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冀察政务委员会存在期间,在冀东察北问题、共同防共问题、华北走私问题、经济提携问题上与日本进行了多次交涉。冀察政务委员会在当时的具体情况下,根据南京政府的对日方针,与日本进行了艰难曲折的交涉,维护了国家主权,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1937年12月14日,在日军的扶植下,以王克敏为首的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北平成立。在1940年3月以汪精卫为首的南京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之前,王克敏的伪政府是中国大地上最大的伪政权之一。汉奸王克敏以自己的卖国丑行,把自己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主持华北伪政权1935年,日本侵略者积极策划“华北自治运动”。1935年12月18日,经蒋介石批准,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在冀察政务委员会里,西北军、东北军和亲日分子三足鼎立。在日本人的眼里,冀察政务委员会是华北自治政权;而在南京政府的眼里,则是地方政府。原冀察绥靖主任兼河北省主席宋哲元被国…  相似文献   

3.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冀察当局领导人、29军将领宋哲元、张自忠等人,秉承南京政府旨意,一面组织抵抗,一面与日军交涉,力图和平解决事变。但日军以所谓“不扩大方针”为烟幕,在虚言和平的同时,源源增兵华北,准备就绪即于7月28日向平、津两地发起全线进攻。29军猝不及防,伤亡惨重。在此形势下,军长宋哲元决定放弃北平,并于同日晚率主力部队撤往保定。该军38师师长兼天津市市长张自忠留平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和北平市市长等职。29~30日,北平、天津相继沦陷。8月7日,张自忠宣布辞去所有代理职务,随即隐匿起来,后于9月7日潜离平津,南下参加抗战。这便是张自忠留平的由来和梗概。  相似文献   

4.
冀察政务委员会作为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党中央势力因日本压迫撤出华北后,唯一一个受权于中央与日周旋的华北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是在特殊时间、特殊地域出现的特殊政权机构。该会内设三处和五个专门委员会,下辖几十个军、政办事机关,组织系统甚是庞大。冀察政务委员会采取横向层级内部的合议制和纵向层级集权制相结合的运作方式。这种组织模式是在对日折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既有利于实现应付日方、维持地方的目标,更为其对日频繁交涉中保持自身的民族立场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直至近年,仍有人认为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国民政府领导人蒋介石当时仍处于"动摇、妥协、退让"之中,甚至将冀察当局对日方的退让、妥协归罪于蒋氏.历史真相是: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下定抗战决心,确定"不求战,必应战"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动员应战措施,督导冀察当局,警惕日方缓兵之计,积极对日应战.  相似文献   

6.
在日本侵华的华北事变中,曾出现过一个“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机构。关于它的由来、内部成分、所作所为、与日本的关系及存废演变等,以往论著涉及甚少,多系语焉不详。本文拟对该机构的上述诸问题作一辨析。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迄七七事变前,“剿共”与“抗日”是国民政府面对的两大难题,在当时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及行政院长汪兆铭的主导下,国民政府采行了“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对内积极布置,进攻苏区,欲期一举消灭红军;对外面临日本分离华北的侵略行动时,则一再退让妥协。“华北外交”招致当时舆论诸多批评,即  相似文献   

8.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阴霾密布的北平,爆发了一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华北,反对蒋介石出卖华北,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汹涌洪流——“一二·九”、“一二·一六”运动。这场运动在抗日救亡中所起的伟大作用,史学界已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研  相似文献   

9.
1935年,针对日本谋划的"华北自治运动",国民政府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史学界历来对此政权的性质褒贬不一。本文通过解析天津博物馆所藏刘绍禹致程克的一组信函的内容,披露二人暗中运作成立"华北自治政权"的内幕,并探讨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政治性质。  相似文献   

10.
何应钦与华北交涉(1933─1935)杨晨长城抗战受挫,国民政府被迫与日直接交涉。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秉承蒋介石、汪精卫的意旨,妥协求和,结果产生了《塘沽协定》、"何梅协定"和冀察政务委员会。对此,人们多持否定态度,本文拟对华北交涉的背景、经过...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日本朝野提出的"中日亲善"(日本语为"日支亲善"),单纯从字面上解释可为中日友好、中日友善之意。但在日本侵华背景下提出的"中日亲善",就显得极其伪善,本质上亦多为伪善华丽辞藻包裹包下的"软征服"内容。九一八后,随着日本侵占东北暂时得逞,为了缓和、分化中国国内的反日运动,争取中国当权者中的对日妥协势力,同时消减国际舆论的不利因素,日本方面遂主动向中国抛出了"中日亲善"诱饵。在当时的背景下,使用带有"亲善"外衣包裹的这一政治概念,是以要求中国政府承认日本现有侵略权益并以平息全国反日运动为前提条件,具有明确的政治含义和价值属性的。通过中国朝野的反应可以看到,中国当时尽管存在着抗日与媚日两种思潮,但抗日已成共识并形成主流。在中日关系问题上,国人期待建立在国家平等、相互尊重、互利互惠基础上的"中日亲善",坚决反对侵略、奴役,把中国变为附庸国的所谓"中日亲善"。相关讨论对于梳理近现代中日关系史之思想流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47年12月,国民党政府成立华北“剿匪”总司令部,任命傅作义为总司令,统一指挥晋、察、冀、热、绥五省军事,傅部成为拥有60余万兵力的五大军事集团之一。  相似文献   

13.
日本自1915年提出对华“二十一条”并逼签“大四条约”以后,虽然在一战结束后被迫归还了中国的山东主权,但又拒绝了中国政府的废约要求,继续坚持并努力实现其既定要求。日本对此可谓是念念在兹,必欲得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首次向南京政府提出了要求承认其“二十一条”与“大四条约”的要求,作为双方直接谈判的重要条件之一;伪满政权成立后,日本先以“日满密约”、再以《日满议定书》,将“二十一条”要求中的“满蒙权益”完全确立下来并加以继续扩大。华北事变期间,日本外交当局在发起的与南京政府的两次谈判中,无论广田三原则还是具体要求,均包括了甚至于超出其“二十一条”中未得之要求。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日军在华北、华中地区扶植傀儡政权,并派驻大量日本顾问进行控制;汪精卫集团投敌之后,日本通过“日汪密约”与《日华条约》的签订,继续巩固与扩大了包括“二十一条”在内的更多侵华要求。“二十一条”不但是日本发动十五年侵华战争的“远因”之一,也是其侵华政策要求的重要内容,它亦随着日本的战败投降而告结束。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了中国东北四省,按照其蚕食中国的进程,进一步谋取华北,勾结中国民族败类殷汝耕、王克敏等人,阴谋策划搞“冀东自治”和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消息传到北平,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号召下,在华北局的直接领导下,1935年北平学生发动了悲壮而令人感泣的“一二·九”运动.国民党反动派军警用棍棒、皮鞭、水龙头、大刀来镇压学生游行示威,当场打伤学生200余人,逮捕数十人.给了全国巨大的震动.  相似文献   

15.
1931年,由于国民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东北军执行不抵抗命令,致使日军迅速占领东三省,华北门户洞开,冀察两省和平津两市直接暴露在日军的刺刀之下,随时面临被侵占的危险.1933年5月,长城抗战失败后,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议》、《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攫取河北、察哈尔两省及北平、天津两市的大部分主权,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相似文献   

16.
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吞了我国大片国土,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此时,国民党政府实行妥协退让政策。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罪行和南京政府的“不抵抗主义”政策,广大的人民群众纷纷起来,要求抗日,一些爱国学者也加  相似文献   

17.
本组史料主要记载了张群在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期间(1935年12月至1937年2月)与日本驻华大使有吉明、川樾茂等人历次会谈情形以及有关的对日交涉情况。其所涉及的内容除“成都事件”外还包括中日间关于航空协定、共同“防共”、华北冀东伪组织处理等多项问题。这些文件表明了此期南京政府对日态度已趋于强硬,是研究抗战前中日关系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8.
《沧桑》1994,(2)
抗日战争爆发的前一年。 1936年2月20日晚,两万多名中国人民红军先锋军将士,一举突破阎锡山苦心经营多年的黄河防线,从陕北开进山西,从而拉开了鲜为人知的红军东征的帷幕。 这一历史壮举是如何发生的呢?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这时的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建立了在其控制下的所谓“满州国”。之后,又进一步把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在华北策划了“冀察政务委员会”。面对这一形势,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却只顾“围剿”共产党和红军,根本不进行抗战。这就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加重了亡国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抗战初期的华北空中战场王德中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至武汉失守期间,中日双方在华北战场(包括当时的晋、冀、鲁、豫、察、绥以及苏北徐州地区)不仅进行了著名的太原、徐州等地面会战,而且在辽阔的北方空域,进行了太原、归德等重要空战。现对这方面的史实作一概述。一、中...  相似文献   

20.
1936年6月19日,英国政府派遣的财政顾问李滋罗斯(Frederick Leith—Ross)在离华之前向蒋介石呈交了《关于华北的备忘录》,其中对华北关税、冀察政务委员会及冀东伪政权处理问题等提出了他的建议,文中对日方关于华北问题的态度也有所介绍,可供研究中日关系之参考。此件译自英国外交档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