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海海域的海防建设肇始于皇太极崇德年间。顺治至乾隆四朝在承袭清入关前旧制基础上,对该海域海防体系进行了调整和增建。陆防体系方面,将熊、盖旧线向外拓展,强化岫岩海防地位和海防力量,凤凰城边外增置汛地;洋防方面创设旅顺水师,明确巡洋会哨范围。虽雍乾时期在莽牛哨设汛和沿海增置水师问题上议而未行,给近代以后黄海海域海洋国土安全留下隐患,不过清前中期该海域因时就势的海防建设与调整,对鸦片战争前北洋海疆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脸谱     
<正>意志张伯苓办教育张伯苓多次说他办教育的理由:"我在北洋水师学校,亲见旅顺大连为日本割去,青岛为德国人所夺走。当我到济公岛的时候,看见两个人,一个是英国兵,另一个是中国兵。英  相似文献   

3.
正丁汝昌(1836~1895年),为北洋水师提督、中日甲午海战的关键人物。字禹廷,雨亭,原名先达,号次章。安徽庐江县人,隶淮军。1879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官至北洋海军提督。1881年,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管"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1888年,出任北洋海军提督(相当于海军司令)。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最后在弹尽粮绝时,仍拒绝日本伊东佑亨的劝降,服毒自尽,  相似文献   

4.
金州地处辽东半岛南部的"地峡"区域,西控渤海金州湾、东制黄海大连湾,是明代辽南海防之枢纽要冲。石河烽燧台、二十里堡烽燧台是金州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两座明代石砌方型烽燧台,是研究14-17世纪中国东北沿海地区军事布防和基础设施的典型实例。在文献分析和实地勘察的基础上,以RE和GIS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从地理空间与战略关联、信息传递与选址布局、自身防御与建造特点三个方面对遗址形制的研究显示,两座烽火台在整体海防战略和冷兵器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形成对"金州地峡"这一特殊地理区域的警戒和控制,是兼有"墩台"和"路台"特征的海防型烽燧台,揭示了明代辽东镇海防传烽系统设施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萨镇冰——中国近代海军军制的开创者。1884年中法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萨镇冰初露锋芒,担任北洋水师舰长,带领舰队成为捍卫中国海防的惟一力量;1895年甲午海战,清海军全军覆没,萨镇冰大显身手,兼任南北洋水师统帅,第一次比较完整和科学的组建了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国家海军。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新中国成立,每一个时期萨镇冰都见证了海军的兴衰与成长,是我国海军史上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物,其传奇的一生为海军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诗篇。  相似文献   

6.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陈瑸先后主政台湾、福建,并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担任福建巡抚。其在灵活处理台湾海防与海禁的关系中,表现出极强的海防意识,并找到了有效的应对之策,清廷对其提出的策略多有采纳,对制定台湾海防策略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学界研究其治闽、治台期间事迹,多褒颂其为官之操行,甚少涉及其在台湾海防方面的功绩与贡献。通过梳理其主政期间所采取的海防之策,以及其对清廷海禁政策的灵活处理,可窥探康熙年间台湾的海防与海禁的关系和变化趋势,进一步理清台湾陷入两难困境的背后原因:一是与台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有关,二是与全国边防体系的部署有关。  相似文献   

7.
提督为各省绿营的最高长官,管理一省之军政,与督抚并称"封疆大吏"。广东提督的设立与裁撤、驻地迁移、陆路提督与水师提督的三次归并,无不与当时国家的边疆和海防形势有关。本文力图综合档案、官书、笔记、地方志等各方史料,希冀对清代广东提督之状况有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8.
17世纪沙皇俄国对黑龙江等东北地区的入侵,严重危害了中国的边疆安定和领土完整。顺治年间,清朝通过对沙俄侵略军的数次征讨,认识到欲东北边防稳固必须建立强大的水师,故先在吉林设置船厂建造战船,在此基础上设置吉林水师。康熙三年(1664),增设总管各员统辖水手,从此定为经制之师,首开八旗水师建制之端。吉林水师作为东北第一水师,在官兵来源和构成上有其独特之处,由八旗披甲到选拔流人,极大增强了水师战斗力,使其在反击沙俄入侵,巩固当地八旗驻防,充实海防、保持东北地区水上交通线畅通,开发东北地区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革命前,清政府没有自己的海军。它的所谓“海防水师”,仅作为陆军的附属,“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水师开始成为独立军种,以曾国藩为镇压太平天国在湖南创办的湘军水师为雏形。因此,研究湘军水师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对近代海军建设的影响和作用,对于客观地评价洋务派及以办海军为重要内容的“求强”活动,颇有益处。  相似文献   

10.
自康熙后期起,清廷将部分绿营官员、水手、船匠编入新设立的数支八旗水师,以弥补旗人缺乏水战技能的不足。编入八旗水师的绿营官兵并未改隶旗籍,只是临时服役于旗营,在俸饷、升迁等方面遭到歧视与差别对待,实际地位相当低下。八旗水师设立后,旗人并未熟练掌握驾船与水战技艺,水师的日常行动依赖于绿营官兵,但当局为缓解闲散旗人的生计问题,仍急于将绿营官兵裁汰。由于八旗官兵坐食钱粮、训练废弛,加之对绿营官兵未能有效利用,各支八旗水师始终处于管理混乱、战力低下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身为两江总督的刘坤一在戊戌己亥政局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戊戌政变发生后,刘坤一凭借自己在戊戌变法中的"清白"表现,对清廷的株连、复旧乃至废立,大加谏阻,对于维持政变后的朝局起到了重要作用。刘坤一也因此赢得了时人的赞誉。但他意在维持大局的直谏,并没有得到清廷的谅解,随后清廷对刘坤一用人问题的警告及派刚毅南下,都显示出了对刘的不信任。最终,刘坤一被清廷视为废立路上的绊脚石,以"虚美名目"的觐见解除其兵权。而刘坤一参与东南互保的事实,亦显示出戊戌己亥年间其对清廷的不满。东南互保中,刘坤一与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集体行动,似又折射出政变之后一意趋旧之清廷与洋务督抚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甲午中日战争史的研究中,谈到旅顺之役的龚照玛时,许多人都是引用清人姚锡光所撰《东方兵事纪略》上的记载:在决战前夕,“照玛已先一日乘鱼雷艇逃烟台”,从而指责龚照玛临敌脱逃。长期以来,这种说法广泛流传,影响很大。现在,随着旧史料的发掘和新史料的出现,证明上述说法违背了历史事实,不可凭信。龚照玛,字鲁卿,安徽合肥人,甲午战前,即以候补道的资格被委办旅顺船坞局工程,并兼办营务处。甲午战前,旅顺炮台驻有张光前、黄仕林所率庆军六营三千人,后路驻有宋庆所率毅军八营四千人。九月初,因前敌危急,清政府调宋庆八营赴九连城,而易以姜桂题、程允和先后招募的八营守旅顺,后又增加卫汝成部五营二千五百人,庆军增募的两营,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要闻     
《文史春秋》2004,(8):16-16
2日清廷命各省督抚密筹东三省事宜。清廷命嗣后宗室满洲御史,均照满员之列。一体考试。3日英军进入拉萨。日本第二军占海城。永定河南岸决口百余丈。8日奥匈帝国:石油工人暴动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改善卫生条件。9日巴黎矿业工人大会要求实行八小时制。10日俄舰队拟冲出旅顺驶海参崴,遭日舰截击,司令战殁。英军舰入鄱阳湖演炮。11日西南非洲:阿道夫·冯·特罗萨将军在瓦特堡击溃赫雷罗人。自旅顺逃至烟台之俄国鱼雷艇,经中国拆御军器后,复被日舰夺去。东北正义军炸毁新民府巨流河俄军浮桥。14日日海军败俄海参崴舰队于对马岛。15日西藏对英军屈…  相似文献   

14.
在文献记载中,大抵皆谓丁汝昌长江水师出身。如《清史稿·丁汝昌传》:“丁汝昌,字禹廷,安徽庐江人。初隶长江水师,从刘铭传征捻,积勋至参将。再如《晨园漫录》亦称:“丁汝昌为淮军宿将,出身行伍,曾随李鸿章剿办粤捻,转战南北,迭著战功,最为李鸿章所器重。鸿章督直,兴办海防,由英、德等国陆续  相似文献   

15.
新界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之东,九龙半岛的北端,清代隶属于广州府新安县,在英国租借之前,新界由新安县属九龙巡检司直接管辖。新界是清朝政府的重要海防要地,清政府在此设有大鹏协水师副将,驻扎九龙城,统率重兵,据以防守。  相似文献   

16.
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后,李鸿章(1823—1901年)奉派担任特使,与日本签订《中日讲和条约》(即《马关条约》)。随后俄国联合德国与法国,要求日本放弃占领辽东半岛,此即近代史上著名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廷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清廷又与俄国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将旅顺、大连两港口租予俄国,英国为阻止俄国势力扩张,即向清廷提出要求租借威海卫。依据档案史料记载,英国租借威海卫是经过分析与策划并与列强交涉协商后,即与清廷进行威海卫租借交涉,并逼迫清廷签订《租威海卫专条》,将威海卫划入其势力范围。本文拟以《租威海卫专条》原件以及相关舆图、“中央研究院”所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英租威海卫案》等档案史料为基础,对英国租借威海卫交涉史实作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李云麟入官新疆后,其军事、行政经验促使其提出在布伦托海设城置官,并被清廷任命为首任布伦托海办事大臣,然李云麟由于种种失误,致使布伦托海办事大臣仅持续四届而被清政府所裁撤。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后,日本外交致力于化解清廷的对日恶感、拆解中俄联盟,构筑日英同盟下"拉华制俄"的东北亚格局以对外扩张。在清廷启动新政之初,日本政府高度关注清廷的相关动向,欢迎并期待新政切实推行。新政实施后,日本通过提供规章资料、派遣顾问、接收留学生、出口武器等手段积极配合清政府推行改革,并加紧对北洋的军事合作与扩张,以实现拆解"中俄联盟"的战略与"拉华制俄"的策略目标。然而,日本也观察到清廷权力中枢不愿真正推行改革,故而认定清廷终难逃脱"亡国"命运。这种认知助推日本继续推行侵华政策。  相似文献   

19.
《全海图注》是明代海防史上一部重要的海防地图,图中所隐含的许多资料信息,为现今传世文献不载。其中的"广东沿海图"记录了明代中叶从正德末到万历初所发生的最为重要的几件海上事件及学术疑案,如葡萄牙人来华贸易的"番船澳"和"番货澳",中葡"西草湾"之战的地望问题,"濠镜澳"之名出现的最早时间,澳门开埠后最早华人村落的建立,明代广东海盗的盛行及其治理等问题。通过对此图的研究,将上述重要事件和史实挖掘出来,将为我们对于明代中叶广东海上中西交往及沿海海防增加新的认识,对于早期中葡关系史及明代海防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沈济 《黑龙江史志》2011,(14):36-37
俞大猷,一位明代历史上充满了军事智慧的将领;海防,一个曾经让中国人淡漠又为之饱受屈辱的名词。在明朝那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俞大猷曾经参与并部分领导了抗击倭寇的战争,形成了堪称"大知"的海防思想。提出了制海、固海、重军械等一系列战略思想,有些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