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宁七宝     
《丝绸之路》2013,(11):2-3,83,87
蚕节纹青玉琮1984年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出土。青玉,色青绿,有糖色斑纹。体作方柱形,外方内圆,两端出射。琮体四角圆钝,中贯以浅凹槽分出左右,横向以浅凹槽分节浮雕似蚕节,中孔圆正。此琮质地良,光洁润泽,纹饰精美,制作精湛。充分体现了齐家文化的治玉水平。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2013,(11):F0002-F0002,1,I0001-I0004,F0003
1984年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出土。青玉,色青绿,有糖色斑纹。体作方柱形,外方内圆,两端出射。琮体四角圆钝,中贯以浅凹槽分出左右,横向以浅凹槽分节浮雕似蚕节,中孔圆正。此琮质地精良,光洁润泽,纹饰精美,制作精湛,充分体现了齐家文化的洽玉水平。  相似文献   

3.
论良渚文化玉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琮是良渚文化重器,因其造型奇特精巧、构图优美对称、寓意深奥神秘而著称于世.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瑶山墓中玉琼上发现雕琢精细,令人叹为观止的“徽像”,更为中外学者所瞩目,激起人们去揭示其蕴含奥秘的热情,玉琮遂成为一项世界性的研究题目.笔者不掩谫陋,愿就分歧最大的几个问题略陈管见,以求教于方家.良渚文化玉琮一般可分为扁圆筒形和方柱形两大类,前者外壁以减地法突出四块对称的长方形凸面,每一凸面上都以阴线琢刻有兽面纹,其琮身低矮如镯状,故又称镯式琮.后者琮身外表呈正方形柱体,上比下稍大,四面正中各琢刻有竖向的凹槽一道,同时又多在竖槽两侧凸面上刻出等距的横向凹槽,把琮身分成若干节.每节以四角为中轴,在相邻的两个凸面上对称琢刻出或繁或简的“兽面纹”.琮身上下端(射面)作圆形,中心对钻有圆孔.这便是人们所称的“内圆外方”而中穿孔的方柱式琮,是规范后的典型玉琮.  相似文献   

4.
<正>良渚文化玉器的出土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但良渚文化玉器的辨识则是自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的。1973年在江苏草鞋山遗址良渚文化M198中发现了琮、璧、钺等玉器与陶器伴出的事实,首次从层位关系上确认了琮、璧、钺等玉器的良渚文化属性,使人们终于摆脱了传统史学观的束缚,开始对良渚文化玉器的年代与文化面貌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和瑶山良渚文化墓地的发掘,数以千计大量玉器的集中出土,不仅解决了一些玉器的名称、用  相似文献   

5.
余杭反山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像形纹新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杭反山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像形纹新释吴汝祚中国玉器的产生,在时代上以辽宁阜新查海和内蒙赤峰市兴隆洼两遗址发现的玉器为最早,距今约有8000年的历史了。查海发现的玉器已作鉴定,全是真玉(软玉)①,说明了当时的人们已能识别玉石的不同。器形有匕、管、斧等,...  相似文献   

6.
良渚文化瑶山玉神器分化及巫权调整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瑶山》揭示的甲乙两类、南北两行墓列12座墓葬,分别判定墓主为觋与巫的不同性别,进而考定南行6位墓主为觋,北行6位墓主为巫。作者首先针对出自巫墓内的所谓“神面”、“兽面”及“神徽”进行分析,重新认定“神面”为觋面,“兽面”为小巫扮演的道具兽或兽面,并破译原定“神徽”为觋戴魃头骑小巫扮演的道具兽以玉事神图徽,可简称为“觋事神图徽”。经过对南行墓列6座觋墓出土的玉冠形器、带盖柱形器、三叉形器、成组锥形器、玉钺、琮等6种玉器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玉冠形器为玉梳背,琮中之大孔琮应是镯,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神器之琮。巫专用的玉器有玉梳背、璜与圆牌。从觋巫所用玉器的尺寸、纹饰、形制来看,觋玉大大高于巫玉,也折射出觋的地位大大高于巫。本文论证了与母系、父系两种社会相关的由巫权向觋权过渡的新问题,指出瑶山墓地显示觋权已巩固,而巫权已败落并居于觋权之下。作者提出瑶山觋已是掌握政治军事大权而又兼顾事神的新型统治人物,即不称王的“王”,而当王掌权之后,巫觋便降格为“祝”与舞者,这就是《瑶山》在考古学上的重大贡献,也是玉文化研究的一次突破。  相似文献   

7.
良渚文化玉器系统以琮、璧、钺、冠状器和三叉器等为标志性器种,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内涵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玉器系统之一.良渚文化玉器研究也是一个长期受到广泛关注的考古学课题,先前的玉器研究主要集中于玉器的加工制作、形制纹饰、功能用途以及单个器种系谱等专题,而关于良渚玉器系统整体的形成、发展和变迁的研究则相对缺乏.  相似文献   

8.
达观斋收藏有一件特殊的兵器。此器通长27厘米,刺长16.5厘米,宽2.8厘米,茎长3厘米,宽1.1厘米,锤体长6.5厘米,中间直径为4.1厘米,两端直径为3厘米,锤体中部有一个2×1厘米的长方形孔(图一)。此器造型独特,由一把扁茎短剑插入一个圆鼓形锤体中,剑身高出锤体平面16.5厘米,剑茎突出  相似文献   

9.
辉华 《南方文物》2004,(3):104-104
笔收藏有一件青釉皇冠形瓷香熏,是东汉越窑青瓷珍品。该香熏高22.5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10厘米,全器由盖形熏体和炉底座上下两部分组成,熏体正面有镂孔帽花纹饰,背面有镂孔发网纹饰,两侧有镂孔护  相似文献   

10.
<正>玉琮是我国古代玉器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玉器。关于玉琮的认定却有着一个不断变化和深化的过程,从纯文字资料到绘图的出现,再从绘图到实物的出现,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符合实际的认知历程。《周礼·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春秋时期的齐国官书《考工记·玉人》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是谓内镇,宗后守之。"这也许是史书中关于玉琮最早的记载,此后,关于琮的记载不绝于世,但往  相似文献   

11.
美国佛里尔艺术馆收藏着一批中国古代玉器,有琮、璧、环、手镯、璜、斧等器种。其中四件玉璧上刻有乌坟、水波纹、雷纹等,玉琮和玉环上则刻着兽面纹。过去,认为这批玉器至早是夏商时代的遗物,甚至有人说它们的时代相当晚近。但近年中国江浙  相似文献   

12.
李天明 《丝绸之路》2013,(11):58-60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即以崇尚玉器并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玉器文化而遐迩闻名。中国最早的玉器可以追溯到8200年前,如出土于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一对玉玦和辽西查海文化遗址所发现的管状玉玦和匕形饰等。中国西北地区的黄河流域和渭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远古三大玉文化之一——齐家玉器的重要发现地。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分布范围东起泾、渭流域,西抵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湖畔。玉琮一玉琮二玉琮三玉琮四  相似文献   

13.
1984年,在江苏省江阴县石庄乡高城墩发现一批良渚文化玉器。经调查高城墩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土墩高出地面约8米,现呈椭圆状,东西长约60、南北宽约35米。发现的5件玉器均出于土墩的西南处,现分述如下。琮 2件。透闪石琢制。琢磨精细,器表光亮。一件高6.1、上端宽7.5、下端宽  相似文献   

14.
张皛雨 《丝绸之路》2011,(14):14-16
齐家玉器文化是齐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玉器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解读甘肃省会宁县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半成品琮形器,探讨了齐家玉器的来源、材质、制作工艺和用玉观念。  相似文献   

15.
玉器时代献疑与美感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北方红山文化和南方良渚文化墓葬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玉器.其数量之多,器物之精,层位之明,价值之高,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此后,有学者正式提出了玉兵阶段(文献上有“以玉为兵”之说)的问题,并认为红山文化应是玉兵阶段早期,夏家店下层文化应是晚期,商代则属末期;从晚期到末期,更是玉兵被礼制化了的时代.接着,又有学者根据玉兵说,联系良渚文化玉琮问题,而宣称:中国先秦之时在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之间,还存在过一个玉琮时代或玉器时代,认为“西方考古学讲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比起中国来中间缺一个玉器时代,这是因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余杭县安溪瑶山12号墓考古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瑶山位于浙江省余杭县安溪东苕溪北,下溪湾村西北,海拔35米,紧靠天目山北支的乌尖、大遮诸山,东邻德清县三合乡,山顶为熟土堆成,1973年在东南部剥土采石,发现西汉土坑墓数座,村民耕作时曾出土零星小玉管,因此被作为控制保护范围. 1987年5月1日,部分村民上山盗挖古墓,被乡干部得悉后及时制止。省、市、县有关领导会同文物管理部门、公安、司法机关,立即赶赴现场。经调查,收回被盗挖玉器344件,经整理后有41件(组),计玉琮7件,半圆形冠饰4件(1组),玉锥形饰9件,刻花玉管37件,玉钺、小玉琮、玉圈足、坠、玉盖钮、玉匕、玉匙、带卯杖端饰、镶插端饰各1件,带盖柱形饰1组,柱形饰9件,大玉管2件,玉珠22颗,玉泡珠3颗,玉管233节,镶嵌玉27粒,器型计达20多种,均属牙白色透闪石软玉,大都带有黄色筋络和斑纹,经加工雕刻后,打磨抛光,表面有闪亮光泽。 当年5月5日至6月4日,瑶山盗掘现场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发现一处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和12座压在祭坛上的良渚大墓。被盗掘的这座墓编为M12,处于祭坛的红土台中心位置,打破祭坛红土台的南边和灰土围沟,位于M2之西、M7之东,(参见本文“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及墓葬”图)从发掘现场看,M12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约180°左右,墓坑长3.1、宽1.6、深  相似文献   

17.
广西柳州市博物馆在1957年收藏的一件虎纽锌于,引人注意,特为简介。錞于通高54厘米。椭圆盘首,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缩作椭圆柱形。盘首直径28×26、肩部直径32×28、足部直径20×18厘米,纽长12、宽8.5厘米。器壁厚,器重14.5公斤。铜色青绿有光泽。纽作猛虎形,虎身遍饰雷纹。纽前及左、右侧盘上分别有近似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此长文的中篇,主要探索黄河上中游地区,在公元前3000年—前1600年间的玉器文化。从考古资料可知,约于公元前2300年前,分布于六盘山周围的客省庄文化、常山下层文化、菜园文化、半山文化等与齐家文化的形成关系密切,笔者统称之为"先齐家诸文化"。齐家文化可能形成于公元前2600年前后,但约自公元前2300年以降,迅速发展成地域甚广的强势文化,尤其是在该文化晚期,已分布至陕北高原西侧,北达河套地区。承袭了可能萌芽于庙底沟文化时的"璧琮礼制",先齐家时期已在祭祀坑里将琮与璧上下叠压掩埋,此时玉石琮也有了浅圈形的射口,或是为了固定二器的叠压而设计。齐家文化遗址较多,本文从墓葬、房址、祭祀坑等各方面作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齐家文化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代表之一。齐家文化时期,原始宗教已发展到较高阶段,掌握酋邦特权的贵族往往用玉礼器祭祀天、地、神灵及祖先。玉礼器主要以琮、璧组合较为普遍,且数量较多。本文就甘、青、宁三省区博物馆馆藏中部分有代表性的玉琮和玉璧的形制、工艺、功能等方面做一研究。  相似文献   

20.
良渚文化“玉敛葬”述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墓葬中随葬璧、琮等玉器的现象,本世纪三十年代已经有所发现。 1930年,浙江省杭县良渚镇的茅庵村、荀山周围、近山,安溪的后湖村,长明桥的锺家村、金家衖,瓶窑的宋村等地,因群众破土而发现大批玉器,以璧、琮为主,还有穿孔玉斧和多种佩玉、饰玉。1936年西湖博物馆发掘良渚遗址时,为此作了调查和试掘。据发掘者施昕更先生判断,这批玉器"都是墓葬物","形式俱全,多者竟达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