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角色与空间互构视野下,研究聚焦文化空间这一空间类型,将角色理论与文化空间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对接,运用研究整合法构建了“角色-空间”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以文化空间类非遗--广西侗族百家宴为研究对象,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景区岩寨为案例地,关注旅游开发后侗族百家宴非遗文化旅游空间生产中的角色建构、角色扮演、角色情境定义等角色实践问题,以及角色实践视野下侗族百家宴非遗文化旅游空间生产的结果。这对于提高传统角色理论在空间问题研究上的解释力、促进角色理论的空间转向,拓展文化空间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的角色面向,以及在微观实践层面上明确侗族百家宴文化空间保护与旅游化生存策略具有较大裨益。  相似文献   

2.
中国史视野中的“公共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察从事中国史研究的学术群体对于"公共领域"理论的认知过程,展现了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中国史研究领域关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学术旨趣,对于"国家与社会关系"提供了更具兼容力的解说方式,并提供了许多操作性很强的研究单位。但另一方面,在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实证研究时,研究者们往往难以摆脱"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限定性概念,此外,还存在着对于"公共"的界定不清晰,对于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公共性"关注不够,对于体制化的"公共领域"和现象层面的"公共领域"区分不明确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刻反思,将会有助于揭示中国历史上公共领域的独特性格。  相似文献   

3.
张绍冬  高文宏 《沧桑》2012,(3):25-27
唐型文化,是20世纪以来,随着"唐宋变革"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引起各国研究者的关注后,学术界从文化史的角度,在吸收中外"唐宋变革"理论的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历史进行重新分期后提出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4.
南宋临安节日活动的时空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由于缺乏有关历史城市物理空间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及受研究资料所限等原因,关于历史时期的城市居民生活空间方面的研究较少开展。本文选择南宋时期的临安作为城市空间研究对象,在全面梳理相关历史文献记载的基础上,尝试结合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功能分区法和时间地理学两种方法,对南宋临安节日活动空间进行剖析,揭示其城市节日活动的时空间结构特征。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成机制,提出物理空间奠定了临安节日活动空间的基本格局、都城地位是临安节日活动空间形成的控制因素、城市经济主导了临安节日活动的空间分异过程等结论。  相似文献   

5.
桂榕  吕宛青 《人文地理》2013,28(3):154-160
本文从空间生产视角研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提出"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生产"学术概念。此概念借鉴融汇了空间生产、文化空间与文化再生产等核心理念,凸显旅游空间的文化建构本质。民族文化旅游空间是民族文化旅游地地理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的叠合概念,是具有明确地理空间的旅游主客体互动的场域,具有物理性、社会性、符号性、可生产和可消费性四大属性。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的生产原则,以旅游环境承载力、游客体验满意度和旅游系统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度为前提。生产内容包括旅游物理空间、旅游景观符号空间、旅游参与体验空间三层面的生产。主要生产方式有原态保护式、历史复原式、模拟示范式、创新复合式、虚拟流动式。  相似文献   

6.
人文地理学领域鲜有关注"饮茶听粤曲"这一独特的音乐文化景观,鉴于此,本文以百年茶楼——荣华楼的曲艺茶座为例,采取深度访谈及参与式观察、定性描述方法,用"凝视"理论探讨在他者与我者、"看"与"被看"的互动中,荣华楼曲艺茶座其空间功能的塑造及转变、其社会关系的建构及意义。结果表明:①对茶楼关注的焦点随时间发生转移促使经营者思考如何改造展演空间的功能达到维持经营的目的,致使粤剧粤曲展演空间原有功能被分割;②"凝视"是一种展演反思的作用力;3粤剧粤曲展演空间发挥着维系社会某一特定群体文化体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空间错位理论研究进展与方法论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空间错位理论是西方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自上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引发了大量关注弱势群体居住和就业空间机会的实证研究。近年来中国城市快速空间重构背景下的职住分离现象也引起学者关注。本文首先回顾了空间错位假设的提出背景、基本假设和主要实证研究结论,重点评述了近年来美国空间错位实证研究的方法论进展及主要挑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空间错位理论对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研究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化记忆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的文化研究进展及框架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旅游地的文化研究一直是旅游地理学关注的重点领域,而乡村文化的恢复与重构更是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内涵、文化表达与测度、文化保护利用、地方认同、乡村记忆及文化重构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提出文化记忆理论和旅游人地关系理论视角下乡村旅游地文化的研究框架、内涵和内容。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将乡村文化记忆作为分析乡村旅游地文化时空过程的逻辑起点,立足于文化记忆理论关注的文化记忆识别、地方身份认同和文化连续性等核心内容,构建了“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社会维度”的三维研究框架,并据此提出了乡村文化记忆在时间、空间和社会维度的研究内容。为今后进一步丰富文化记忆与旅游地理学的融合,深化乡村旅游地文化研究的理论构建和方法创新,寻求乡村旅游地的文化研究新视角、新方向和新方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伴随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当代博物馆展陈在博物馆建筑、展厅以及装饰细部等陈列元素上体现出鲜明的隐喻特征。这些充满象征与暗示的元素综合生成了博物馆的个性空间,成为博物馆表达历史记忆的载体,也是构建视觉文化的重要端口。当代博物馆借助隐喻的视觉文化来塑造观众的"看"进而实现对观众的引导与塑造。因此,研究展陈中的隐喻对于探讨当代博物馆的展陈理念以及背后的文化诉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口老龄化态势的日益凸显,加之"空间转向"思潮被众多社会学科所采纳,学者尝试基于地理学的学科视角探究老龄化问题,并逐步形成了地理老年学这一交叉性学科。90年代后,"新人本主义地理学"逐渐兴起,地理老年学的研究开始由关注"冰冷"的空间转向赋有社会文化意义的地方。研究内容从初期宏观"空间"层面上关注老年群体的空间特征与效应、日常行为与迁移以及健康与居住环境等议题,延展到中微观"地方"层面上关注(个体)老人的地方经历、身体实践、以及情感体验等,强调老年群体的"非均质性"与"主体性";而在老龄化认知上,呈现"去问题化"的趋势,"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等正向概念被提出。地理老年学正试图与健康、关怀地理等建立起更多的学术联系。论文按照"地理老年学概念的形成与提出—从空间到地方的研究脉络—研究议题分析—借鉴与启示"的逻辑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以期丰富国内人文地理学对老龄化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1.
月望节日序列,是指由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四个满月之日构成的节目序列。这是中国古代节日内部结构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节日序列。本文立足岁时文化整体性研究的学术立场,通过与重数节日序列的比较,探讨了月望节日序列存在的结构性意义。本文在岁时研究领域第一次对于月望节日序列的排列规则做了初步探讨,提出“均衡”与“重阴”为其排列的基本原则,并进一步对月望节日系列形成的历史过程以及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特殊意义做了相应讨论。  相似文献   

12.
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如果仅限于西方遗产话语,往往导致时间与空间、物质遗迹与人文精神被分割为两个不同方面,致使遗址在传承文化、教化当下的功能上难以充分体现。以鲁故城"泮水"遗址作为例,借用"深度绘图"方法,梳理遗址承载的历代文本源流,则能更好地显露沉积在遗址空间里的意义层及其传承关系。因此,中国文化遗址的保护,不只是关注"物质原真性",还可以用"历史空间"这一概念,把物质遗迹和历史文脉打通,实现贯通古今、德泽当下的遗址文化传承功能。  相似文献   

13.
当今本地域文化研究中,人们普遍认同,比较频繁使用三个名称作为主概念:岭南、岭海、广东(粤)。在现代的条件下,对是否沿用,怎样运用和阐释几千年来的地域文化概念,学界有不少争论和思考。我认为,时代变化了,地域文化主概念需要重新反思,重新定位。但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概念,确定地域文化主概念有四个必要条件:一是它在空间范围上应该是适当地、准确地指称本地域,并且在历史上相对最具稳定性。二是概念所涉空间范围同时应是本地域完整自然生态系统的指称,三是可以涵括这一自然生态所由产生的先民的实践及其文化创造的丰富内涵,最能突出和使人联想本地  相似文献   

14.
新国家空间理论的内涵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国家空间理论是对国家空间重构的系统性描述,它将国家空间看作动态的"过程",而非预定的、固定的"容器"。其核心观点为:①以社会建构的国家空间为研究对象,并关注其多维重构,尤其是尺度重组过程;②关注资本积累方式的转变、国家管制模式转型和行动者的社会政治斗争等多重动因;③关注国家空间选择性及其演变趋势,以及国家空间重构的分层特征。不过,该理论也存在若干不足,如缺乏对行动者的详细探讨、缺乏对尺度和领域以外的空间维度的分析、重构趋势仍有待验证等。尽管如此,新国家空间理论有效整合了人文地理学关于国家治理与空间关系的相关理论,对于全球化研究、城市和区域治理研究以及行政结构重组研究等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文鹏 《历史研究》2016,(4):144-159,192
"新清史"作为一种学术思潮,是西方"内陆亚洲"研究理论运用到清代历史叙事的一个结果。"内陆亚洲"在19世纪被俄国、德国学者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使用,用于亚洲区域的划分。后随着这一地区的历史、语言和文化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内陆亚洲"成为一个文化概念。"新清史"学者们对"内陆亚洲"概念和理论的借鉴极具启发意义,但他们将满洲特性泛化为以游牧文化为核心的内亚特性,有违以往内亚史学者之本义。他们偏向强调清朝与内亚政权的延续性,将"内陆亚洲"从一个文化概念演绎为一种与"中国"对立的政治概念,逻辑上存在偏差,也不符合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16.
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不同文化间的权利关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翻译提供了重要研究视角,其中三种代表性文化翻译策略包括韦努蒂提出的"抵抗式翻译"、巴西的"食人主义"以及霍米·巴巴"杂合"与"第三空间"的文化翻译思想,这三种文化翻译策略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交流提供了不同的考虑视角。综合地对比研究这三种极具特色的文化翻译策略,结合中国文化英译的实际情况,探寻其对中国文化英译的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文化景观→文化载体→空间数据库→载体联合→文化景观"的非物质文化空间数据库与地图化表达模式,为开展系统性文化地理研究奠定基础。蔚县剪纸的实证研究中,通过解析蔚县剪纸文化景观,建立了包括艺人、生产作坊、文化受众、网络店铺等10种文化载体的空间数据库;通过不同的文化载体整合实现艺人分布空间、艺人行为空间、艺术风格空间、艺术传承空间和产销空间等地图表达成果。地图表达为进一步开展景观格局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的挖掘分析奠定了基础。本文是针对文化地理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和实证,通过文化景观的抽象语言描述到地图可视化表达,为非物质文化现象的时空研究提供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张敏  熊帼 《人文地理》2013,28(2):38-44
回顾消费空间的文化研究与地理研究,指出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复合的视角成为近年来消费空间研究的特征。提出日常生活的视角能够整合、批判地进行消费空间的文化研究。并结合空间生产理论,建立消费空间的文化研究框架。作者指出,施加于日常的惯习、规训与日常内部的抵抗、诗性构成消费空间生产的核心机制。社会结构、政治经济、生活样式在日常中纽结为消费空间生产的动力源。借助列斐伏尔三元空间概念,指出消费空间生产中的支配与被支配、底部与顶部、文化与资本、地方与全球等一系列辩证过程与机制。  相似文献   

19.
李凡  黄维 《人文地理》2012,27(3):28-33
现代化、全球化和城市化催生了当代的怀旧现象,城市怀旧已成为一种极其普遍的社会文化景观,并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城市怀旧现象的研究状况,以及文化地理学视角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城市怀旧研究已经渗透至诸多学科领域,国外文化地理学者从多个角度开展了城市怀旧的研究,但该研究在国内还十分鲜见。文章指出可以结合文化地理学及相关理论,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城市怀旧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与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的互动作用,探讨城市怀旧空间的生成、类型、特征、时空演变及其动力机制,解读城市怀旧文化景观对于城市怀旧空间的诠释以及地方认同的影响,以揭示在城市怀旧空间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城市记忆、地理想象、地方认同和建构的互动作用机理。认为城市怀旧的地理学研究将拓展我国城市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视野,并对城市更新、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复兴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钱俊希  朱竑 《人文地理》2014,29(3):35-43
性少数群体对于城市空间的利用是城市研究中的新兴话题。这类研究主要探讨"非主流"的社会身份如何通过对特定的社会空间的利用,引发空间意义的生产及社会关系的建构。本文以广州市X公园的"同志渔场"为案例,研究男同性恋者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与体验。研究认为,X公园的"同志渔场"不仅给性少数群体提供了性身份暂时解放的空间,亦是其不断体验自身"非正常"的身份标签的空间。同志的空间实践体现的不是对于主流的社会规范的抵抗。相反,他们的空间实践是明显地处在"非正常"这一身份标签的作用之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