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黔北苗族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中的瑰宝之一,其以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而闻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文章旨在对黔北苗族刺绣图案进行艺术语言分析,探讨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黔北苗族刺绣图案在设计中的应用和创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苗族刺绣经过历史的演变逐步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刺绣文化,每一件作品都是苗族历史、文化、信仰和情感的结晶。作为展现苗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苗族刺绣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苗族绉绣双龙头绣片是一件具有苗族服饰刺绣特点的纺织品,通过显微镜和能谱分析对纤维结构、污染物成分进行检测后,可采用传统针线法修复。  相似文献   

3.
王立教 《神州》2012,(11):22-22
本文旨在通过对贵州施洞刺绣工艺品的价值分配来探讨两种不同的社会过程,第一个过程是贵州农村传统文化遗产商品化。第二个过程,贵州苗族文化遗产的象征资本积累。从象征性资本价值分配的角度研究苗族文化遗产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土族是一个酷爱美的民族。尤其是女性总是通过灵巧的双手将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宛如天仙。而刺绣是她们装扮自己的主要手段之一。过去,土族妇女一到七八岁,便跟着自己的母亲、嫂子或姐姐学习刺绣技艺。一有空闲,便穿针引线,反复实践。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练就  相似文献   

5.
食物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其内涵仅局限于饮食本身,更多的是它在社会中所展现的文化的表达。中国西北部关中地区一个村落面食文化的变迁表明,无论是村民日常食物还是节庆筵席,面食制作技艺开始从手工转向机器,其作为礼物交换也变得更为商品化。其中,女性社会角色地位的变化在这里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当她们在家庭中承担一定的经济负担后,便需要尽可能地缩短食物烹制所耗费的时间,因而她们更追求方便的食物。然而,面食的文化意涵并没有因此而消失,人们在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造就和转化了传统的新形式,面食的文化象征要素仍然在社会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苗族形成与漫长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族群迁徙,出于种种原因,苗族人被迫离开原居住地,不断寻找新的定居点。一直到明清两代,才基本形成今日的分布格局。相同的迁徙经历让各地苗族群众都意识到牢记民族根源的重要性,他们不约而同地运用古歌、芦笙舞曲、服饰、节日、习俗等方式,对全体成员传承族群来源,形成一种特有的大众史学现象,并由此铸造成勤劳、淳朴、坚忍不拔、敢于反抗、向往自由、热爱祖国的苗族精神。苗族传统文化积淀厚重,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文化延续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通过历史传承来实现。传承主体为所有民族成…  相似文献   

7.
从性别上来说,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是"他者",她们被看作是男人的附属,男性是主体,而她们是客体。作家方方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众多身心深受伤害的妇女形象,本文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分析,认为她们都是男权文化影响下的无力的悲情"他者"。  相似文献   

8.
三林绣娘     
丛绿  薛源 《中华遗产》2006,(4):128-131
早在700年前,上海浦东的三林小镇便是有名的“刺绣之乡”,绣花姑娘们拥有同一个好听的名字——“绣娘”。她们曾多次走出国门展示技艺,而美国里根总统的绣花枕套、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的刺绣披风、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真丝睡袍,都出自于她们的绣花针……在现代化的进程面前,浦东已由昔日的葱郁农田演变成高楼林立,而现代的机绣、电脑绣则将传统的手工刺绣逼迫得越来越狭窄。发展的城市,常常会不经意地遗忘历史,三林刺绣这一延传数百年的民族记忆,该如何接续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花帕是贵州省三穗县南部寨头、巴冶、良上等地苗族女子的工艺精品。它不但是集挑花、刺绣等技艺为一体的再现物,而且是这个地区苗族人的珍藏物品之一。  相似文献   

10.
汉代画像石(砖)有大量表现汉代妇女多姿多彩的形象,她们向人们展示了在物质财富、文化艺术方面的惊人技艺和风彩,显示了广大女性的聪明和智慧。  相似文献   

11.
刘惠萍 《民俗研究》2012,(4):101-115
根据2006至2007年期间,于台湾花莲地区客家族群进行的民间文学调查及搜集的资料发现,在花莲地区的客家族群中,男性似比女性更擅长讲述。这样的倾向,一方面或缘于客家族群的经济生产条件、性别权力关系等结构性因素,而使得客家族群的男性可走南闯北,有较女性更丰富的人生阅历、更多元的人际关系,故有较多的口传来源与讲述机会。而相较于男性,客家妇女因须肩负家务劳动与生产劳动的双重责任,不但限缩了女性的生活空间与生存场域,并限制了女性讲述人的讲述活动;另一方面则可能又与在客家族群中,“讲古”的行为容易让人对其产生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等“不正经”的联想,由于家庭、宗族或舆论的压力,以及传统社会的族群性别规范,因而影响这些客家女性讲述人的讲述意愿。  相似文献   

12.
郭世华 《南方文物》2010,(3):166-168,61,I0001,I0004
<正>我国少数民族刺绣工艺都各具风格,"其中以苗族刺绣最为著名,被称为‘苗绣’,早有专家将其列入中国名绣"①,是我国民族艺术中的一朵璀璨之花。湘西苗绣是湘西苗族文化及情感的的特殊载体,传承着苗族的历史和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3.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我国旅游纪念品市场同质化很严重,旅游纪念品的质量也普遍不高,营销手段单一。文章以凤凰"小红鼠"银饰为例,结合人类学相关理论,对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进行分析,提出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建议,立足民族特色,创建品牌,提高附加值。一、苗族银饰的相关人类学理论苗族银饰作为苗族这个族群区别于其他族群的重要标志之一,有着其内在的文化遗存,苗族文化中的文化内涵除了语言方面的阐释之外,服饰(特别是银饰)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阐释。  相似文献   

14.
葛莉 《东方收藏》2023,(10):119-121
仿真绣也称“沈绣”,是我国著名刺绣艺术大师沈寿以苏绣为传统,吸收西方文化精髓革新创制的一种绣艺。1914年,张謇先生聘请沈寿到南通主持女工传习所,成立南通绣织局,以教学的方式将传统刺绣和她所创制的仿真绣艺术向学员们传授。南通刺绣由民间实用进入艺术创造,开始以独有的姿态步入社会经济舞台。沈寿在南通授绣八年,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刺绣人才,并且开创了既传统又现代的仿真绣技艺,更宝贵的是留下了影响深远的刺绣新理念——“以绣自强于志、以绣自立于世”的创新精神及其精美绝伦的刺绣艺术。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控拜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落,有悠久的历史传说、优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吊脚楼,保留了传统的“吃鼓藏”“吃新”“祭秧”“祭桥”“招龙”等传统文化事项,但是,最引人关注的还是其保留创造和传承的苗族银饰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控拜银饰手工技艺与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侯菲 《丝绸之路》2009,(23):30-31
每一个柯尔克孜族女性都是在母亲、姐妹们的绣品中熏陶长大的。儿时起,她们就开始学习刺绣,从简单的轮廓勾勒到层叠的填色创作,柯尔克孜族女性就这样在刺绣过程中磨炼出了温柔的性情和坚韧的品格。每一个柯尔克孜族人家都装饰得如婚房般华美、艳丽,而这一切,全靠女人们的一双巧手。  相似文献   

17.
傩戏是苗族"还傩愿"酬神、谢傩时上演的戏,也是民俗活动中常见的求神悦神方式。从远古神话传说到现今的信息化时代,形式多样的傩戏都与社会性别有着不解之缘,通过"三女戏"的展演,探讨女性在历史上曾经的生活面貌和发展变迁历程,再现苗族社会文化根源、社会分工模塑及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折射出苗族社会的本初形态。  相似文献   

18.
正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贵州非遗再设计时尚秀场走进国际社区三里屯。随着贵州省台江县苗族刺绣非遗传承人姜美玲一曲来着大山深处的苗族飞歌开场,模特们展示了传统手织布、刺绣、银饰再创新的服饰作品,让传统乡土手工艺变身时尚服饰。传统与时尚碰撞的时装盛宴开始了。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张宝华、北京塞拉维高级定制及设计师集  相似文献   

19.
姚韫 《满族研究》2012,(2):109-113
子弟书从女性视角切入,重新塑造了一批忧国爱民、深明大义、不惜舍生取义的女英雄形象。通过对这些形象的文本分析,可以探寻满族族群特有的性别文化心理,即女性英雄崇拜。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萨满教作为满族的原始宗教,女神(女性英雄)崇拜是其重要表征。其二,与早期满族社会中母系氏族特征的遗存有关。其三,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主要从事渔猎活动,相对于以农耕为主的汉族来说,满族女性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程度相对较高。这一性别观念特征也是构成满族文化系统的重要质素。而子弟书对女英雄形象的重塑也体现出满汉文化融合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20.
<正>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我国旅游纪念品市场同质化很严重,旅游纪念品的质量也普遍不高,营销手段单一。文章以凤凰"小红鼠"银饰为例,结合人类学相关理论,对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进行分析,提出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建议,立足民族特色,创建品牌,提高附加值。一、苗族银饰的相关人类学理论苗族银饰作为苗族这个族群区别于其他族群的重要标志之一,有着其内在的文化遗存,苗族文化中的文化内涵除了语言方面的阐释之外,服饰(特别是银饰)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