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科,是改革开放以后建立的新兴学科。1981年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成立,标志着中国中外关系史学科的创立。回顾学科的发展轨迹,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与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发展密不可分。学术共同体平台的搭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中外关系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对古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藉此也可展望学科未来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的中外关系史研究自上个世纪的20年代开始至今已历百年,其间之研究可谓高潮迭起,硕果累累。尤其自1981年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成立后,中国的中外关系史研究在研究领域上、在服务于国家文化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过稍显遗憾的是,在百年的历程中,中国的中外关系史研究在学科建设上仍存在着一些不足,究其原因,这既与国家层面的学科建设政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有关,也与个人的研究兴趣、能力相连。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在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召开了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九届理事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万明研究员当选为第九届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会上,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及中国海洋大学有关学者百余人围绕"海陆‘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启示"这个  相似文献   

4.
正中外关系史是一门联系中外、贯通古今,打破学科壁垒,沟通中国史与世界史,直接对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进行研究的历史学学科。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Chinese Society for Historians of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就是为适应这一学科发展而于1981年正式成立的,至今正好走过了 40个年头。近年来,随着全球史、"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互鉴等理论和倡议的提出和实践,中外关系史研究进入一个高潮期,有了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5.
2007年5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沈阳故宫博物院、澳门基金会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中心共同主办,由沈阳故宫博物院具体承办的“明清之际的中外关系史”学术研讨会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及日本的近百名学者围绕下列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中国与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和暨南大学主办的“中外关系史百年学术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4年 1 1月 1 9— 2 3日在珠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出版工作者、在校研究生等近百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主干部分分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中外关系史学术领域的知名学者蔡鸿生、谢方、章开沅、黄时鉴、耿引曾、万明、王晓秋、廖大珂、纪宗安、赵春晨等 1 5人在大会上作了精彩的发言。分组讨论分两组进行 ,发言的专家学者共约 50人。此次会议围绕“中外关系史百年学术回顾与展望”这一主题 ,内容涉及学术回顾与学人纪念 ,中外政治、…  相似文献   

7.
正近与万明先生谈及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情况,都觉得近年来自觉以"中外关系史"为名目的研究有些消沉。与此同时,又可以看到实际关涉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在史料新发现与研究方法与视角的创新探索方面依然颇有声色。这似乎意味着,中外关系史作为一个历史学的分支学科或者专门的研究领域在趋于模糊化。如果是这样,其间的缘由与含义,值得思考一下。  相似文献   

8.
正从晚清西北舆地之学,到民国中西交通史,再到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大发展,中国中外关系史学科走过了一百余年的风雨历程,取得了辉煌的研究成就,但也一直存在对于自身定位的思考和讨论。在历史学科中,中外关系史研究始终有一种半中半外、非中非外的感觉。  相似文献   

9.
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外关系史著作晁中辰朱亚非师从我国著名学者郑鹤声教授,长时期潜心于中外关系史研究,成果丰硕。近又出版了《古代山东与海外关系史》(齐鲁书社1995年版)。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外关系史著作。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一些研究中外关系史...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外关系史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前近五十年内,在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影响下,一些中国学者撰写了列强侵华史、近代中国外交史等方面论著,例如刘彦著《中国的时外交史》(1911年初版)等。这些论著勾勒出了近代中外关系史的粗略轮廓,对列强侵华有程度不同的揭露,但大多数论著仅限于简单罗列历史现象,缺乏比较深入的考察和论证。  相似文献   

11.
本文的目的是对近20年来中外关系史研究作一个简单的回顾,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研究。全文分四部分:一,中外关系史研究和新中国外交史研究的进展;二,有关文献、档案和回忆录;三,近年来新中国外交史研究的重点问题;四,中国外交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外关系史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0年来,随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近代中外关系史的研究也有很大发展。这个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实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决定性胜利之中诞生的,建国之初中外关系史的研究也就从帝国主义侵华史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年以来,我国的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与其他学科一样,发展是比较快的,学术水平在不断提高,成绩十分可观。据不完全统计,三十五年来有关近代中外关系史的著作,包括涉及到其他方面的部分著作,约有156种,资料书、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10月11—12日,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主办、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承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的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信息化时代的中外关系史研究"、"历史上的边疆与海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与互动"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等四项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一、信息化时代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信息化时代为中外关系史研究提供了新视野与新方法。研讨期间,专家学者利用信息化媒介,对海外汉学、犹太史研究、中西交往等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余绳武(1926年~)是我国中外关系史专家。江苏省扬州市人。1943年在昆明入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转入清华继续学习。大学期间致力于学习世界历史,先后选修过十余门西洋史课程,为后来从事中外关系史研究打下了初步基础。1948 考入清华研究院,从师著名中国近代史学者邵循正先生,攻读中外关系史。1951年,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即近代史研究所)范文澜所长的关怀和帮助下调来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将近四十年了。 1953年~1957年先生参加集体著作《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的编写工作,分担撰写了第一编第一章第四节(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发动到广州和约的成立)初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二节(第二次鸦片战争)部分初稿,第二编绪言,第二编第一章第二节部分初稿(蒲安臣条约),第二编第三章第二、三、四节(甲午中日战争)等。该书1958年出版后,受到史学界和一般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16.
德国汉学家帕塔克与中外关系史研究钱江近十年来,研究古代中外关系史的学者常常会在西方的一些学术刊物或论文集中见到罗德里希·帕塔克(RoderichPtak)教授以德文、葡文或英文发表的有关古代中国海外交通、贸易历史的论文,并为其细密的考证和旁征博引而...  相似文献   

17.
正杨富学兄寄来一部书稿,命我作序。他现在已经著作等身,不需我来吹捧。但看到书稿的题目——"丝绸之路与中外关系史诸相",我又想说几句话,因为这个题目正是我最近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丝绸之路研究与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关系问题。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给"丝绸之路"最早的定义,是指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  相似文献   

18.
50年来的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50年来的发展过程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的。一方面,政治形势的发展为中外关系史的研究提出命题,并提供相应的适宜环境,而人们的研究结果也大致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认识,对人们正确认识外部世界也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因此,与共和国的发展史划分大致同步,新中国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发展过程显然也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以1978年为界,分为从建国到文革结束的3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以下,本文将简要叙述50年…  相似文献   

19.
台港学者的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论著,本是中国史学界研究成果的组成部分,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海峡两岸以及境内与港澳之间的历史学者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互不通气,相互了解甚少。近些年来,这种形势有很大变化。台港地区出版的书籍和大陆出版的著作实际上已通过各种渠道在海峡两岸流通;学者之间的接  相似文献   

20.
张振鹍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前辈学者。他和其他前辈学人一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先后出版《帝国主义侵华史》《日本侵华七十年史》等著作,运用“两半论”搭建近代中外关系史学科的框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精深客观的学术研究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对外斗争中,近代中外关系史学科的前辈学人一次次证明了这一基本道理。《帝国主义侵华史》《日本侵华七十年史》更是阐释学术与政治关系的典范之作。此外,张振鹍先生对不平等条约的重点关注和深度思考,为学界此后研究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