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庙会,是我国地方乡土民俗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历史久远,在唐代就已经存在。据新版《辞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是民间“市集形式之一”,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活动中心一般设在庙内,或在寺庙附近,以至村落集镇举行。由于旧时寺庙大都建在山麓清静之地,因此,许多庙会往往又与游山相联系。顾名思义,庙会包含有两大因素,一是与庙祀有关。因为寺庙所祀人物,除极少数传说中人物之外,其他或臣、或武将,他们生前对地方都有过功德,为后人所敬仰。  相似文献   

2.
关卉 《神州》2014,(7):11-13
<正>据文献记载,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久而久之,"庙会"已演变成了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期间的重要娱乐活动。老北京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最早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的一种活动,多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现如今北京庙会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六,最长的也不过初  相似文献   

3.
庙会     
对庙会一词,1980年版《辞海》这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北京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这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市  相似文献   

4.
<正>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庙会作为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寺庙附近,故称"庙会"。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反映民众心理和习惯。就其最初的功能而言,主要是用于娱神,然后逐渐增加了娱人的和经济的功能。广州本没有庙会,在广州类似于庙会的民俗形式被称为"诞",事实上,我国南方地区的庙会正逐渐消失,广府庙会的开放则是一种北方庙会的植入。而广州都城隍庙的修建则为这种植入提供了  相似文献   

5.
《神州民俗》2007,(9):24-24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龙圣 《民俗研究》2020,(5):42-54
清代雍正年间以来,四川冕宁各村修建庙宇之风大兴,围绕修庙、祭祀而形成的村庙组织应运而生。这一民间自发形成的组织在村落管理和秩序维系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村庙组织每年定期举办庙会,组织村民(会众)轮流祭祀,强化了村落内部关系,形成了稳定的村落共同体。另一方面,村庙组织在日常生活中还承担调解内部纠纷、山林管理等治理职能,对村内行为起到规范作用。村庙组织"非常"与"日常"的村治实践,推动了村落内生秩序的形成与维系。  相似文献   

7.
<正>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在承德,庆新春逛庙会,是人们感受年味儿的不二选择,在普宁寺外的广场上,一场场盛大的民俗歌舞竞相登场,为春节增添独属于承德的色彩与韵味。  相似文献   

8.
人们因祭神而定期到寺庙会集,商贩因人多而前往贸易,于是便出现了庙会.庙会集信仰、娱乐.贸易于一体,深受人们欢迎,因此在旧时代漫长的岁月里长盛不衰.在城市里,由于人口众多,到寺庙烧香的人每日不断.又由于商业的发达,商人们在寺庙周围设立许多商店和摊点,定期的庙会渐渐地变为常开的庙市,寺庙周围则成为固定的市场.汉阳归元寺门前便是这样一个庙市.笔者幼时在春节期间经常到归元寺玩耍,对当年的热闹情景还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庙会是一种集宗教、商贸、游艺于一体的民间聚会。据资料记载,庙会的渊源始于轩辕皇帝。在上古时期,"庙"是帝王、贵族用来祭祀祖先的场所。"会"指的是天子与诸侯之间的会见。"庙会"在当时是帝王、贵族们舞乐祭神的重要政治活动,平民百姓是不能参与的。东汉时期,庙会发生演变,成为集祭祀、宗教、游玩于一身的定期不定期举行的民间聚会。  相似文献   

10.
冯巍巍 《民俗研究》2014,(3):114-116
在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之中,乡土艺术作为一种生存方式与村落生活空间关系密不可分。山东莱芜官厂村长勺鼓乐,作为一种与村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样态,长期以来以鼓乐队的表演形式和言传身教的口头叙事为主要传承方式,以庙会节日等重要空间为表演场域,蕴含着村民特有的精神旨趣及心理图式,对村落文化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官厂村村落日常生活也逐渐发生着都市化的转变,传统的村落社区空间和文化传承空间日益受到冲击。面对现代生活方式与国家政治的双重"改造",官厂村长勺鼓乐的发展前景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1.
周人的宗庙制度营建,发轫于先周晚期,彼时古公亶父率民营岐周庙室,终结于战国时期,大体皆遵循"一主一庙"之"都宫制"。同时期的姬姓诸侯国宗庙仿效周王室,故基本类同。周王室继承商王室的五庙成组及宗庙不毁制度,即以太祖庙室居中于南,依次往北布局二昭庙室于西,二穆庙室于东,然后以一大圈都宫墙垣将此五庙围护在一起,成为一个大的宗庙建筑群组合。西周金文中的"京宫"与"康宫"即此类大的宗庙建筑群组合。第六代去世的先王之子则另起一大的宗庙建筑群组合,并以其父庙为此大组合的"太祖"。如京宫内五位"满员"后,周昭王另起"康宫"。每位周王先祖均独立拥有一组宗庙建筑组合,即最南面有较为开敞的"庙",可呼为前殿;居中是"大室"所在的中殿,为较为常规礼仪活动的举行地;最北面或曰最后面是后殿,可呼为"后寝"。  相似文献   

12.
晋东南相对独立且封闭的地理环境特性使得众多早期村庙建筑及周边聚落得以保存至今,并形成了一种典型的空间组合关系——一村多庙。高都镇内存有3处保留着金代遗构的庙宇和6处清代庙宇,是晋东南地区难得的多座早期建筑同在一个聚落内的案例。多座村庙在聚落空间中发挥着分隔、标识、重组道路和民居肌理的节点作用。村庙亦与聚落中各类日常事务的交织在一起,每一次修缮营建工程都成为所在聚落及周边地区组织方式、经济实力、信仰需求等方面情况的体现。因此,村庙的营建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聚落的演变发展史。  相似文献   

13.
小田 《史学月刊》2002,(10):47-51
作为乡村社会最重要的休闲生活方式之一,庙会应和着特殊的乡土岁时节律。本以江南庙会为案例,从庙会年度周期、庙会时令和商会时段三个侧面,通过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对话,揭示了近世区域社会生活实态及其特质。  相似文献   

14.
明清传统城市中的寺观与祠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寺观祠庙是明清传统城市中的重要建筑,其规律性的分布表达了官方意志对其建筑方位与形态的影响;其数量之多、祀神之众,说明了人们信仰的多元化。而寺观祠庙在建筑格局上向府第官衙的趋同、祠庙祀神向佛道的趋同,则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潜能。此外,寺观祠庙以庙会或庙市的形式为城市中的各个阶层提供了最公众化的社会空间,进一步说明了寺观祠庙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地方孔庙的"庙学合一",决定了其布局方式必然围绕祭祀功能的"庙"和教学功能的"学"展开。由于城市等级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地方孔庙在建造过程中,布局方式亦有所不同,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但是,无论庙学布局方式如何变化,孔庙在庙学组合空间中的统领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其建设的空间原则都遵循:"文庙之建列在通衢,岂不焕然昭烁?"庙貌务必"森然伟观",以使"过而望者,虽远而数十百里,咸知所敬仰",体现了孔庙作为一地的精神领袖和教化代表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金村庙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金村庙会的内容形式、组织结构、未来存续状况引起广泛关注。金村庙会的概况1.金村庙会的起源。"庙会是一种古老的民俗现象,集祭祀、娱乐和贸易于一体,尤其与道教、佛教等宗教活动联系十分密切。"1庙会形成的源头和发生核心主要是在宗教场所,宗教信仰是庙会的主要组成部分。金村地处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镇东南部,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相似文献   

17.
始祖庙庙会的求育习俗孙其刚始祖庙是后人为某一位祖先所立的庙。这位祖先或为汉族为主体各民族所共同尊奉,或为历史上某一民族单独尊奉。到始祖庙拜祭的人一般都认为自己是庙主人后代,以感谢始祖繁衍后代的功绩、并向始祖祈求自己生育后代,。在约定成俗的时间内前来拜...  相似文献   

18.
关陇地区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民众素有循礼遵规、崇尚古德的文化传统。关陇庙会祭祀祈福,讲求礼仪,可谓关陇民众信仰性日常生活方式的聚焦式表现。敬畏是礼的基本要义。求雨、祈福、祈丰收、纪念历史名人,庙会祭祀表达了人们的敬畏之礼。庙会中的乐善好施作为一种精神品质,是道德修养上的一种升华,体现了广大信众的礼乐情怀。庙会讲唱从人生礼俗的层面,表达了劝善爱亲、遵礼讲孝的内容,是礼乐文化的民间化、生活化的形象展示。  相似文献   

19.
张士闪  张佳 《民俗研究》2009,(4):148-169
乡村信仰活动之中有“常”与“非常”之别:以家庭为单元而进行的村落内部的信仰活动,是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村落为单元、以村际互动为特征的跨村落庙会活动,营造出一种有别于社会常态的特殊文化情境,是民间信仰活动的“非常状态”。前者是后者的日常积累,后者是前者的凝聚与强化。本文以山东省淄博市洼子村民间信仰为个案,试图在广泛的意义上探讨民间信仰“常”与“非常”两种状态之间的相互关联与转换机制,以及对于当代乡土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向振 《民俗研究》2013,(4):124-131
作为村落社会中"非常"态的生活事件,庙会及献戏活动更多表现为参与者对生活体悟和理解的表达。对村民来说,庙会献戏也许并非"非常"态生活的唯一表达,但对于庙会献戏来说,生活现场却是其存在的根本依据。可以说,没有合适的生活现场,就不会有庙会及献戏活动,所以我们要理解庙会献戏就必须回归到参与者的生活现场,解读村民基于生活体悟赋予献戏的多重意义,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庙会献戏与村民生活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