到的几种明钞本,笔者又发现了《续四库全书》中辑录有《瀛涯胜览》一书(下称“续四库本”)。将万明本与续四库本对校,可发现续四库本的价值和不足,同时也有助于《瀛涯胜览》校勘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郑明 《郑和研究》2005,(4):49-52
郑和下西洋档案没有完整保留下来,也可能还没有完全发掘出来,郑和本人又没有著述,仅有几块碑刻,因此今人所见下西洋原始史料中最重要的一部当推马欢《瀛涯胜览》(下简称《瀛》)。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高潮中,万明同志默默耕耘,对四(五)种该古藉的明钞本进行校勘、注释,终于赶在2005年7月出版了“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下简称“明注本”)为学术界和广大公众提供了一本可靠的、集成的、  相似文献   

5.
有关宝船的尺寸,目前人们最熟悉的,据专家分析也是出现年代最早的字记录,是曾跟随郑和多次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一书里所描述:“宝船六十三号,大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还有《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二》所记,郑和“造大舶,  相似文献   

6.
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史料,我看过最主要的有马欢《瀛涯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不全)、费信《星槎胜览》、黄衷《海语》、张燮《东西洋考》以及《明史》等约十余种。但其中除《明史》之外,严格说来,都不算“正史”,只能称为游记、笔记、或小说演义之类。  相似文献   

7.
《瀛涯胜览》是明朝初年记载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史籍。作者马欢是会稽人,字宗道,别字汝钦,自号会稽山樵,回教徒,通阿拉伯文,曾三次随郑和下西洋,担任通事之职。郑和使团奉命出使西洋诸国共七次,马欢参加了第四次,第六次和第七次,时间分别是永乐十一年冬(1413年各)至永乐十三年七月(1415年8月)、永乐十九年春(1421年春)至永乐二十年八月(1422年9月)、宣德六年十二月(1432年1月)至宣德八年七月(1433年8月)。此书有马欢序,序末云:“永乐十四年岁次丙申黄钟月吉  相似文献   

8.
当雄伟的郑和船队驶进亚丁港时,“王闻其至,即率大小头目至海滨迎接诏赏赐,至王府行礼,甚恭谨感伏……”,随后“在彼买得各色雅姑等异宝,大颗珍珠,珊瑚树高二尺者数株,……”,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并未被记录在亚丁历史中,然依马欢在《瀛涯胜览》一书中之记述,仍能在当地重拾阿丹国的昔日光景。  相似文献   

9.
续四库本虽为删改本,较之万明本,删去了许多重要的内容,但也有一些内容是万明本没有的,而有些内容记载多有不同,它作为《瀛涯胜览》的一个版本谱系,是有文献校勘之功用的。把万明本与续四库本对校,发现续四库本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雄伟的郑和船队驶进亚丁港时,"王闻其至,即率大小头目至海滨迎接诏赏赐,至王府行礼,甚恭谨感伏……",随后"在彼买得各色雅姑等异宝,大颗珍珠,珊瑚树高二尺者数株,……",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并未被记录在亚丁历史中,然依马欢在<瀛涯胜览>一书中之记述,仍能在当地重拾阿丹国的昔日光景.  相似文献   

11.
苏月秋 《郑和研究》2006,(4):49-51,58
万明本是在对四个较为完整的明钞本的校勘基础上完成的,并没有用到续四库本。在梳理《瀛涯胜览》的版本流传情况时,也未提到续四库本。通过两书校勘,发现万明本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2.
收录在《中国明朝档案总汇》中的《卫所武职选簿》,至少保留了180余名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卫所官军的升赏情形,于郑和下西洋研究堪称弥足珍贵。据此较为原始的档案,我们可以大致确定郑和下西洋三次军事行动的具体年份,较大程度上填补郑和下西洋官军的具体人名,获知郑和下西洋官军的主要来源,进而确定其部队性质。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出国时间,侨居地及人数 据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及《明史》等记载,早在洪武时期,福建地区就已有华侨出国。建国以后,厦门大学庄为玑先生等人先后在福清、莆田、晋江、南安等十五个县市搜集了八十部与这些地区华侨出国历史有关的族谱。从这些得之不易的族谱材料中,我们可以大略看出明代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华侨出国是各个时期都存在的现象,如: 明洪武元年(1368年),福清籍某氏往吕宋; 明永乐元年(1403年),莆田林氏往暹罗; 明成化元年(1465年),同安黄氏往“番邦”; 明正德元年(1506年),晋江颜氏往暹罗; 明嘉靖二年(1523年),南安许氏往暹罗;  相似文献   

14.
从风土习俗看《方舆胜览》中的人文地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焰 《人文地理》1996,11(4):79-80
《方舆胜览》中记载了许多地方的风土习俗,包容了人文地理的诸多内容。  相似文献   

15.
郑和下西洋航海活动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费信《星槎胜览》记载,当时各国统治者纷纷遣使“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不仅促进了中外官方和民间海洋贸易,也大大提高了中国侨民在侨居国的地位,使散居海外为数众多的华侨,与祖国紧密地连在一起。从此,海外华侨在政治上有了靠山,有了后盾。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使海外华侨不仅免遭外国的凌辱、屠杀,而且得以顺利重建家园。尤其当时曾有一部分随郑和下西洋的人留居东南亚,如文莱、爪哇等地,就有不少广东、福建人留居,成为华侨。他们所带去的中国文化,包括语言文字、音乐美术、文学艺术、生活习俗、生产技能、商业贸易等对侨居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证了郑和下西洋随员著作中记载的四种前人误考或未考的异兽:占城国野水牛、满剌加国黑虎、溜山国马鲛鱼、阿丹国青花白驼鸡,认为郑和下西洋的随员记载的动物种类远远超过前人,很多动物是首次出现在中国书籍,或比前人的记载细致,郑和下西洋在扩展中国人的地理认知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收录在《中国明朝档案总汇》中的《卫所武职选簿》,保留大量郑和下西洋官军的资料,对郑和下西洋研究堪称弥足珍贵。此辑录于下,供郑和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有关郑和航海,保存至今的仅限一些郑和随员的私人记录,内容有限且残缺不全,致使本来盛极一时的远航在600年间疑云重重。有关郑和一号宝船的船型、尺寸、造船地点至今众说纷纭,更有人认为所谓的一号宝船不过是个摆设而已,并没有真的跟随郑和船队下西洋……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本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云帆万里照重洋——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展》即将开幕,让我们走近历史,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9.
2007年春节期间,南京郑和第二十代后裔郑宽涛与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郑和第二十代后裔郑宽菽在北京首次相逢,相谈甚欢,郑宽涛以自编的《咸阳世家宗谱》一书和江苏省郑和研究会新编出版的《郑和研究之路》作为礼物相赠,郑宽菽以一套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发行纪念封回赠,两人相约,今后加强联系,共同为郑和研究事业多做贡献。  相似文献   

20.
荣良 《郑和研究》2006,(1):127-127
由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编著的《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不久前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计1200千字。按“综编”、“史论”、“航海”、“人物”四部分编辑。《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是一部有关郑和研究的史学研究论著选集,取材范围集中于国人百年研究发表的主要成果。所选多为史据充分、观点清晰、论证有据、具有新意和重要学术价值的代表性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