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再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畅 《史学月刊》2003,(8):71-76
基于中国国力不及日本、迷信和平和保存实力等因素考虑,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在没有得到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明确指示下,自行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沈阳失守,东北沦陷。由于在对日看法上,张学良与蒋介石观点基本一致;二人对九一八事变的处理又合作无间,所以,张学良和蒋介石对东北沦陷都应负责。论对狭义的九一八事变的处理,张学良应负直接责任;论对广义的九一八事变的处理,蒋介石则应负主要责任。但蒋、张之“不抵抗政策”,非为不抗日,而是何时抗日、如何抗日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预谋炸坏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一段路轨,反诬称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与沈阳城,同时在辽宁、吉林各地发动进攻。蒋介石向张学良下了“力避冲突”的不抵抗命令,使日军于19日清晨占领了沈阳、鞍山、海城、长春、营口、安东、本溪等重要城市。不到一星期,日军便占领辽宁、吉林两省大部分地区。1932年1月初,日军占领锦州,2月5日占领哈尔滨,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九一八”事变迄今己有70年了,那场事变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可是日本…  相似文献   

3.
张学良关于"九一八"事变不抵抗命令的回忆,提供了研究不抵抗主义的新证据、新视角,也引发了不抵抗主义谁之过的认识分歧。揆诸史实,张学良关于不抵抗命令出自自己、蒋介石并无此令的回忆,是确实的;但他关于对日军侵略情况误判的回忆,以及蒋介石和不抵抗主义没有关联的回忆,是不准确的。张学良服膺蒋介石、东北外交完全归国民党中央办理的约定和蒋介石在万宝山事件后的相关指示,是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的真正原因。"九一八"事变前后,张蒋在"力求避免与日人发生冲突"上达成高度共识,其实行结果就是不抵抗。实际上,不抵抗、诉之国联是国民党当局应对日本侵略东北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4.
张学良关于"九一八"事变不抵抗命令的回忆,提供了研究不抵抗主义的新证据、新视角,也引发了不抵抗主义谁之过的认识分歧。揆诸史实,张学良关于不抵抗命令出自自己、蒋介石并无此令的回忆,是确实的;但他关于对日军侵略情况误判的回忆,以及蒋介石和不抵抗主义没有关联的回忆,是不准确的。张学良服膺蒋介石、东北外交完全归国民党中央办理的约定和蒋介石在万宝山事件后的相关指示,是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的真正原因。"九一八"事变前后,张蒋在"力求避免与日人发生冲突"上达成高度共识,其实行结果就是不抵抗。实际上,不抵抗、诉之国联是国民党当局应对日本侵略东北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中的满族人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中的满族人民古清尧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为集中力量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曾电令东北军首领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①致使东北军在战前毫无应战准备,战后便节节让步,让日本侵略军在...  相似文献   

6.
张学良自述: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政策,多年来都流传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但后来又把不抵抗的责任都归到张学良头上。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现在史学界正在对此进行澄清。这里专门介绍张学良晚年对此问题的说法。张学良晚年多次谈及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责任问题。他反复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率东北军撤往关内,使东北的大好河山沦于日军的铁蹄之下。但对随后揭竿而起的东北民众抗日救亡活动张学良不仅表示同情,而且也极力予以支持。他任用抗日将领主持东三省政府工作、支持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组织义勇军抗日。因怕被日寇作为寻衅的借口及引起蒋介石的不满,张学良对东北民众抗日救亡活动的支持,都是秘密地在各种名义的掩盖下暗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8.
二四年第五期○○张学良将军的身边有“三剑客”,他们是苗剑秋、应德田和孙铭九。虽然他们不为人所熟知,但在西安事变前后,从辅佐张学良抗日联共到实行“兵谏”,以及后来发生的“二二”事件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三剑客”力主抗日,竭力促成全民御敌大事,功不可没;也由于一时不够冷静,冲动之下做出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事。一“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在我东北境内如入无人之境,战火迅速向整个东北三省蔓延。1934年2月,蒋介石把驻防华北的东北军调到“剿共”战场,先后任命张学良为豫鄂皖“剿匪…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的不抵抗和张学良的不抵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德伟  庄兴成 《史学月刊》2003,(9):55-59,94
对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的研究.史学界多局限在蒋介石和张学良的责任之争、原因之辩,而对二人在不抵抗上的异同却不见铺陈。其实,蒋和张的不抵抗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蒋因欲避免全国抗战而不抵抗。张因主张“全面抗战”而不抵抗;蒋可用局部抵抗来避免或拖延全国抗战,张却不愿独自局部抗战,只能用不抵抗来等待全国抗战。深入分析蒋和张二人这种在不抵抗上的分歧和演变,有助于弄清这一段历史的真实面目,理解他们间的这种分歧,实为西安事变的远因。  相似文献   

10.
七、抗击日本侵略的十四年(一)人民奋起抗日1931年6月,日军大尉中村震太郎等4人偷入我禁区,查获间谍罪证后被处决,即“中村事件”.7月,长春万宝山中朝农民发生水利纠纷.日军警察干预,打伤中国农民多人,反诬中国打死朝鲜农民,即“万宝山事件”.日本在朝鲜煽动排华,并鼓吹“满蒙危急”,挑动战争.蒋介石电令不抵抗7月12日,蒋介石电张学良对日军之挑衅,须极力忍让,勿生事端.  相似文献   

11.
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的中国史学在欧风美雨的浸润下,艰难地然而终于剥离传统史学的脐带,迈向史学现代化的新途。在这一过程中,中西史学的交融呈现鲜明的特点:史学的传播渠道由欧美直接输入为主,以取代从日本的间接输入;中国学人留学欧美成为时尚,从欧美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在中西史学的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传播西方史学的主体;而传播的内容以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为主,历史哲学的引入更令人瞩目;出版机构在民国时期中西交流中起到重大和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元代歌谣极富时代特点.在文献载录的频次上,以<河南北童谣><元末苏州童谣><方国珍谣>等被典籍载录的频次最高,其收录的频次与歌谣本事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力成正比.在时间的分布上,元代歌谣所呈现的历时性特征,与元朝的历史分期及阶段特征相吻合,基本上反映了元朝初期、中期、末期不同阶段的社会状况.在地域的分布上,以江浙行省被记录的歌谣最多,反映了江浙行省社会矛盾最为尖锐的区域特征.元代歌谣在时间的分布上集中于元末顺帝统治期间,在地域的分布上集中于江浙行省,在歌谣的主题上,时间和地域的分布基本重合,充分体现了元末的江浙行省所受压迫最深、反抗也最为激烈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清末财政困窘,支出浩繁,政府在维持旧有税收的同时,力图开辟新的税源,并因应时势而不断变化,酒税从厘捐到烟酒税这样的变化就体现了这一发展历程。民国初创,面临的财政危机依然如故,酒税征收仍然沿习清末旧制,弊病百出。当政者对酒税制度重新设计,意欲将其纳入国家财政收支系统的正轨。对原有酒税加以改革,举办公卖制度开征公卖费,新征烟酒牌照税,构成了民国初年酒税制度的主要内容。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一努力并没有达到制度设计者的初衷。  相似文献   

14.
学界关于北宋西北边疆层级体系到底是二级制还是三级制存在分歧,并有许多不够明确的地方。本文认为,北宋边疆层级体系在西北、北方两个方向是由极边、次边、近里构成的三级制。其中,河东路与河北路由于与辽的关系比较和缓,三级制的层级体系相对稳定。陕西路与京东路由于有西夏的和战关系以及女真崛起等因素的影响,尽管仍实行三级制,但其层级体系存在或多或少的变动。总体而言,北宋西北边疆层级体系是一种基于纵深防御理论的边防体系。  相似文献   

15.
赵新平 《史学月刊》2007,3(8):109-113
民初晋北乡村作为历史大变革时期重要的社会单元,其生活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还包括劳动生活方式和婚姻生活方式等。且由于晋北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区,故在生活方式上呈现出一些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李大维 《安徽史学》2011,(2):101-108
罗马帝国消防军是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建立的专门负责首都消防与夜间治安的准军事性组织。它的建立是奥古斯都对传统消防模式的革新,更是其行使元首权力、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巩固元首制的要略之一。消防军通过完善的预、接警机制,及时发现与扑救火灾,执行旨在抑制火灾发生的消防巡检,不仅提高了居民消防安全意识,更使火灾次数明显减少。消防军还结合夜间消防巡逻,维护首都夜间治安,在其巡逻下,罗马夜间秩序稳定。消防军是古罗马一创举,说明罗马帝国政府意识到保证消防安全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在促进社会与国家和谐发展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皓 《安徽史学》2006,3(6):69-75
在国共两党战略决战阶段,中国共产党灵活地运用了战犯问题.无论是战犯名单的公布、严惩战犯原则的提出,还是北平和谈中关于这一原则的灵活执行及对桂系的争取,都是为了击破国民党政府的"和谈"攻势及企图,明确战争责任,将革命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8.
李俊方 《史学月刊》2005,(2):21-27,80
汉代最高统治者有“皇帝”、“天子”两个正式称号 ,而正式称号的获得是通过即位礼仪来实现的。因此 ,汉代最高统治者即位就存在“皇帝即位”与“天子即位”的区分。“皇帝即位”是通过读策与授玺来完成 ,而“天子即位”外禅是通过祭天 ,内禅则是通过在柩前即位来完成  相似文献   

19.
王续添 《史学月刊》2003,31(6):52-58
民国时期地方政治行为从主体到内容都是非常确定的。从纵向考察,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两大阶段的地方政治行为既有总体上的共同性,又有各自阶段上的特殊性。从横向考察,则包括内向性的自为地方和外向性的对抗中央两大方面。从政治学审视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行为可略见其诸种表征。  相似文献   

20.
论西汉中期玉器风格的变化及其社会背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方 《中原文物》2003,(5):55-61
西汉早中期玉器组合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装饰用玉器类和数量的消长。西汉早期装饰用玉在整个随葬玉器中占很大的比例,代表了当时玉器风格和工艺水平。西汉中期装饰用玉的数量和种类骤然减少,不但复杂的组玉佩消失,而且玉具剑饰数量也比早期少得多。分析和统计组玉佩和玉具剑饰数目、组合、出土位置及其造型、纹饰,是认识西汉早中期玉器变化的重要参考标准。西汉中期玉器风格的变化,对整个汉代玉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玉器的风格是在武帝时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