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河南登封箕山一带有关许由的传说很多,关于许由传说令我们感触最深的便是他淡泊名利的精神。本文通过对许由传说进行简单分类,进而分析传说的主要特点和其中所蕴有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今年八月一日,是我军建军五十六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一节日,这一期我们组编了一组红军的传说故事,奉献给读者。这些传说和故事,都是以革命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经过各族劳动人民口耳相传和艺术创造,从一些侧面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艰苦英勇的战斗生活,以及他们高尚品德和情操,朴实生动,真切感人。今天,当我们继承、发扬我党我军的光荣革命传统,为建设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奋发努力的时候,阅读这些传说和故事,无疑能够从中受到教益,获得鼓舞和力量。我们热切希望,有更多的民间文学工作者,重视搜集红军传说故事,将那些在各族群众口头流传的、经过时间考验的这类传说故事,不断发掘出来,得以保存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民众面对眼前之物除了好奇之外,就是进而解释它的形状、来历等,这种满含民众情感的解释结果就是传说,所以说传说必定是与某地的人或物相联系的叙事作品。创作传说的过程又是民众想象的过程,过程之后形成的结果不仅满足自己和别人的情感需要,还形成一种区域内的公共知识被区域内的民众接受传承,民众的思想被化成传说这种"可信"的叙事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得以阐述,这是地方传说产生的根本原因。传说研究者在将地方传说作为研究对象时,不仅要关注地方传说本身,更要比较研究不同区域内的同类传说,从对她们的对比研究中挖掘出支撑地方传说形成的地方性知识,这种地方性知识是传说地方性形成的基础,更是不同地方传说得以区别他者的深层原因。我们只有深刻理解了传说背后的地方性知识才能真正理解传说的地方性,进而更清晰准确地理解流传于不同区域的同类传说。  相似文献   

4.
从民间文学的文体演变规律看,一般说神话衍变为传说,传说又衍变为民间故事。当然,这种衍变是渐变的,其渐变性表现为,开始神话与传说融合,逐渐传说比重加大,以至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传说越趋完善。 前些日子,我们对满族神话进行了挖掘,经过一番努力,发现确有大量蕴藏。但是满族神话的形态正如上文所述,已经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其变化的历程鲜明地印记着  相似文献   

5.
吕洪年 《古今谈》2004,(1):27-30
因研究工作的需要,我曾率民间文学采风队,到富阳市“吴大帝故里”采集孙权的传说和故事。经整理计得二十四则,加上原有的六则,一共三十则。我们又向当年孙权活动地征稿,先后从湖北、河北、江苏、上海等地征得孙权传说二十五则,合计共有传说故事近六十则,约计八万余字。从史学与文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些传说故事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姚春敏 《沧桑》2009,(4):153-155
“周仓沟”是一条自然形成的深涧,它的名字来自于晋南长期流传的民间传说。传说的主题是周仓盗盐,并公开与国家进行抗争。传说是一种集体记忆,透过这个传说,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历史中晋南民众对私盐问题的价值取向,以及他们潜意识里的抗争。  相似文献   

7.
《山茶》2009,(8):27-30
久惯于城市的我们初看到少数民族的服饰时,无不对其在配色上的绚丽而惊讶。那种对近乎纯色的大胆使用,让我们再次体味到一种古老的纯净,而这种纯净,已经离我们太远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有多少颜色,每种颜色背后又有多少传说和故事,当这些传说和故事逐渐消失,颜色只是颜色,无法言说更多。  相似文献   

8.
传说之一我们彝族人民爱唱歌,心里的山歌比牛毛还要多。唱了三年六个月,还没有唱完一只牛耳朵。山歌比牛毛还要多,有一半是唱阿达尼罗。他是我们面前一朵花,他是我们心上的一团火。这是个流传了不知多少年的故事了。传说在大山里,有一户彝族人家,生下了一个男孩。父母  相似文献   

9.
燕兵 《丝绸之路》2015,(3):14-19
和世界其他古老的文明一样,中华文明也是从美丽的神话和传说开始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伏羲、神农、黄帝、蚩尤、大禹、西王母……这些文明萌发阶段的神话和传说,大多数发生在甘肃地域或者与甘肃大地密切相关。在考古研究的佐证下,缥缈的传说渐渐清晰起来,让我们看到了一条可辨的脉络——中华文明在甘肃大地生发和传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张宇 《神州》2012,(1):86-91
时光荏苒,鞭炮声声辞旧迎新,龙年悄然而至。自古关于龙的传说数之不尽,舞龙、挂龙灯等习俗也自古至今延续下来。所有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领受过龙的福祉,都可称为"龙的传人"。如今,当我们徜徉于九龙壁前,漫步于紫禁城中,或仁立在太和殿内时,威武神奇、神态各异的龙的形象,使人有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真像它们就要喷云吐雾、腾空而去。龙的传说离我们似远而近,似古而今。直至今日,关于龙的传说,依然被人们口口相传。  相似文献   

11.
从90年前董作宾研究歌谣《看见她》和顾颉刚研究孟姜女传说那时候起,我们就知道民间口头作品存在许多异文。但那个时代对异文的比较和解释基本上是文本的,而并没有将其置于异文发生的具体空间来探讨。我们知道,许多传说和民间故事都是在一个较大范围的空间内传播的,绝不限于一地,  相似文献   

12.
<正>"在隐隐约约的远方,有我们的源头,大鹏鸟和腥日白光,回忆和遗忘都是久远的。对着这块千百年来始终沉默的天空,我们不回答,只生活,这是老老实实的、悠长的生活。"这是诗人海子的传说。在赣南的宁都,这个被称为早期"客家摇篮"之地,客家人将传说原生态地传承下来。  相似文献   

13.
张美丽  任义国 《沧桑》2010,(4):42-43,100
传说是民众的集体记忆,是信仰的显性表征和"思想史"的一部分。作为关公的出生地,运城当地民间流传着大量的关公传说。笔者将这些传说分为关公诞生传说、斩恶霸传说、显灵传说和风物传说。本文从民俗学视角,对传说的类型及其传说得以流传的动力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我们对自己民俗的认识,并不比对自己语言语法规则的认识更多.当我们像过去那样,以非正式的"学识"传播方式--即将智慧、知识或认可的行为方式口口相传的时候,我们并不注意民俗的内容或形式,只是听取别人告诉我们的信息,然后再准确程度不一地传达给其他的听众.在这一不自觉的口头传统流程中,具有清晰故事线索的信息被称为"口头民俗",那些据称是实有其事的故事叫"传说".大致而言,这就是自古至今传说形成和传播的典型过程,不管传说的情节是有关洞中恶龙的还是有关可口可乐瓶子中老鼠的,这一过程是大略相同的.  相似文献   

15.
李鹏 《旅游》2001,(10)
“传说”与“呼唤”并不是现代生活语言,可我们三个北京长大的人却被内蒙戈壁滩上的一个传说呼唤,开着吉普车跑了2817公里去寻找有玛瑙的戈壁。 我们看到了戈壁的苍凉与广博,也看到了玛瑙石的晶莹与奇巧,难以置信这种荒芜与凝细的共存。可是内蒙戈壁就是这样的,它不粗放也不荒芜,你可以听到它唱着深情的歌。  相似文献   

16.
夔一足与一足巫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夔一足与一足巫术孙华先一、所谓“一足”传说夔只有一足,古籍对此多有记载。《庄子·秋水》说夔的行走方式是“以一足踔而行”。又有传说,说孔子不以为然。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传说的三个变体。《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载有两种:1.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远古时代的历史没有系统的字记录。我们祖先留下了许多古老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不能说是信史,但也不是凭空杜撰的,而是有历史的影子在里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一些历史变化情况。这一点,已被发掘的众多原始人类遗址所证明。  相似文献   

18.
谢芳  陈华文 《民俗研究》2016,(2):112-122
两宋时期衍生出大量有关钱镠的传说并逐渐形成一个传说群,记载于各类文献之中,其传说内容涉及钱镠的生平、创业、为官、暴虐等方面。北宋是钱镠传说的发展时期。北宋前期出现的大多是有关钱镠的巫鬼异象传说,北宋后期钱镠传说开始趋向民俗化。南宋则是钱镠传说体系的成熟时期,此时钱镠传说体系完整,出现了有关钱镠的传说群,其传说内容、形式进一步趋于世俗化、传奇化,与民众生活越发贴近,同时一个以杭州为中心的传说圈逐渐形成。文献记载中的钱镠传说呈双线发展,钱镠传说的产生和流变与相关历史事实、现实社会状况、民众心理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宋祖荫 《郑和研究》2006,(1):135-136
这是2005年7月6日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第三届中国江苏太仓郑和航海节上出现的动人一幕:著名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肯尼亚一个叫做拉姆群岛的地方,他们说600年前有一支中国船队到了那里,后来有些船员留了下来。在那里有了后代。600年来这个传说一直没有真正地被证实过,但是,凤凰号下西洋之后,我们试着追寻郑和的足迹,试着找寻这个“美丽的传说”。  相似文献   

20.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向山东省民俗学会和淄川区委区政府主办、淄河镇政府承办的"中国孟姜女传说学术研讨会"表示热烈的祝贺!淄川地区人杰地灵,资源丰富,特别是文化方面的资源特别丰厚,齐长城就在我们身边,淄河沿岸蕴育了非常丰厚的文化,在这一带流传广泛的孟姜女传说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精神血肉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