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话主义"是指现当代社会中对神话的挪用和重新建构,神话被从其原本生存的社区日常生活的语境移入新的语境中,为不同的观众而展现,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河北涉县娲皇宫景区对女娲神话的整合运用与重述,就生动地展现了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并呈现出口头传统与书面传统有机融合、叙事表演以情境和游客为中心、神话更为系统化、神话的地方化更加突显四大特点。可见,神话主义属于神话的"第二次生命",研究者应将神话的整个生命过程综合起来进行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2.
神话主义为学者研究新媒体时代的神话传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传统的神话传承人相比,在神话主义的相关实践中,新式的神话传承人对经典神话的态度不再那么虔诚,甚至常常对神话展开解构性的改编与挪用。这种传承可以被命名为"祛魅型传承"。祛魅型传承对当代神话讲述产生了潜在的影响,使当代神话呈现出一些新的倾向,即由一种独立的体裁变成特定群体日常交流的表达资源,并以传统为取向综合性地传承,只是这种传承、传播仍然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传统神话传播的影响尚属有限。面对神话主义,学者需要充分关注袪魅型传承人的主体意识与诉求,并吸收文化研究的方法,以此拓展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
"神话"进入中国学界后始终与"历史"相形相生。顾颉刚受民俗学的启发提出"疑古"口号,倡导多角度审视"神话"的独特性质,然"古史辨"极端派却将"神话"与"历史"完全剥离;钱穆、徐旭生等历史学家驳斥其"妄肆疑辨",认为神话传说中自有历史真实的因子;陈梦家、张光直等考古学家将神话学理论用于古史研究并取得新的进展。随着"神话历史"理论的提出,"神话"与"历史"经历了对立、交集、融合的百年发展,最终走向同一。  相似文献   

4.
张多 《民俗研究》2017,(6):61-68
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有关"哈尼梯田"的遗产化和知识生产迎来高潮。在30年的遗产化进程中,哈尼族口承神话的传承方式发生了剧烈变迁,歌手演唱的起源叙事被重述为族群的遗产。在哈尼梯田遗产地核心区,遗产旅游的发展使得神话成为可资挪用的资源。在遗产化运动中,传统的"哈巴"演唱渐渐走出仪式语境,转而在神话主义的逻辑下改变其叙事场域,成为文化政治的显在符号。  相似文献   

5.
“神话主义”是指现当代社会中对神话的挪用和重新建构,神话被从其原本生存的社区日常生活的语境移入新的语境中,为不同的观众而展现,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河北涉县娲皇宫景区对女娲神话的整合运用与重述,就生动地展现了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并呈现出口头传统与书面传统有机融合、叙事表演以情境和游客为中心、神话更为系统化、神话的地方化更加突显四大特点。可见,神话主义属于神话的“第二次生命”,研究者应将神话的整个生命过程综合起来进行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6.
黄玉梅 《沧桑》2009,(3):245-246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神话传说与古典园林是各领风骚、并驾齐驱,但却又是水乳交融、共生共荣。神话传说当中所表现的浪漫主义、虚无主义、生态主义等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意境、建筑风格、营造法式等造园关键,从而催生了中国的神话式园林;而中国古典园林在深厚文化底蕴的热土上吐故纳新,进一步丰富和刺激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创作与繁荣,从而书写了一个辉煌而宏大的园林神话。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清宫萨满祭祀仪式与满族天宫大战神话的关联分析,论述了满洲中心观的神话学依据,并进一步考察乾隆年间清王朝自身对清宫萨满祭祀与中国上古以来的仪式体系之关系的解释,以说明使得满洲中心观得以成立的宫廷化进程,同时也将自身纳入到了华夏文明的历史与结构当中。  相似文献   

8.
1996至2006年10年间学术界关于牛郎织女神话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不仅出版了一批学术著作,而且还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研究的视野也开阔起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牛郎织女神话起源研究;二、牛郎织女神话流行状态研究;三、牛郎织女神话与相关民俗研究;四、牛郎织女神话与相关文学创作研究;五、牛郎织女神话的历史学、考古学、档案资料等方面的研究;六、牛郎织女神话的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说,在牛郎织女神话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局面。对近10年牛郎织女神话研究进行学术总结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朱璞 《沧桑》2008,(3):166-167
"死而复生"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母题,存在地域非常广泛,不仅仅限于巴比伦、叙利亚、弗里吉亚和埃及等东方民族,且与爱琴海沿岸和海上诸岛的民族所共有。本文列举了一些典型的"死而复生"神话,并从四个方面着重分析这类神话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奥西里斯神话和基督神话分别是古代埃及宗教和基督教中的重要神话。它们之间在五个方面具有相似性:两个神话都能够被划分成三个部分或阶段:秩序的创造,英雄的出现和完美秩序的回归;两个神话在秩序创造阶段的内涵是一致的;两个神话的第二阶段具有相似的英雄出现的过程;两个神话的结局部分,也即完美秩序的回归,在其终极理想上具有同一的特征;两个神话基本的寓意是相同的。由于两个神话的可比之处是如此之多,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埃及神话对基督神话产生了极其深厚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也无法对埃及神话对基督神话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明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徐岩 《神州》2013,(5):12-12
同为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在诸多方面存在异同,本文拟从两者的创世篇入手,在英雄形象、神格、婚配生子观等几个方面简要比较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间的异同之处,以期彼此间增进了解,加深交流。  相似文献   

12.
田野作业的模式并非固定不变.即使在一个学者的治学生涯中,其模式也会不断发生变化,而选择的关键在于意图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的视角."以事象为中心"的田野作业,注重对特定民俗事象的历史、结构、一般性实践过程及其生存现状的考察.民族志式田野作业方法更注重民俗事象所生存的语境,特别是情境以及实践者的主位视角.对大众文化产业和信息技术影响下的神话主义进行田野研究时,民族志式田野作业依然是根本性方法.但由于研究对象具有流动性、虚拟性等新特点,这一方法的使用也显示出其特别之处,尤其在研究电子媒介时,更体现出网络民族志的特殊性.此外,"以事象为中心"的田野作业方法及其所体现的"文本中心观"依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关研究促使中国神话学内部日益呈现出明晰的"朝向当下"的取向.  相似文献   

13.
张琼 《丝绸之路》2013,(18):51-5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元一体的格局不仅加强了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也使其经济、文化相互产生了影响。在民族的融合过程中,作为文化的神话传说会自然而然地流传到各地,并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保存和流传下来。在神话传说流传过程中,由于没有文字或文字出现得比较晚,因而无法将其固定下来,这样难免就会加上不同民族、地区以至不同历史时期富有特点的东西。在母题相同的神话传说中,就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神名、人名、地名以及内容与情节的增减或者变异,其中盘古神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文试图对汉族和毛南族盘古神话化进行比较研究,从二者的异同及联系等方面探究两个民族不同文化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夏陆然 《丝绸之路》2014,(24):46-47
《指引生命的神话》是美国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的一本神话学文集。坎贝尔认为,在当下生活中,神话与宗教起到精神支柱的作用,尤其是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和社会道德的匡正方面。他看到东西文明以及心理上的巨大差异,但是他也坚持“单一神话”的理念,认为世界上多种多样的神话模式具有一致性。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本指导人生之路、提供生活智慧的心灵指南。这本书的翻译,是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又一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5.
五丸 《神州》2013,(24):2-2
民间文学研究工作中,学者多将神话纳入研究范围。有关其定义众说纷纭,正确理解何谓神话,充分了解神话的类型、特征、内容、流布方式,有助于研学人员树立科学全面的神话学以及民间文学研究观。将神话这一独特支流脉络清晰地区别于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戏曲等异彩纷呈的民间文学事象,将极大促进民间文学格局的充扩,以及神话学自身研究的深入。起源神话作为神话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分析直接影响神话学理论框架的建构。本文将试图在民间文学格局下对各类型起源神话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台湾海峡两岸的射日故事。在广泛流传的太阳神话母题中,"射太阳"是最为特殊的一个,主要是因为它集中分布在台湾海峡两岸。在流传过程中这些神话母题被不断地民间化,甚至被一些相对发达的民族赋予了文学的色彩。汉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更倾向于历史化。在大陆,射日神话除主要包括汉族的,同时还有许多其他少数民族的射日神话;台湾七个南岛语民族都有自己的射日神话;其中泰雅和布农是异文最多的两个民族。本文主要采用是母题分析法,通过不同射日不同的母题,挖掘其背后的内涵,并从中分析其原因,探究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秦汉以来,"长寿"的老子形象给众多学者和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东汉之后的道教神谱当中,老子更由一个"善摄生者"一跃而成为养生术的鼻祖、仙丹的炼制者——太上老君。老子长寿神话的产生和嬗变与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化的运行机制之间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一方面,"重现实、黜玄想"的文化特质使得早期道家哲学具有直观性、实用性的色彩和追求实用主义的倾向;另一方面,战国秦汉之际的历史神话化运动为早期道家代表人物及其哲学的神秘化、庸俗化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上,“神话”和“历史”总是被人们当作一对完全对立矛盾的概念。神话,即非真实的虚构;历史,即过去存在的事实。然而,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却不断出现将此二者并置观照的现象,所谓“想像的真实”、“虚构的历史”、“非真实的真实”等成为时兴一时的话语。本文通过剖析“神话”和“历史”这两个概念互动和认知的转移过程,说明神话/历史从意义层面上说并非是相互排斥的,随着学科视野的整合,相反,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和相互建构性将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9.
西周、春秋时期民俗观及其在战国时期的流变整体呈现从"谨俗"到"顺上"的演变逻辑。这一演变主要体现为以下四方面:民俗主体的变化、王权与民俗的上下关系、民俗的地域性以及民俗作为社会管理手段。这一演变的本质是王权主义对民俗观的改造。这一改造一方面是民俗功用的历史变化;另一方面,也是民俗作为一种"拟权"的"文化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世本·作篇》记载大量上古发明创造神话,多将发明权赋予神话中的神,这是历史的神话化的典型和集中体现.其结果使得历史中的文化英雄和社会制度被神话化而纳入神话传说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上古发明创造历史的久远.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就是神话中体现出的文化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