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所编译的世界地图,为中国人打开了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窗户,也记录下了晚明时期国人世界观中的域外想象。而在《坤舆万国全图》等作品中之所以会掺杂着女人国、长人国等"海外臝虫",正是因为描绘了大量海外异人的《臝虫录》借助日用类书等通俗出版物的影响,不断扩大其受众范围,最终塑造了以"海外臝虫"为特征的大明世界观,进而影响到了西方知识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所以凭借对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正可以揭示市民文化的时代作用,还原晚明时期市民与精英、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互动。  相似文献   

2.
利玛窦世界地图、艾儒略《职方外纪》及附图中的高加索及北欧的两个“女人国”、北欧的“矮人国”、南美洲的“长人国”三则传说,分别源自西方古典时代至地理大发现时期所记的亚马逊人(Amazones)、矮人族(Pygmaei)及麦哲伦命名的巨人巴塔哥尼人(Patagones),一些国内学者却认为其源自中文材料,甚至将其视作来华传教士对《山海经》的解读.本文考订中西方有关传说源流,以辨明利玛窦、艾儒略记述来源.  相似文献   

3.
在西学东渐史上,利玛窦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不仅在中国用汉语编写《天主实义》和《交友论》,阐释基督教神学和伦理思想,提出对儒佛的独到分析;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前六卷;并多次译绘汉文世界地图,为中国乃至东亚世界首次完整地展示了世界的面貌。该图见之于明确文字记载的自刻、他人翻刻和摹绘版本多达十余种。笔者根据利玛窦世界地图刊刻和传播的实况,将其版本分为《大瀛全图》与《山海舆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两仪玄览图》三个系列和木刻本、彩绘绢本两种形式;并就“地圆说”与地球知识、“五大州”与“万国”的概念、西方人文地理知识点的介绍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对话等诸多方面,讨论了利氏世界地图中所传送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词汇,指出该图是明清士人理解整个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窗口。论文还通过熊明遇的《格致草》、熊人霖的《地纬》、王在晋的《海防纂要》以及晚清的《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等,分析了利氏世界地图在晚明至晚清二度本土化的过程,指出该地图在晚清西学知识重建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西学东渐史上,利玛窦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不仅在中国用汉语编写《天主实义》和《交友论》,阐释基督教神学和伦理思想,提出对儒佛的独到分析;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前六卷;并多次译绘汉文世界地图,为中国乃至东亚世界首次完整地展示了世界的面貌。该图见之于明确文字记载的自刻、他人翻刻和摹绘版本多达十余种。笔者根据利玛窦世界地图刊刻和传播的实况,将其版本分为《大瀛全图》与《山海舆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两仪玄览图》三个系列和木刻本、彩绘绢本两种形式;并就"地圆说"与地球知识、"五大州"与"万国"的概念、西方人文地理知识点的介绍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对话等诸多方面,讨论了利氏世界地图中所传送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词汇,指出该图是明清士人理解整个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窗口。论文还通过熊明遇的《格致草》、熊人霖的《地纬》、王在晋的《海防纂要》以及晚清的《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等,分析了利氏世界地图在晚明至晚清二度本土化的过程,指出该地图在晚清西学知识重建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在明神宗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其遗著《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记述了他在中国28年的传教生涯。以一个西方传教士的眼光,利玛窦仔细观察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他对晚明的饮食文化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此书记载有晚明时期中国种类繁多的食物原料,与欧洲迥异的茶酒饮料,别具一格的瓷器、筷子等食器和煤这种在中国北方大量使用的燃料。他在中国传教的过程中,广泛结交上层官员和士大夫,亲身体验了晚明的各种宴会,对中国宴会的程序及各种礼仪相当熟悉,对当时中欧宴会的差异作了不自觉的比较。他在中国接触到了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对晚明时期中国的宗教饮食习俗也有较详细的记述。利玛窦对晚明饮食文化所作的详细客观的记述,对于弄清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不少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逝世并安葬在中国已经400多年了。他生前曾3次来过南京,并在南京买房购屋,广交朋友。如今,南京还留有他的故居和他所制作的世界地图。融入中学第一人,堪与玄奘相媲美中国人首次走出国门,到西方去取经,当推玄奘。而外国人到中国来传教,努力学习中国文化并有大成者则为意大利人利玛窦。利玛窦堪与中国唐代高僧玄奘相比,除了主观动机以外,  相似文献   

7.
清代宫中出现西方文化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宫廷,始自明末清初由传教士东来而引起的西学东渐之时。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世界地图、机械钟表、耶稣圣母像等反映当时西方文化特点的一些器物献到万历皇帝面前,敲开了紫禁城  相似文献   

8.
18世纪初期,在传教士内部发生的“礼仪之争”已经演化为清王朝和梵蒂冈所代表的欧洲礼仪文化之间的冲突。康熙为使入华传教士遵守“利玛窦规矩”,重新思考他的宗教政策和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安排法国来华耶稣会士白晋、傅圣泽等在清宫研读中国典籍《易经》,并就白晋等人的《易经》研究与传教士展开对话。这场文化对话,不仅揭示出“礼仪之争”发生后在来华耶稣会士内部出现的矛盾及白晋所代表的“索隐派”的文化倾向,也表现出康熙在“礼仪之争”中对待耶稣会传教士的策略以及对待西方文化与宗教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12月2—4日,中国明史学会、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肇庆学院和中国明史学会利玛窦分会共同举办的第四届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肇庆召开。来自海内外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研讨会以"互视: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他者"为主题,重点集中在"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研究"、"西方传教士眼中的明清中国"、"明清时期的西学传播"等领域。会上,美国学者魏扬波介绍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北美学术界对于利玛窦的研究成  相似文献   

10.
徐光台 《历史研究》2012,(6):66-82,192
明末利玛窦入华,学习儒学经典与注意科举考试,其引入西方自然知识对科举是否产生冲激,值得研究。利玛窦在世界地图中加入宇宙论、天文学、历法等自然知识,具有考据中国传统自然知识的蕴义,吸引李之藻求教并刊刻《坤舆万国全图》。之后,李之藻于万历三十一年福建乡试出一道"天文"试题。其中虽无一字提到西学,却吸引士人在揭榜后求教,激起郑怀魁兴趣,反映他从利玛窦那里学到了什么。三十三年京察,郑怀魁迁知处州,李之藻降职待补,有更充裕时间完成《浑盖通宪图说》,三十五年请郑怀魁帮忙出版。这段曲折的历史是西学与科举试题的首例,成为17世纪自然知识考据的一个案例,亦为中国士人间传播西学最早的案例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以前,中国的学术思想与外界大规模接触仅仅两次,一次是魏晋时期的佛学,一次是明清之际的“天学”。因此,在中国历史上留名的欧洲人少得可怜,数来数去,只有马可波罗和利玛窦最被人们熟知。在他们之前,中国和欧洲很少直接交往,欧洲人自古知道东方丝国,但不清楚它是什么样子,威尼斯人马可波罗的游纪震动了欧洲,从此,欧洲人才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土地广阔、民物繁庶的大国。但这之后,随着明王朝的建立和中西交通的隔绝,中国又被遗忘。直到利玛窦,中国在西方人的口中开始形象生动地被叫做中国了。意大利人利玛窦是向中国介…  相似文献   

12.
南怀仁的《坤舆全图》作为清初刊印的中文版彩色世界地图,既反映出16—17世纪中国经由来华传教士与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早期接触,又呈现出这个时期西欧对世界地理的认知。文章对坤舆全图中所绘制的亚欧大陆腹地的中亚地区加以考察,并将之与在此前后于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关于该地区地理认知进行对比,可知中亚地区在16—18世纪经由东西方两种力量的推动下,逐渐完全呈现在世人眼前。这种变化反映出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持续不断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激荡出百回本《西游记》里一段乌鸡国的“王子复仇记”。话说唐僧师徒远赴西天取经,历经艰险。一日行至乌鸡国地界,天色已晚,师徒四人正愁无处投宿,忽然寻得一方寺院:“敕建宝林寺”。  相似文献   

14.
向燕南 《史学月刊》2002,3(10):5-11
明至清前期,随着海外关系的变化,史学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明前期,皇朝海外关系是建立在“宣威柔远”政治目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关系因郑和一下西洋”的活动达到高潮,史学则因此出现了几部反映这种海外关系特点的著作。晚明,倭患问题与私人违禁进行海外商贸等问题交织在一起,经权衡利弊,皇朝开始改变初期的海禁政策,私人海外贸易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西方殖民者东来,与中国开始发生直接的接触;随着传教士“精神狩猎”的开始,中西文化交流逐渐展开。这些海外关系的特点,都在史学中得到体现。清前期是海外关系大倒退的时期,中西文化交流逐渐偃息,史学的发展也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在清初杨光先“历狱”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李祖白及其作品《天学传概》的思想特点以及成因,并以《天学传概》所持之“中国人西来说”为切入点,讨论天主教在晚明前清中刁社会的深入程度问题,以及基督宗教社会关於世界年代体系的传统知识对中国教外士人的一般性影响。这是西方知识在传统社会中是否能够以及如何改变中国人观念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6.
柳素平 《史学月刊》2006,(4):96-103
名妓文化是晚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晚明名妓清丽脱俗的气质与形象体现在三个方面:衣着风貌的艺术美,居住环境的雅致美,行为举止的脱俗美。这种表现与她们的艺术修养以及晚明空灵的士风相关,也与名妓心理上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可和朦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密切相连;从文化层面看,晚明名妓在此方面的刻意追求反映了晚明市民文化、娱乐文化、思想文化等社会文化风尚的变化趋向。  相似文献   

17.
《利玛窦与中国》出版林金水著《利玛窦与中国》一书,作为东方历史学术文库的一种,本年度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西学东渐,是明清之际中西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而西学东渐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正是在中国度过了他后半生,正式向中国介绍西方宗教与学术思想的...  相似文献   

18.
旧题钟惺所作的《诗经图史合考》是晚明时期掇拾诸家注解,杂考《诗经》名物的著作,亦是科举生态下的《诗》类应试之书。清代以来围绕其作者及真伪,形成了“钟惺说”“质疑钟惺说”两大派,而以前者为主流。梳理清代吴骞增补的《千顷堂书目》和以《四库全书总目》等为主的清代官方目录,辨析《诗经图史合考》“钟惺说”的来源和诸家之说中需要进一步考证之处。结合拥万堂书坊标榜名人、剽剥他书等商业化出版特点,考察《诗经图史合考》与托名蔡清《四书图史合考》、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在编法体例与内容上的承袭关系,从而证实《诗经图史合考》是拥万堂书坊托名钟惺的伪作,并进一步探讨晚明《诗》学与商业出版和科举文化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明史室与《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晚明社会与文化变迁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3年 12月 15日在北京语言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文学所、哲学所、考古所、院报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文物出版社、北京行政学院等单位以及韩国的文、史、哲等学科的专家学者 3 0人出席了会议 ,并进行了广泛交流。2 1世纪是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 ,回顾历史 ,16世纪也曾经是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因此 ,近年来 ,晚明社会与文化变迁的诸问题受到了学界的…  相似文献   

20.
林宏 《清史研究》2023,(4):15-34
2017年在瑞士新发现一幅清代中文世界地图,馆方及海外学者对其年代推定过晚,对绘者的猜想也有偏差。本文推定此图绘于康熙后期(1707—1717年),与现存于故宫的两个地球仪内容相符,康熙末又修订为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另两种《坤舆图》。瑞士藏图的主要西文底本应是18世纪初德利勒一系法文图,部分地名、图形及多数注文还参考了利玛窦、艾儒略、南怀仁等人的中文世界地图及地理书。德利勒图代表欧洲先进水准,可能由清宫法籍耶稣会士引进并推动译介,但中方亦深度介入制图过程。《坤舆图》内容不乏错讹,在清宫中主要起装点、展示功能,简化后的图示对清中后期知识界曾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