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李仁泰墓志》为线索,可以对唐初宗室的地位升降与仕宦经历加以观察。墓志蕴含信息丰富,志文内容不仅可对宗室世系加以补正,进一步明确今人对于唐代武举的认识,还可由撰志者的书写倾向反映出周唐革命之际的政治信号。除此之外,对志主之祖的任官经历加以考索,可以厘清唐初太宗所实行宗室降爵政策背后政治清算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的公私简牍大多书写在竹简和木札上,封发时先用绳捆缚,然后在绳端或交叉处加以检木,封以粘土,上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这种钤有印章的土块就称为“封泥”。封泥之制主要流行於秦汉魏晋时期,其后因纸帛等书写材料的广泛使用,这种制度也随之成为了历史的陈迹。  相似文献   

3.
秦浩翔 《中国地方志》2022,(6):91-102+128
受到荒政意识与边疆治理的影响,清代广西修志者尤为重视祥异、水利、仓储、祠祀等条目的书写。“天人感应”是清代广西地方志祥异条目的核心思想,修志者将灾害解释为“上天示警”,以此提醒地方官员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受到荒政思想的影响,清代广西修志者着重强调兴修水利、广建仓储对于防御灾害的重要性,并结合水源利用与仓储运作的实际情况指出相关问题,以期本地官民予以重视,及时改善。清代广西地方志的祠祀书写,体现出灾害文化与方志纂修的密切互动。清代广西修志者重视灾荒问题的书写,对于荒政思想的传播、灾害文化的建构,以及边疆秩序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4.
崔华杰 《近代史研究》2022,(2):139-151+161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来华西人将中国历史当作叩开中国国门的必备认知信息加以研究。此后,借助于殖民主义的地理扩张,西人在书写中国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地方视角的研究特点,将历史视为认知地方的知识背景。这种从历史的维度审视和理解中国的路径取向,助推西人逐步发现中文文献所承载的世界史事资源以及中国历史所蕴藏的文明规律。对来华西人中国历史书写内容的构建及其路径演进的揭示,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的中国认知在近代的生成及其变迁。  相似文献   

5.
商代的玉石文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商时代,琢刻或书写在玉石器上的文字,为数不多,主要出土于安阳殷墟,其次为传世器,个别的出土于甘肃省。由于资料比较分散,查找不易,而某些铭辞,对研究殷代的礼制、方国关系等问题有一定意义,故辑录于此,并就器物的年代、占有者身份等问题加以探讨,以求正于同志们。据我们蒐集到的不完全资料,商代玉石文大约有20多件(未计玉璋残片),其中约23件为刻文;2件为毛笔书写。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两类。  相似文献   

6.
朱歌敏 《文博》2021,(1):36-44
本文对洛阳地区汉墓出土陶明器上书写的谷物文字进行了分类梳理,将其发展过程分为滥觞、鼎盛、衰亡三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特点加以总结。根据西汉晚期至东汉各种谷物文字数量的统计,可知当时已经形成了以粟、黍为首要作物的种植农业体系;与此同时随葬谷物及陶仓的广泛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7.
祁怡 《神州》2020,(6):144-144
作为我国民族精神的象征,书法文化是一种特殊符号。指导学生学习书法,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然而,就目前小学生书写练习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学生书写兴趣不高、书写姿势不正确、书写技巧掌握不牢等问题。为了提升学生书写效果,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书写兴趣,指导学生书写姿势,传授学生书写技巧,本文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8.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是研究有清一代中下级官员及职官制度,乃至清代历史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其中第30册《索引》按官员姓名笔画顺序排列,以方便读者检索。但《索引》存在不少讹误漏略之处,主要表现为姓名遗失、姓名书写错误、人物资讯遗漏、人物资讯误加、册次讹误、页码讹误、姓名排序错误等方面,本文分别加以纠正,期有裨于读者检索利用。  相似文献   

9.
续志无异于一部改革开放的实录,记述好改革,是续志肩负的历史使命。但从续志的实践看,关于改革的记述尚处于探索阶段,一些基本问题仍需进一步加以明确。本文试图从改革的内容在志书中所处的层次、改革与主体业务的关系、改革内容的系统性三方面对续修省志如何记述改革进行探讨,以期书写好这部实录,更好地发挥地方志的功能,维系续志的质量与...  相似文献   

10.
王耘  李东 《黑龙江史志》2011,(18):28-29,44
明清以来,中原诸省地方志的纂修日益系统化,这意味着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开始向近代国家一统下的区域认同转变。在区域认同的进程中,地处边疆曾作为满清龙兴地之一的黑龙江则由于长期封禁。与内地文化交流少,建省晚等因素而呈现出以客居文人为主体的方志纂修群体。这些人以客居的视角对当地文化与管理状况进行品评并通过历史书写加以保留,从而推...  相似文献   

11.
正历史观念的多元化与通史书写的多样性,是民国时期中国历史书写的突出特点。民国时期编撰出版了众多的中国通史著作,通史书写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格局。中国通史书写的多样化格局,既缘于历史观念的多元化及由此导致的通史认知的多样性,亦缘于通史书写体例的差异性。因历史观的多元化而呈现出通史认知的多样性,因中国通史认知多样性而导致通史书写的多样化,是民国时期中国通史书写的基本态势。一、历史观的多元化与通史认知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方志中的女性历史书写往往使用特定的模式。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列女传》记载的贞孝节烈四种类型女性,其身份、行为甚至言论都各自遵循相应的书写模式,以构建出符合官方理学教化标准的历史文本。通过方志中模式化的女性历史书写可以看出,方志作为承接国家意志的地方历史文本,其历史书写中,客观的历史事实对于历史书写的束缚,只能让渡于现实对于历史书写的需要。而相对于方志中历史书写构建出"历史事实",这种历史书写本身的构建过程则是另一个层面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3.
张轲风 《史学月刊》2023,(2):102-114
历史人物书写往往是复杂的社会关系、政治环境以及多样心态主导下形成的主观表达。传统时代,人物事迹被置于道德框架之下书写,人物评价及其形象被特定时代的社会关系和文化心态所塑造。明清史传对永乐初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的书写,则是其中的典型个案。明人杨士奇所撰的《解缙墓碣铭》和《李至刚墓表》是后世史传中李至刚书写的祖本,李至刚“蒙垢简牍”的故事不断被复制、传播和再创造,最终影响到清代官修《明史》的道德性书写。这一案例呈现了个体书写如何影响集体书写的过程。究其原因,这可能是明代中前期杨士奇长期秉政,并以其政治声望、文化影响进而掌握社会舆论和话语权的反映,也是明代史家反思和批判永乐朝史事、明代中后期现实的心态折射。  相似文献   

14.
手迹文物种类纷繁复杂,不同的书写技术、材料、工具以及书写环境条件的一系列变化,不仅丰富了字迹的样式变化,也对复制性临摹工作在内容和方法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不同于传统宣纸和普通机制纸张上书写的手迹文物,复制时,应根据材质特性,选用对应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还原原件的书写特征。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从"族裔认同与书写动机"、"追寻真实与伸张正义"以及"张纯如的书写启示"三个方面对张纯如的《蚕丝:钱学森传》、《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及《美国华裔史录》等英文作品的书写脉络进行解读。认为张纯如的英文书写基于大量的口述采访和历史考证,其作品兼具文学和史学价值。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张纯如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深植于心。书写华人相关题材和探求历史真实,构成张纯如书写的两条基本脉络。她试图在文学和历史之间达成某种书写默契,去揭露一些本应被铭刻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被遮蔽了的事实。张纯如不仅是一位畅销书作家,更是一位历史学家和人权斗士。  相似文献   

16.
写志书应当考证地名何学成笔者在编写县志和一些志书中,发现不少地名书写不当的问题。地名书写不当,会导致情况混乱,史料失误,降低志书质量,影响志书功能。因此,编写志书必须认真考证地名,正确书写地名。一、地名书写不规范由于编志人员在修志中,对地名书写随意添...  相似文献   

17.
不同时期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战争叙事,分别基于某种解释而选择了不同的叙事内容,进而赋予意义加以书写和叙述。“教科书文本”只不过是对已发生之事的种种“解释”,而不是客观的“知识”,其中既有揭示,也有掩盖。百年来,以1945年日本投降后盟军占领日本时期为分界,在不同的权力制约下,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对战争叙事尤其是侵略动机进...  相似文献   

18.
王慧莉 《神州》2013,(19):86-86
《语文课程标准(2012年)》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但是,现在学生书写汉字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字迹潦草、东倒西歪、刮风一边倒、书写姿势不正确等等,必须引起我们每一位教师的重视。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能找出写字漂亮的作业,在有六七十个学生的班级那是屈指可数。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书写能力呢?  相似文献   

19.
安沁阳 《福建史志》2023,(3):66-70+72
蔡崇达的作品主要可分为写实性和神秘性书写两类,这二者都受到闽南文化的影响,其神秘性书写表现出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闽南地区的鬼神信仰、祖先崇拜是蔡崇达作品中神秘性色彩最主要的表现。本文主要探讨蔡崇达小说中神秘书写的呈现方式、来源及其文本中的神秘书写与其他作家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王剑 《史学集刊》2005,(1):27-33
明代的密疏是朝臣上呈给皇帝的一种秘密章奏,是一种特殊的上行官书。和普通的题、奏本相比,它有诸多的不同。其中密疏书写格式的特殊,既是密疏与一般章奏最显的差别之处,其相对独特的书写格式的形成,也是明代密疏言事初步制度化的一个表现。明代密疏书写格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明代中前期时,密疏的书写格式依照一般的题、奏本格式,并无太大的差别;而到了明世宗嘉靖初年,始形成了影响后世的书写格式。明代密疏的书写格式大体上包括开首、叙事和结尾三个主要的部分,此外,密疏书写中的尊上与禁忌也与一般的章奏有较大的不同,这些正是明代密疏书写格式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