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精神支柱国家神道与军事侵略相呼应.在中国的广泛地区,尤其是军事、经济要地建立神社.在华神社作为日本本土神社的延伸,所祭之神是以天照大神、明治天皇为首的日本神灵皇祖,建筑式样也是日本式样,被视为"八紘一宇"、"肇国大精神"的象征性建筑物.日本政府、军部及神道界所设立的在华神社不仅扮演着辅助军事侵略、实施文化侵略的角色,是妄图使中国人丧失民族性的"皇民化"政策中的一环,而且也是统制在华日本人思想意识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神社是日本神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道信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与同样是祭祖场地的中国"社"的对比和对日本早期神社地面结构物和活动状况、神社附加功能的发展、神社的蛇信仰等方面入手,推测神社最初的部分功能可能和中国的"社"等一样,做祈祷生殖繁盛的道场之用。换言之,神社的原初功能有不少,但其中之一可能与生殖崇拜有关。  相似文献   

3.
燃烧的龙     
陈柯芯 《人物》2018,(3):26-27
一年一度的神仓神社火祭开始了,2000余名男子整齐划一地身着白色衣裤,腰间系着稻草绳,手持火把穿越神社,从远处看,宛如一条蜿蜒燃烧的“龙”。  相似文献   

4.
日本在对华侵略期间,于中国的军事、经济要地陆续建立了许多日本神社.在华神社作为日本本土神社的延伸以及国家神道的形象代言人,与军事侵略和经济侵略相呼应,成为日本文化侵略的武器之一.本文以日俄战争至“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关东州修建的神社为主线,分析这些神社的整体特点,进而说明神社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战前日本政府推行的国家神道对近代日本的国家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它也是束缚战前日本国民的精神桎梏。明治末期由政府所进行的神社整理,是地方改良运动的重要一环,同时也被称为神社史上的"第二次维新",它对国家神道深入到社会的最末端起了重要作用。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战前日本的国家神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说来几乎难以令人置信,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发生过震惊世界的大屠杀惨案的南京,居然还完整无损地保留着一座日本神社的牌坊!它位于南京城西的上海路与百步坡拐弯处,系钢筋水泥制成,高约10米,门柱间距约6米,倚傍着美丽的山林,显得很高大。这儿便是通向神社的正大门,牌坊在1990年五台山地区扩路时才被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之后,为了在日本国内推行“爱国心”与“敬神崇祖”教育政策,在高层的授意下,日军在国内军事管理区内兴建了各类神社设施。本文重点研究了1937年日本陆军航空士官学校内创建的“航空神社”,并对这一神社的创建及兴衰的历史进行梳理,从中挖掘出此类日本神社不为人知的历史冰山中的一角。  相似文献   

8.
李新华 《民俗研究》2006,(3):171-187
引言村落,是民众春种秋收,生息繁衍的聚居空间。村落中的信仰、禁忌、崇拜是民众思想意识形态的真实体现。走进山东的村落,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积淀形成的古老信仰、禁忌、崇拜,隐性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又以对“神”的敬祀供奉形式,显性地呈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节日庆典等活动中。“神”作为人们想象幻化出的事物灵魂主宰,是没有具体形象的,而在对神的敬祀供奉活动中,人们又需要一个表示对某种事物神灵敬祀的具体可见的崇拜对象,于是人们将抽象的“神”赋予了具体的形象。这便产生了大量作为神的象征、神的化…  相似文献   

9.
《民俗研究》2021,(4):87-94
百大夫为日本民间信仰的神灵之一,其由来并没有确切文字记载,一般将其视作男性神灵,是平安时代末期游女和近世傀儡子信仰的祖神。现今,在日本关西地区仍然流传着木偶艺人祭祀百大夫的传统。源于百大夫作为游女和木偶艺人的同一信仰对象,既有的研究多数倾向于将二者视为同一群体。虽然在平安时代以后的日本社会中,二者有着错综复杂的密切关联性,但游女与傀儡子并非等同。游女信奉的百大夫神与傀儡子信奉的百神具有不同神格,同时百神与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外来神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炎黄春秋》2010,(2):24-24
<正>人类的蒙昧时代,由于无法理解和无力应付某些自然现象的侵害,在恐惧中希望得到神奇力量的庇护,从而产生了最初的神的信仰与崇拜。进入阶级社会,多数人的命运掌握在极少数主宰者手中,于是,人们又把主宰自己命运的人视为"神"。一位革  相似文献   

11.
王琨 《神州》2013,(15):210-210
冯骥才的中篇小说《神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天津卫的很"哏"的故事,文章嬉笑怒骂,有礼有节",神"贯全篇。不同于其他的乡土小说,《神鞭》不仅用了一种贴近民间叙事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并且尝试以一种民间思维对历史与民族进行文化反思与解读。更重要的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神",不只是具体的意指,更渗透着着民间宗教的侧影及民间的神性意识。  相似文献   

12.
雷海清,俗称田都元帅,是闽台民间信仰中一位极为特殊的灵魂神之一。雷海清原是唐天宝年问的乐工,死后被闽台戏业奉为祖师爷和保护神;随着闽戏的传播,在戏业艺人的推崇下,雷海清被民众广泛接受而成为闽台民间信仰中主神之一;又因其姓雷而受畲民敬仰,祀为祖先族神。对于闽台信仰中如此特殊的神祗,却少有问津。拙文试就其信仰概况及成因作一粗浅探讨.希冀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均有三根支柱:儒佛道。不同的是,中国的道是道教,日本的道是神道。神道也称神道教,是日本的本土宗教,对日本文化有深刻影响。被称为"中国知日第一人"的戴季陶,在《日本论》一书中写道:"表面上,日本最盛的宗教是佛教,而骨子里日本人普遍信仰的是神道。"但是,神道也是在与外来思想文化和宗教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刘钊 《东南文化》2003,(1):69-70
邵家沟木简神名字变漫漶,然右半尚存,参阅睡虎地秦简内容,其神名当为穷奇,即古籍中之吃鬼之虎。  相似文献   

15.
王震 《民俗研究》2017,(4):71-78
先秦自春秋以降,民间信仰中的"鬼神",相对于日渐觉醒的人性精神,开始退居次要地位,但军事巫术却空前兴盛。民间信仰与民神易位在兵学领域呈现出反向衍进的态势。民神易位思潮肯定了人的价值,而基于民间信仰的军事巫术的兴盛,标志着兵民的心理诉求被纳入指挥决策的博弈,反映了对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灵归宿的观照与反思,二者是在不同向度上诠释了先秦人性意识的觉醒,为后世确立官方意识形态与民间信仰长期共存的二元对立结构,乃至构建多元语境交融下的文化生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对伪满洲国进行了全面的殖民统治。为了掩人耳目,日本炮制了一系列冠冕堂皇的"理论"。本文从解析日本的统治理念入手,披露日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实施的殖民统治术,进而揭示其宣扬的"五族共和"、"王道主义"、"建国精神"等实质。  相似文献   

17.
张月琴 《民俗研究》2013,(1):108-114
煤窑神是与煤矿生产紧密相关的人群崇信的神灵,也是煤炭业的行业神。民国初年大同矿区小煤窑林立,煤窑神信仰普遍存在。由此,由煤窑神信仰也引申了一些关于煤炭生产的禁忌。煤窑神信仰神灵体系的存在,体现了行业发展对神灵的要求和塑造。由煤窑神信仰阐发的禁忌是煤矿工人对煤炭生产经验的总结。窑主、人伙柜和窑工从各自利益的立场,以煤窑神名义阐发了窑规,体现了他们对生命境遇的认识和对生存话语权的争夺。  相似文献   

18.
吴珍珍 《沧桑》2014,(5):119-122
菇神崇拜是浙南庆元县域香菇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菇神崇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神位和神庙、菇神祭祀和菇神庙会。菇神崇拜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菇民生活环境恶劣,寻求心理寄托;道教文化使吴三公等道士成"神";百姓从香菇种植中受益,感谢神恩;菇神信仰形成习惯,作为一种习俗传承。庆元县域菇神崇拜现象,带有独一无二的本土化个性特征:菇神是菇民自发信仰的土生土长的历史人物,菇神不是一个,神性不是单一的,辐射范围仅庆元周边地区。菇神崇拜还具有政治、道德功能,并且孕育了"二都戏"。  相似文献   

19.
位于长春伪满皇宫内“建国神庙”遗址是东北沦陷期间日本帝国主义进行宗教侵略 ,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见证 ,也是对日本右翼势力一系列否定侵略、美化战争行径的有力批判。同时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建国神庙”的建立 ,“天照大神”的祭祀使东北人民蒙受了灭种灭族的受欺凌的悲惨历史。  相似文献   

20.
日本靖国神社问题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容提要靖国神社是日本明治维新后为宣扬为天皇献身的精神而建立的,它利用了日本神道教的国教的地位,把供奉在靖国神社中的阵亡的日本军人作为国家的“英灵”,使靖国神社成为战前日本的“国家宗祠”。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靖国神社更成为鼓吹军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工具。战后,靖国神社在形式上失去了国家神社的地位,但仍是日本右翼势力和保守政治家的重要政治阵地。他们竭力争取恢复靖国神社在战前的显赫地位以及鼓动“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实际是为了否认侵略战争的责任和罪行,否定战后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历史的正义审判,同时也是要用靖国神社这一精神枷锁使日本人民持久地受到桎梏。我们应当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的角度,从思想与战争认识的深度思考靖国神社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