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历史上是否存在"专制君主制"陈文海从现代政治学角度而言,专制君主制是一种政体,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比较盛行的政权组织形式。但究竟什么是专制君主制,专制君主制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目前尚无一种为人普遍认可的定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等经典...  相似文献   

2.
风云激荡的法国大革命留给了后世无数的思考。当人们追寻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时,常常把责任归咎于波旁王朝的末代君主路易十六,他似乎成了专制暴君的代名词,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3.
十七世纪后半期,是欧洲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三十年战争后,德意志一步步地成为“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西班牙“政治和社会的衰落表现出可耻的长期的腐化所具有的一切征兆”,曾经盛极一时的哈布斯堡王朝衰落了。法国由于它的世敌哈布斯堡王朝力量的削弱,和它采取一种“较有力而可靠地保存封建制度基础的民族专制君主制度的政治形式”而出现的回光返照,大大提高了它在欧洲的国际地位,增长了它争夺欧洲霸权的贪婪野心。由于这一变化,法国在这时期欧洲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4.
“专制”在现代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专制”和“君主”连在一起的“君主专制”一词,亦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使用。然而,古今“专制”语义不同、使用对象亦不同。“专”的义项有“独占;独用;独裁,专擅,独断独行”等。“制”的语义较多,与“专”组成合成词“专制”的义项有三个:独断专行、君主独掌政权、控制掌管。《辞源》对“专制”的解释为“独断、独行”①。《辞海》的释义有二:一是独断;二是君主独掌政权,“专制”是“最高统治者独揽国家大权、实行专横统治的政治制度,剥削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②。《汉语大词典》又增加了一个释义:…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官僚制取代世卿世禄制,即使县廷中小吏,法律对其选任都有着严格而细密的规定。这些非世袭吏员,其权力、地位皆来自君主之授予,对专制君主有着强烈的依附关系。此外,君主还在经济上对有过失的吏员进行处罚,使吏员不得谨守慎微地为君主服务。  相似文献   

6.
约旦现任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属于半专制的君主,介于象征性君主和专制君主之间。他有很大的权力。不久前,在接受《大西洋月刊》记者的采访时,他透露了国王的生活和当国王的感受。对于他来说,特别是在“阿拉伯之春”汹涌而至之际,当国王真的没那么美妙。即便是一个有权力的国王,阿卜杜拉都想不干了。他还说,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仅仅做一个象征性的君主。这或许更好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晚期是法国从"领地国家"向"税收国家"过渡的时期,三种因素共同促成了这一转变:政治哲学家和法学家为君主征税权提供了理论支持,封建习惯法则为国王向臣民征移提供了实践空间,十四五世纪法国的社会和政治现实最终促使三级会议向国王让渡了征税权。15世纪30年代后,申世纪法国的"协议税"为"强制税"所取代。前者需经三级会议同意才能征收,后者则建立在君主权威的基础上。伴随着中世纪晚期税权观念的转变以及政府结构和管理体制的革新,法国君主征税权的确立实质上改变了中世纪法国的社会基础和权力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8.
试论福特斯鸠的"有限君权"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中古后期英王国著名的思想家和王国大臣,福特斯鸠的"有限君权"学说充满了矛盾的意涵。一方面,他反对专制的"惟有王家的统治",提倡"政治的和君主的统治",主张法律和议会对君主的限制。另一方面,他却主张君主在经济上开源节流,以巩固君权统治的物质基础;在政治上重组"国王的会议"辅政,以制约议会的立法权。他的学说的主旨其实并不在于限制君主,而在于消除内战的动荡状态,重建君主制的稳定统治秩序。他仍然是一个正统的中世纪思想家。  相似文献   

9.
拜占庭帝国的首位君主君士坦丁大帝在同时代历史学家尤西比乌斯的作品中呈现出完美的个人形象。然而,对他的形象的描述在5-6世纪的拜占庭史料中却出现了重大分歧。这种分歧与该时期拜占庭帝国和地中海世界的重大转型密切相关,集中体现在基督教化、皇权专制加强以及帝国中心东移三大问题上。不同立场的历史写作者根据自己的个人倾向,在记录大致相同的历史事实时,给予了君士坦丁不同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0.
叶卡特林娜二世以开明专制君主称于史,莫定她这一历史地位的献,就是致法典编篡委员会的《指导书》。《指导书》是叶卡特林娜二世开明专制的政治宣言书和精神境界的本,也是18世纪自由主义政治理论实践性的登峰造极之作。它反映了叶卡特林娜二世具有比较明显的启蒙思想意识,是她实行开明专制统治的指导性件。  相似文献   

11.
法家思想在人性恶且永不可改变的前提下主张君主绝对专制,立法则主张"重刑轻罪",暴政由此而生,导致灭亡。认为秦朝灭亡与法家法律思想无关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2.
从1515年至十六世纪下半叶,占有法国王位的是伐洛瓦—奥尔良—昂古列姆家族。在位的君主依次为弗朗斯瓦一世、亨利二世、弗朗斯瓦二世、查理九世和亨利三世。其时,法国的中央专制王权尚在形成和强化之中,境内仍有相对独立的王国和公、侯领地;在比利牛斯山山麓有一个纳瓦尔王国,为波旁家族[因九世纪末艾马男爵的封地在波旁堡(Bourbon)而得名]所控制。十六世纪初,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迅速扩及西欧,在法国出现了信奉新教卡尔文宗的胡格诺派。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起,宗教战争长年不断,法国政局异常混乱。1588年巴黎民众起义,亨利三世被迫出逃,向波旁家族的纳瓦尔国王、胡格诺教徒亨利求助,以  相似文献   

13.
张志强 《沧桑》2009,(2):155-156,160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将政治体制划分为共和、君主、专制三种。共和政体就是全体人民或部分人民拥有最高权力的体制。在共和政体下,全体人民拥有最高权力时便是民主政治。孟德斯鸠将品德,即热爱祖国、热爱平等、热爱俭朴,作为民主政治的原则。笔者在简要地展示了孟德斯鸠对民主政治原则的讲解之后,主要分析了孟德斯鸠的理论假设异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相似文献   

14.
开明专制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世纪中后期,欧洲大陆许多国家出现了一批“开明君主”,他们对衰朽腐败的封建制度进行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这就是风行大半个欧洲达数十年之久的开明专制。推行开明专制的代表人物有: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即腓特烈大帝)、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莱西亚和她的儿子约瑟夫二世皇帝、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以及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和丹麦、西班牙、葡萄牙、  相似文献   

15.
路易十四,法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君主;凡尔塞宫,享誉世界的三大宫殿之一。2005年5月,凡尔塞宫博物馆"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生活艺术展",即将亮相故宫,展示法国宫廷艺术的迷人魅力。  相似文献   

16.
许良英 《炎黄春秋》2011,(10):34-36
(一)旧说误人《炎黄春秋》2011年第5期施京吾先生《从历史实践看民主与专制的关系》,对我们的《评"专制的对立面"之争》一文提出原则性的反对意见,主要是在对卢梭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7.
孟广林 《史学月刊》2004,21(6):71-82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法国的宫廷大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克劳德·得·塞瑟尔根据现实社会的变动,提出了系统的"新君主制"学说.在肯定君主制的价值时,他鼓吹"王权神授",但却着重于从人性的角度来强调君主制的优越性.在对"明君政治"的憧憬中,他界定了一些君主应当遵循的政治行为规范,特别强调君主实施仁政,建立各等级之间的"和谐"秩序,并提出了等级变动的合理性.同时,塞瑟尔主张君主让各等级代表参政议政,建立"君主咨政会议制".他还提出"有限君权"的主张,力图以教会、"正义"与国家法令来遏止君主的暴政.此外,他还要求君主灵活地进行外交,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塞氏的政治学说充满着"过渡时期"社会所赋予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但受时代变迁的感召与人文主义的熏陶,他突破传统的藩篱,提出了适应民族国家发展与新兴资产阶级成长之需要的"新君主制"学说.他的政治理想,反映了西方政治思想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8.
近代法国的史学研究与政府的政治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法国 ,政府行为与史学研究的关系极为密切。频繁更迭的政府均怀着各自的目的而对史学研究投入了政治性资金甚至直接施加政治影响 ,并在档案、图书及文物的保护和编目等史学研究的相关领域也加强了政府政治行为的作用。但在近代法国较长的专制政权统治时期内 ,史学发展的主流一般与政府介入史学研究的政治意图相悖 ;在民主政权时期 ,二者也只是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默契。从整体上看 ,政府对史学领域的投资和所施加的政治影响并未如愿以偿 ,而史学发展的主流也没有纳入政府政治需求的轨道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和西方古代君主制社会中,都有"君主是民之父母的思想"发生、流传。但西欧的这种思想没有中国的强烈,因为西欧国家还有教会,教皇、神甫、牧师等独占了民之父母的称谓和地位,使得国王被称为民之父母的机会减少。中国君主力量强大,特别是宋代之后,明清王朝时期,逐渐形成了专制君主制,皇帝、官僚被称为民之父母的情况大为增加。但是从制度上说,中国古代是天命王权,是受天的委托而进行统治的,如果统治不好,就要被天抛弃。官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更对皇帝的权力起到制衡作用,政治上公、私是有区别的。所以,中国古代家国并非一体。君为民之父母一说,可以休矣。  相似文献   

20.
民本思想与中国建时代的抑商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印 《史学集刊》2000,(3):12-17
民本与农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对重要范畴。民为国本,农为政本,两种思维方式的出发点都在于如何维护专制国家的政治秩序。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重要基础,封建君主愈是意识到利民、养民的政治责任,在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时愈是自觉。君主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平等与正义观念的缺乏,决定了中国古代长期采用重农抑商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