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豫西民居奇葩——地坑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时候是在地坑院(地下四合院)玩耍长大的,也许是身边无“风景”吧,没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工作之后,随着旅游开发,三门峡市政府建造了甘山森林公园,将路线上一座村庄的地坑院列为甘山之行的一道独特景致,“进村不见房,院落地下藏”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大批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中外游客。地坑院也称天井窑院、下沉式窑院、地窨院(如题图所示),在陇西、晋南、豫西等都有分布,其中又以豫西地区的地坑院较为集中,特色明显。在陕县“三道塬”(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上的广大农村,如果你有兴趣深入到村中的老宅区,会对地坑院的各种造型及特…  相似文献   

2.
粤东北社会环境与围龙屋建筑文化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龙屋大量出现于粤东北客家民系生活区,与几乎同时出现在客家大本营的赣南方围屋、闽西圆土楼形成了文化空间上的明显分异。据赣南的初步统计,现存的方围屋分布62个乡镇,总数在600以上;而围龙屋分布仅8乡镇,总数40座以上①。闽西圆土楼分布于闽西10县,仅南靖县现存就达  相似文献   

3.
(摄影作品见封三) 福建省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屹立着 一座座圆形、方形的民居古建筑群── “生土楼”。它凝结着我国劳动人民勤劳的 汗水,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登高 一望,星罗棋布的土楼犹如碧海中的颗颗 明珠,璀璨夺目。这种土楼在闽西、闽南 山区各县都有,但以永定县为最多,多达 150多座。据历史记载,这些特殊的楼房大 都建于清代,尚有少数建于明代。据考证, 这种土楼的创造发明者是西晋年间从中 原黄河畔逃难来此的“客家人”。当时,这 些“客家”农民为了防备匪盗的劫掠与官 府的迫害,把简易的泥瓦房改建成厚墙牢 固的土楼;把分…  相似文献   

4.
闽西土楼、粤东围拢屋和赣南围屋,是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里具有各自特色的客家民居。闽西土楼高四层,外观或圆或方,大悬山、厚土墙,体量巨大,强调的是聚合性;粤东围拢屋高一层,前方后圆,前低后高,门坪前有一口半月形的水塘,采光、通风、排水俱佳,强调的是可居性;赣南围屋高二至三层,外观方形,四角构筑炮楼,短硬山,砖石墙,壁垒森严,强调的是防御性。 但是,作为一种建筑形态,土楼和围拢屋,自明代产生后一直延续到今都在兴建,成为一种传统的建筑文化,而赣南围屋自明晚期产生后,到民国初年便断然消失。那么,明代晚期至…  相似文献   

5.
福建土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闽西和闽南山区土楼建筑的类型和特点。并指出这些土楼是适合大家族聚居、具有突出防卫性能,采用夯土墙承重的巨型土木结构多层居住建筑。  相似文献   

6.
<正>福建土楼是指分布在闽西和闽南地区那种适应大家聚居、具有突出防卫功能,并且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的多层的巨型居住建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汶斯·安德烈称之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目前,已被严格确认的福建土楼建筑有3000余座,其分布主要集中在漳州、龙岩、泉州三地市。漳州土楼是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蕴含之厚、结构之特殊、功能之齐全、形状之丰富更是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  相似文献   

7.
闽西永定数以万计的土楼群.是中原汉族南迁的客家民系所独创的属于中国南方住宅的一种非常宏伟的建筑体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居民住宅。客家土楼,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每一座土楼的建造,都体现出客家人开拓创业、发展奋进、勤劳俭朴、好学崇文、和睦敦厚、孝悌传家等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8.
在闽西南山区腹地的南靖县.重山叠嶂。苍茫四野,一座座夯土版筑的土楼点缀在小溪旁、田野间,绿树掩映的山脚下,它并不富丽堂皇。却纯朴、宁静,千百年来,默默地承受着岁月的风雨。依然巍然屹立。  相似文献   

9.
古老的土楼文化如秋阳般暖暖地静静地洒落在闽西南不起眼的各个角落里,任凭有心人去捡拾那些瑰宝流金。 从闽南到闽西,从南靖到永定。“土楼探访小组”辗转颠簸,虽有车马劳顿之苦,但是土楼隽永悠长的古老韵味已在每个人的胸中荡气回肠。  相似文献   

10.
神秘围城     
在中国福建西部的崇山峻岭之中,隐藏着许多神奇的建筑,它们就像天上落下的飞碟、地上冒出的蘑菇。当地人把这些建筑叫做土楼。为什么要建造如此封闭、形似堡垒的土楼?建造土楼的是什么人?他们在楼内是如何生活的?一系列问号成了一个个难以猜测的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