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位老作家     
回头一看,今年好像跟作家走得近,年孝刀的贾平凹先生,年中的王蒙先生,年尾的冯骥才先生,还有一位约好了,就要动身。  相似文献   

2.
《湖南文史》2013,(7):46-46
解放以前,作家们不仅生活贫苦,在政治上也饱受国民党的迫害。进步作家被特务盯梢是常事。发表作品,还要经过国民党审查机关的审查。臧克家同志说,一个作品被国民党七删八改,印出来连自己都认不得。陈白尘同志也谈到国民党在1942年对重庆进步戏剧运动的压迫。他说,那时候,郭沫若、阳翰笙、曹禺、夏衍和他自己创作的剧本,都被国民党审查机关的红笔删过。  相似文献   

3.
自由撰稿人在武汉文学界有位女作家,叫胡榴明。当初我只在报刊上读过她的文章,并不知她是何许人。还是老诗人曾卓告诉我,胡榴明是已故诗人胡天风的长女,散文、随笔写得很好,常有佳作面世,是个自由撰稿人。那时,自由撰稿人这个字眼还很生疏,只知道自由  相似文献   

4.
在欧洲,人们生活在一个气泡里,以为一切都很容易,认为可以永无休止地靠从第三世界掠夺来的财富生活。以为自己还可以继续长时间在这里弄点煤、那里弄点铀,再到别处弄点矿物能源。这是极为盲目、极为疯狂的  相似文献   

5.
本比较全面的论述了清代满族作家佟世思的家世、生平及他的诗歌创作.还较深入分析了佟世思对民间学的贡献。认为佟世思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民间学作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民间学理论家.提出了民间学的作用及传承理论。  相似文献   

6.
亚非作家会议与战后中日作家的世界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中忱 《日本学论坛》2002,17(3):127-132
本文以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开得轰轰烈烈但现在已经被文学史叙述遗忘的亚非作家会议为研究对象,追溯战后中国,日本作家在和亚非新兴的独立国家的文学接近的同时,突破分别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在反对新殖民主义的旗帜下获得广泛开展文学交流基础的历史过程,也对当时中日两国作家出于现实斗争策略考虑,共同回避对近代日本殖民主义历史的反省的时代局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天柱,2002年4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表彰为“文化先进县”。这里山川毓秀,地灵人杰,才人辈出。在军界,昔有北伐军长王天培,抗日骁将吴绍周,今有新四军老战士、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龙贤昭。在文艺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涌现出天柱籍“侗族作家群”和“画家群”,知名作家有张作为、粟周熊、滕树嵩、袁仁琮;著名美术家有杨长槐、杨抱林、龙开朗、杨念一。然而,另有一位天柱籍文学老前辈却鲜为人知。他,就是中国文坛现代苗族作家吴绍文先生。一、抗日烽火撰檄文吴绍文,原名益新,字见卓,号紫沫,1911年生于天柱县瓮洞镇客寨村,乃国民党十二兵团中…  相似文献   

8.
高个子,黑瘦脸,身穿黑袍子,头戴黑毡帽,腋下夹着黄布包,口袋里装着旱烟袋……从外表看,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就是人们所钟爱的作家赵树理。  相似文献   

9.
武汉市作协主席、儿童学作家董宏猷,蓄着一把大胡子,圆圆的脸上闪动着柔如春水般的双眸,很爽很帅。友胡发云说他是有着侠肝义胆的热血男儿。他属虎,性格中有虎威虎气。但他同时却有颗善良、宽厚和仁爱的心,谁见了他,都会感到如春风拂面,觉得亲切,感到  相似文献   

10.
《湖南文史》2010,(4):35-35
最早的“作家”是管理家务的意思。此语人书见于《三国志·杨戏传》:“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晋书·食货志》载:“(汉)桓帝不能作家,曾无私蓄。”这说明自三国至晋代“作家”系指“治家”而言。汉桓帝没登基时过着清贫生活,因不善治家理财,才弄得没有私蓄。  相似文献   

11.
万里和作家     
中南海,对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是神圣得不能再神圣,神秘得不能再神秘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老作家吉学沛是河南偃师人氏,写小说也写散文。他的小说构思精巧,人物鲜明,曾蜚声于湖北乃至全国文坛。1962年,《人民日报》曾两次在正版发表了吉学沛的小说《两个队长》和《三个书记》,这在当年作家群中并不多见。这两篇小说能在《人民日报》发表,一是因为它很有艺术感染力;二是因为它还具有  相似文献   

13.
正1978年3月,《红旗》杂志编辑部交给我一个任务:约请老作家周立波同志写一篇关于作家必须深入生活的文章,用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6周年。当时我的心情很不平静,因为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这位久负盛名的老作家的名作《暴风骤雨》就是我最喜爱的作品之一,而他也成为我最崇敬的作家之一。那时候,我一边读着他的  相似文献   

14.
柯云 《文史月刊》2004,(7):43-44
湘西,之所以闻名国内外,除了她本身所具有的奇特山水和特异风俗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与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作品有关。大凡到过湘西的人.无不留恋湘西:读过沈从文作品而未到过湘西的人更是渴望湘西。有人问:沈从文关于湘西的作品为何如此逼真、感人至深呢?那是因为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湘西人”。1902年,沈从文出生在美丽的凤凰县城苗家小木楼内,原名沈兵焕。父亲沈宗嗣,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医生和文化人,使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书香熏陶。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之所以知识渊博、学贯古今,因为他是一个最会学习、极肯求师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毛泽东自幼信奉的名言。毛泽东尊师的故事,一直传为美谈。  相似文献   

16.
赵润生 《文史月刊》2002,(12):48-52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发生的山西作家高长虹与鲁迅的冲突中,牵扯到高长虹的一首诗。这就是高长虹发表在1926年11月21日《狂飙》周刊第七期的两首《给——》中的第二首,文学界习惯地称这首诗为《月亮诗》。  相似文献   

17.
刘晨瑜 《沧桑》2009,(2):248-249
纵观俄罗斯文学史可以看出,俄罗斯作家有着深刻的忏悔意识。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维·佩列文、帕·扎格列别利内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中都体现出了浓厚的忏悔意识。本文试图对这种忏悔意识进行分析,总结其产生的原因,给俄罗斯作家的忏悔意识一个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18.
1931年9月,上海《文艺新闻》刊登了左联发起人之一的钱杏邨谈蒋光慈的一段文字:“他虽然开拓了中国文艺运动,而又努力地使这一运动不断地展开;可是,他也就死在这发展的浪潮之中,因为自1928年以后,他自己却是逐渐地停滞了。他的顽固的个性,使他不能更深入地理解一切。因此,他对于文艺运动的认识,与其他的文艺运动者,在自我批评的斗争中,不断的冲突、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9.
唐佩琳,男,汉族,1933年11月生于江西金溪,1949年5月参军。中共党员。转业后于1983年调贵州电视台,后转入贵州电视剧制作中心任编辑组长、总编室主任,贵州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他是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的作者,还著有《难念的经》、《邓小平在1950》、《周恩来在贵阳》等电视剧100部(集)。  相似文献   

20.
广西的文学前辈,我最早认识是苗延秀同志——还是称呼他为同志吧,在他生前我一直这样称呼他。虽然他年长我17岁,又曾两度是我工作的直接领导人,我都不以他职务称呼。觉得这样既表达了对他的尊重也亲切些,当年苏联的一首歌有两句歌词:“我们骄傲的称呼是同志,它比一切尊称都光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