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璘 《中国土族》2012,(1):12-16
中国的万里长城举世闻名,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北京八达岭长城,是中国万里长城中建筑最精良、保存最完整和景观最雄伟的地段,因而,八达岭就成了中国长城的代名词。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也有一段明代修筑的长城,这段长城虽然没有八达岭长城修葺一新  相似文献   

2.
《风景名胜》2011,(6):91-91
去秦皇岛避暑,可谓度夏的上佳选择之一。秦皇岛素有“京津后花园”之美誉,境内山峦起伏,万里长城横亘全境,是长城最精华地段之一。老龙头、天下第一关、长寿山、角山长城、孟姜女庙等长城系列游备受游人青睐。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北戴河,山清水秀,风光旖旎……  相似文献   

3.
山西明长城     
正墙体是长城组成的最重要部分,在山西境内,各镇所属长城依防守地段的不同,大多采取就近取材的方式,分别建有砖墙、石墙、夯土墙、铲山墙、山险墙等多种类型。其中,大同镇所属墙体除主要地段、关门、敌楼包砖外,大多采用夯土构筑而成,山西镇所属墙体则以内部夯土外部包砖的形式为主,而真保镇长城则以太行天险为主,仅在主要地段、关口垒砌石墙和建造相对密集的空心敌台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王泽文  高永鹏 《旅游纵览》2022,(19):123-125
文旅融合背景下,秦皇岛市具有得天独厚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优势,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将长城资源与旅游演艺相结合,弘扬长城文化,推动秦皇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加快秦皇岛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文旅融合为依托,以长城文化为载体,深入挖掘秦皇岛长城文化的历史根脉与时代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科学价值,探究秦皇岛市长城文化旅游演艺发展路径,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打造长城文化旅游品牌,以期实现长城旅游演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国长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甘肃省境内历代长城遗址总长度达3654千米,拥有丰富的长城文化资源.研究发现,后世遗时代下甘肃省境内长城遗址由于缺乏技术支撑和村民保护意识的薄弱,部分长城遗址遭到毁坏,文化价值没有得以全面体现.因此,本文从甘肃省境内长城文化价值内涵进行扩展,加强与周边村镇城市景观区...  相似文献   

6.
沿河西走廊西行,逶迤绵延的古长城是西行路上引人注目的壮阔景观。河西的长城,有汉长城和明长城。汉长城是以壕沟代墙,明长城则是筑墙为障。汉代称长城为“塞”。汉武帝时,骠骑将军大败匈奴之后,汉王朝为了巩固河西,“隔绝胡与羌之路”,便决定“筑令居(在今永登县境内)以西”的边塞亭障。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前完成黄河以西至酒泉的边塞工程。汉代修筑长城的原则是“察地形、依险阻、坚壁垒、远望侯”。凡经过平川戈壁的地段,一般都由壕、壕、上所筑烽燧、烽燧与亭障相连而构成。如山丹境内长约六十公里的一段,全线皆以壕沟代…  相似文献   

7.
长城遗存     
《文博》1997,(3)
陕西境内现存的长城,有战国长城和明长城,战国长城又有秦、魏两国之分.由于较少系统的考古发掘和调查,部分长城,特别是秦国东部几条长城的全线走向、形制以及附属设施等尚未完全明晰,一些长城的性质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据已有的资料,陕西长城的基本情况是: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金代长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代长城,又称“界壕”、“壕堑”。是金王朝为防御北方各部反抗、进攻而修筑的军事防线。河北省境内的金代长城分布在康保、沽源、丰宁三县境内,俗称“三道边”,有的地图上标有“成吉思汗长城”,也有认为是秦汉长城的。 1978年和1982年,有关地、县文物工作者曾对金代长城进行过实地调查,基本上查清了河北省境内金代长城的分布、走向、构筑特点,并采集、征集了许多文物标本,为研究金代长城的军事防御工程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甘肃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扼丝路咽喉,境内长城,时间跨度大、长度长、内涵丰富,是我国西部长城的代表。由于多种原因,世人对于甘肃长城的面貌大都没有完整的认识,很多人一提起长城,概念里便是东部的明代砖长城。而实际情况则是由于沿线地理复杂多样、地形狭长,甘肃境内长城因地制宜,其墙体形式丰富多样。本文结合前人调查和研究的成果,拟对甘肃长城墙体形式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0.
唐山境内的明代长城张殿仁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以规模壮观、历史久远著称于世。在我国境内,长城分布的范围十分广泛,从东北边远地区到西北边陲,从中原地带到塞北草原,都保存着古代长城的遗址和遗迹。建国以来,不少地区的文物工作者对长城进行了艰苦的实地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