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马健 《陇右文博》2007,(2):92-94
中国西北地区在地理范围内应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以及内蒙古西部的广大地域,处于“黄河流域稻作文化区和东北、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畜牧渔猎文化区”之中。这里地势起伏、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既有平原绿洲又有戈壁沙漠。既有牧区草地又有雪域高原。  相似文献   

2.
福州市地处福建省中部偏东,闽江下游河段,气候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多雨,四季常青。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丘陵分布在北部和东部,南部是平原,闽江横贯市区。土壤因地形而异,山地土壤呈酸性和微酸性,十分适合茶树,沿河平原土壤呈弱酸性或中性,土质肥沃,为茉莉的生长提供了极佳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三面环海,西北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相望,西南靠大西洋,东南濒临地中海。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河流众多。水量丰富。主要大河有塞纳河、卢瓦尔河、加龙河、罗纳河等。大部分地区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冬暖夏凉,常年有雨。东部和山地有轻度的大陆性  相似文献   

4.
从五代以后的文献记载来看,"辽泽"即指下辽河(沈阳石佛寺以南的辽河河段)平原沼泽地区,又指西辽河平原的沼泽湿地。西辽河平原在辽朝后期沙漠化严重,沼泽湿地萎缩,到元朝末年不再有辽泽之称,明清时期辽泽专指下辽河平原沼泽地区。下辽河平原辽泽在古代不断扩展,其核心地区在今北镇与辽中之间,从远古到清末一直是面积广阔的沼泽湿地,而辽河以东的沈阳西部至辽河地段、辽阳南部至牛庄地段的沼泽地主要形成于明清时期。清朝末年,沼泽面积大大缩小,辽泽不再见之于史籍。造成辽泽历史变迁的原因除了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外,人为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三世纪后叶,楚国灭越.越民族之一部分越过宁绍平原南边的山脉,或从宁绍平原沿海,来到了三面由天台、括苍、雁荡山脉环抱、一面面海的临海——温黄平原,占据了灵江、瓯江流域.他们与先前即已到达并居住在此的吴越后代,共同建立起了东瓯国,历史上也称为东越.还有一部分越族后裔则继续南迁,到达今福建,建立闽越.越民族虽然亡国而迁徙,但他们没有丢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气候、环境与宁绍平原相去极近的温黄平原,又植根下了自已传统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村落一般都形成于近山平原。由于平原地区地形平整。土壤肥沃,是饲养家畜或栽培作物的优良场所.因此原始人类从早期在低山林区的狩猎采集到近山平原的饲养家畜、栽培作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壬寅日记》是林则徐在清道光二十二年由陕西进入新疆时所写的见闻录,记载了西北地区的地理名称、山川关隘、气候特征、物产矿藏、生活习俗等风土人情,日记内容丰富翔实,为研究清代后期西北地区的地理人文保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8.
正地处东亚腹地的神农架,是欧亚大陆东缘从低地平原丘陵向中部山地的过渡带,复杂多样的地形条件,使其成为欧亚大陆腹地第四纪冰期气候波动过程中重要的生物避难所。这片土地孕育并保存了丰富的古老野生动物,如川金丝猴、大鲵、中国小鲵、巫山北鲵等,也因此成为北亚热带动物的天然宝库。寻访川金丝猴前一刻还是乌云密布的神农架,这一刻阳光已穿过厚厚云层洒向这片原始密林。车慢慢向山上爬升,从  相似文献   

9.
《攀登》2017,(3)
西北地区不仅是中国乃至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以及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但是西北地区的生态又非常脆弱,急需恢复与补偿。近年来,西北地区的生态补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正在改善。但西北地区的生态补偿及其法律机制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不足。探究生态补偿法理基础和基本原则,对重构或完善西北地区的生态补偿法律机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美索不达米亚位于西亚今伊拉克。发源于土耳其亚美尼亚崇山峻岭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蜿蜒东南流,注入波斯湾。两条长河千百年的冲积,在河流的中下游形成了广袤的平原。希腊语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又因其地形为平原被半弧形群山环抱,宛如一弯新月,被称为“新月平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