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化与旅游化的关系演变与互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小凤  张朝枝 《人文地理》2019,34(3):154-160
遗产化与旅游化已成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活动,历时性地理解两者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化与旅游化发生的时空背景基本相同,但关键施动主体与客体不同,形成二者关系演变的基础;地方先后经历了“旅游化启蒙遗产化、遗产化与旅游化相互促进、旅游化阻碍遗产化、遗产化加快旅游化”四个阶段;其中,“摄影师”、“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大众传媒”、“社区居民与旅游企业及外来商人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问题、地方贫困”、“地方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等关键行动者分别依次发挥了主要作用,影响着二者关系的格局变化。  相似文献   

2.
文化记忆具有复杂系统性,从单一要素理解可能导致对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关系的误解,不利于地方文化记忆与文化认同的传承。本文采用质性方法分析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化与旅游化对文化记忆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方面,权威话语主导的遗产化通过遗产归属族群、核心区与核心要素选取与认定等途径将文化记忆的主体、媒介、空间等系统要素建构为哈尼化的核心—边缘结构,导致遗产地文化记忆系统内不同主体、空间与媒介的发展失调。另一方面,市场话语主导的旅游化通过多主体参与、核心景点与周边村落协同发展及多元媒介要素展演的路径解构文化记忆系统的主体、媒介、空间等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权威遗产化带来文化记忆系统要素的核心—边缘化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村寨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受多个因素影响,旅游区内不同旅游开发程度的村寨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存在差异.本文以哈尼梯田遗产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遗产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村寨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遗产区的82个村寨中,按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程度可分为旅游村、遗保村和非旅遗村等3类,19个村寨的286份问卷结果显示,居民总体上在旅游开发中参与程度较低且参与不均衡;(2)从居民对景区旅游资源及其管理态度的感知看,3类村寨居民的感知值都高于中值,且非旅遗村各项感知均高于其他两类村寨;(3)从居民对景区发展中获益条件的感知看,3类村寨居民认为6个获益条件均能增加收入,但对每个获益条件的感知具有明显差异;(4)从景区建立后所产生变化的感知看,3类村寨居民的感知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呈现出正向感知强于负面感知的特点,显示出居民对旅游开发持欢迎态度.  相似文献   

4.
对于伪民俗、民俗主义、民俗化等现象,学界和社会长期持批评的态度,将之与造假、腐蚀、抑制、疏离、僵化等特质相关联;也有开放而宽容的学者尝试将民俗的不同形态理解为民俗生命进化的不同阶段。这种本质主义和直线进化论的民俗生命观有待修正和补充。立足于河北涉县娲皇宫景区的田野研究,细致考察了社区内部的神话传统(所谓神话的"第一次生命")与旅游产业生产的神话主义("第二次生命")之间存在的交互影响与密切互动,进而提出了"循环的民俗生命观"。这一观念主张:民俗与伪民俗/民俗主义/民俗化/类民俗、神话与神话主义,无法截然区分和对立,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民俗的生命发展阶段并非简单的直线进化,而是相互影响、彼此互动,呈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神话主义"是指现当代社会中对神话的挪用和重新建构,神话被从其原本生存的社区日常生活的语境移入新的语境中,为不同的观众而展现,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河北涉县娲皇宫景区对女娲神话的整合运用与重述,就生动地展现了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并呈现出口头传统与书面传统有机融合、叙事表演以情境和游客为中心、神话更为系统化、神话的地方化更加突显四大特点。可见,神话主义属于神话的"第二次生命",研究者应将神话的整个生命过程综合起来进行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6.
遗产旅游研究:从遗产地的旅游到遗产旅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近年来遗产话题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遗产旅游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遗产旅游研究相关文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遗产旅游相关研究的主题与内容发现,目前的遗产旅游相关研究更多是遗产地的旅游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分析了遗产与遗产旅游的本质特征及其核心问题,结合当前国际学术界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本体论与认识论转向的背景,本文提出,遗产旅游的研究应围绕“什么是遗产”“谁的遗产”“怎样阐释”3个核心问题展开,并对相关的研究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神话主义”是指现当代社会中对神话的挪用和重新建构,神话被从其原本生存的社区日常生活的语境移入新的语境中,为不同的观众而展现,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河北涉县娲皇宫景区对女娲神话的整合运用与重述,就生动地展现了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并呈现出口头传统与书面传统有机融合、叙事表演以情境和游客为中心、神话更为系统化、神话的地方化更加突显四大特点。可见,神话主义属于神话的“第二次生命”,研究者应将神话的整个生命过程综合起来进行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8.
神话主义为学者研究新媒体时代的神话传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传统的神话传承人相比,在神话主义的相关实践中,新式的神话传承人对经典神话的态度不再那么虔诚,甚至常常对神话展开解构性的改编与挪用。这种传承可以被命名为"祛魅型传承"。祛魅型传承对当代神话讲述产生了潜在的影响,使当代神话呈现出一些新的倾向,即由一种独立的体裁变成特定群体日常交流的表达资源,并以传统为取向综合性地传承,只是这种传承、传播仍然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传统神话传播的影响尚属有限。面对神话主义,学者需要充分关注袪魅型传承人的主体意识与诉求,并吸收文化研究的方法,以此拓展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梯田因修筑在山区、丘陵区坡地上,呈高度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田块,上下连接,像阶梯一般,故名。梯田分干性梯田(台地)和湿性梯田。干性梯田多种植旱地作物,湿性梯田因有水灌溉,多种水稻。红河哈尼梯田,顾名思义,就是云南红河以哈尼族为主体开垦的梯田。  相似文献   

10.
遗产旅游真实性理解差异与遗产地管理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王晓晓  张朝枝 《旅游科学》2007,21(1):13-16,34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遗产旅游真实性的理解存在差异,游客、居民、旅游经营者对遗产旅游真实性理解差异较大,并且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本文从遗产旅游与真实性的概念剖析入手,分析与比较和利益相关者的真实性概念理解差异,以及这种理解差异造成的遗产旅游地发展恶性循环,探讨了如何通过构建真实性的手段来管理遗产旅游地.  相似文献   

11.
12.
<正>转眼间,哈尼梯田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已经一年了。一年来,哈尼梯田似乎更加引人关注了:2013年8月25日,由亚洲旅游文化联合会等机构联合主办的"第十九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盛会暨大中华区旅游文化榜发布会"上,云南省红河州获得了"亚洲旅游业金旅奖"及大中  相似文献   

13.
当代民间文化在国际化、现代化和地方文化复兴的趋势下,受到外部多方力量的影响,进行资源和价值重构,逐渐形成了资源化和遗产化的两大趋势,并呈现为多种可能性,深刻影响着其自身的变迁与发展。从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动态场域与权力话语、民间文化的价值重构及其社会影响等方面,研究民间文化是如何进入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公共层面而发挥作用,可以揭示其当代变迁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遗产认同:概念、内涵与研究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遗产产生、发展及其遗产本质属性特征的视角提出了遗产认同的概念,并从“遗产身份”和“遗产认同”两个角度解释了遗产认同的内涵,即前者强调遗产的客观属性,后者强调主体对遗产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根据遗产与认同的四种交叉关系,作者提出了遗产认同相应的研究路径,即从时间视角的遗产化过程分析每个阶段的遗产认同;以尺度的视角从表征层面的空间身份和文化身份特征理解遗产认同;从非表征层面的遗产实践分析相关者如何通过具体行动表征和重构自己的身份认同。遗产认同概念的提出与研究不仅可能丰富新文化地理学的景观研究理论,也为遗产旅游地治理提供理论借鉴,未来还需对遗产认同与遗产保护利用关系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奥登 《世界遗产》2014,(9):24-28
一年之中,哈尼族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过节。逢节日必有祭祀,必有祭祀的神灵。 哈尼族最重要的两个节日,一个是二月节“昂玛突”,意思就是祭祀寨神,在农历二月的特定日子,元阳哈尼族会以村寨为单位,举行一系列的公共祭祀活动,村寨内的各家也会举行家庭祭祀活动。祭祀神灵是以寨神昂玛为主,其他的一些神灵比如地神咪收、天神摩咪、火神、水井神以及祖先神也被祭祀。二月节在寨神林举行,祈求神灵保护自己的村寨。  相似文献   

16.
17.
张爱平  侯兵  马楠 《人文地理》2017,32(1):138-144
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影响的构成及度量方法,并以红河哈尼梯田为例开展了旅游影响感知和居民态度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旅游对传统农业生计的影响着实存在,居民感知强烈,并且居民在生计方面的影响感知对其遗产保护态度(包括维持传统农业生产)、旅游发展态度具有显著后向影响,而经济、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对旅游发展态度具有显著作用。未来旅游实践中需充分重视对传统农业生计的影响,积极发挥旅游在保障传统生计、提升生计输出等方面的正向作用,通过构建“观光权”入股等模式,关联居民生计与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个不可否认的社会事实是:旅游已然成为今天大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内容。作为一种流行的旅游类型,遗产旅游(heritage tourism)主要是指将"遗产"—值得珍视的、具有选择性的过去——作为消费品的旅游形式。世界旅游组织(UNWTO)对"遗产旅游"的界定是"深度接触其他国家或地区自然景观、人类遗产、艺术、哲学以及习俗等方面的旅游"①。尽管研究者们对遗产的范畴以及遗产旅游的界定众说不一,但是一个公认的事实是"遗产"包容广泛,可以包括不可移动物质遗产(例如古建筑、河  相似文献   

19.
郭栩东 《神州民俗》2007,(11):64-66
遗产旅游可以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自豪感,并且使遗产自然状态存在的乡村的人们通过遗产保护而提高社会参与意识。遗产旅游需要分别精华与糟粕,社会应该是不断进步的,惟有精华才值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为越古远越值钱、越稀少越值钱的遗产价值观是不足取的;以杂糅的形态或纯粹模仿的形态来作为重点保护遗产的倾向,是不符合遗产保护精神的。遗产旅游既要改造它所存在的不合理的社会生态环境,又要促使这些事象在保留自己的特质和精华的同时,也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世本·作篇》记载大量上古发明创造神话,多将发明权赋予神话中的神,这是历史的神话化的典型和集中体现.其结果使得历史中的文化英雄和社会制度被神话化而纳入神话传说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上古发明创造历史的久远.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就是神话中体现出的文化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