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歌     
我叫莉莉,我今年七岁了。我是女孩,我喜欢洋娃娃。我是彼得,我今年六岁了。我是男孩,我喜欢玩具。I am lily.I am seven.I am a girl.I like dolls.I am peter.I am six.I am a boy.I like toys介绍歌~~  相似文献   

2.
1925年9月,在吉林江南公园农事试验场展览室,我和萧军偶遇.那时我19岁,他18岁.他给我写了一首订交诗:"男儿处世要天真,莫作登台傀儡人.疑友莫交交莫弃,相怜不过慰风尘."这次相遇使我们结为知己.……  相似文献   

3.
难忘的岁月     
光绪十六年(1890)年农历十二月初三, 我出生于无锡胡埭西溪大听上一个贫苦的百姓家庭. 我的祖母在我父亲两岁时就去世了, 祖父在我父亲十四岁时在逃难的路上突发急病而亡, 父亲在本村村民的帮助下把祖父安葬在异乡义塚,尸骨都没能带回家.  相似文献   

4.
我叫萧璋泉,今年76岁,汉族,祖籍台湾省桃园县大溪镇.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工人,这辈子历尽坎坷艰辛,却也算平平实实.奔向新中国1943年11月,时年22岁的我.从台湾台北事务员讲习所(相当于会计学校)毕业后,为了深造学本事,东渡日本求学.在当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发动不义之战,全面外侵东亚各国的战乱时期,我的东洋留学梦彻底破灭了.到达日本的日子,便是我当上学徒的一天.我在大阪一家钢铁厂一干就是10年.  相似文献   

5.
我是台湾省台中市人,今年72岁.1948年,我受居住在日本大阪的叔叔邀请,到日本谋生.1953年底,我同旅居日本的2000 余名华侨,响应周恩来总理的号召,报名加入了第三批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的行列,后服从中央归侨接待站的安排来到武汉,分配在武汉申新纱厂(现国棉三厂)工作,至今已有44个年头.回国时我28岁,而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相似文献   

6.
一 一匹土黄色老马窝在槽根站不起来了,阿爸让我帮他抬起这匹老马. 走到老马身边,我用脚踢了一下老马,老马的骨头发出一连串空洞的响声,随之老马发出几声苍老的咳嗽. 阿爸看了看老马,用一种剜心的目光瞪了我一眼.那一天,阿爸把老马送进了有水草的大山里. 马老了,吃不动草了,也不能干活了,土族老人们就会把这匹老马送进大山深处,老马会在吃不动最后一口草的时候离开这个世界. 踢一脚土黄色老马的事情发生在二十年前,那时我只有二十多岁.至今我四十多岁了,看到一篇写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的文章,我才理解了阿爸在我鲁莽动作之后那剜心的瞪眼.  相似文献   

7.
1990年12月,我意外地收到台湾二姑丈的来信,并得知他近期来武汉会亲的消息,我顿时有了说不出的喜悦.我父亲是台湾台南县人,1943年他22岁时离家赴日本谋生.1953年他和我母亲带着我们4个儿女,从日本回到了祖国大陆,定居武汉.听父亲讲,我祖父36岁时就因病去世,祖母身体很好.父亲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三个妹妹,一个弟弟.父亲离开台湾时,他的哥哥、姐姐和两个妹妹都已结婚.1974年父亲在武汉病逝.  相似文献   

8.
1937年,我出生在湖南祁东县一个贫农之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家分得了土地,分得了房,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我十分感谢党,拥护新社会.所以我17岁那一年,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野战军54军到我们县来招兵时,我就积极报名要求参军.由于我出身贫农,加上有点文化,身体也好,我如愿以偿.  相似文献   

9.
耄龄忆旧     
一、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经历我于1905年出生于榆次西墕村,今年已届88岁.我上无兄姊,下无弟妹,是十亩地里一株谷——独苗苗.生母在我出世不久病逝.父亲不务正业,整日不回家,我孤苦伶仃无法在家生活,在本村小学读了几年《四书》、《五经》后,于1920年(15岁)离家出走,去太谷县东来当、榆次晋昌转运公司、平地泉裕发银行、方山县油面行等几个商号学徒、经商,先后共计15年.1935年我30岁时,到榆次城阎锡山政权所属的警察局当了警察.  相似文献   

10.
一、家庭和中小学校时期我于清末宣统元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即1909年8月14日)出生在山西省怀仁县城内一个以经商为职业的家庭里.7岁时,我在本县私塾读《三字经》、《百家姓》.读了不到半年,县里成立了模范小学.我即入学改学国语、算术.学校免费供给书籍,并给每人发制服一套. 除平时学科外,学校还聘请武术教师王义水讲授各式拳术刀枪.我10岁时,曾去大同参加雁北13县小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成绩较好,获得好评.  相似文献   

11.
李、吕:您是如何开始对考古学产生兴趣并最终把研究方向集中到动物考古方面的? 让-丹尼斯·维涅:我从10岁起就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化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我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古生物学家.15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定期参与正式的考古发掘.自然而然地,我对发掘出土的贝壳及骨骼产生了兴趣.发掘的负责人给了我极大信任,让我去研究这些贝壳及动物骨骼,于是我发现了一个在当时还鲜有研究的领域——人类社会与动物的关系(即动物考古学).动物遗存蕴含的丰富信息使我迅速着迷.掌握这个研究领域需要了解很多学科的知识,比如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和考古学等等.在大学里,通过选修课程的方式,我先后学习了地质学和生物学,然后又学习了考古学,并且每年都会参加至少两个月的发掘活动.  相似文献   

12.
张汝范 《百年潮》2002,(6):57-59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文化大革命"从姚文元批判吴晗同志的<海瑞罢官>算起,已经过去36年.我如今已是72岁的老人,当1966年"五·一六"通知下达,5月17日我被"专政"时,正好36岁.我是当时中科院被揪出来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3.
学徒金为木:我叫金为木.金,祖先姓金.为,是我们的字派.木,因五行缺木才叫木.缺木嘛,本来可以多几重木,像森啊、林啊,但我有一个长辈叫光森,我就不能用森字了.还有一个同辈叫为林,所以我只能取一个木了.我是1932年11月15号出生的,今年76岁了.  相似文献   

14.
我的前半生 1976年,我出生在湖北黄冈的一个小山村.我的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农民,家里还有一个弟弟.我8岁时,父亲所在煤矿大爆炸,他有幸躲过了一劫,煤矿关停后被安置去了湖北沙市,我们全家也从农村搬到了城市.由于母亲没有城市户口,在城里我们被称作"半边户",所以我是生在农村,长在城市.我的母亲是一个文盲,没想到若干年后,...  相似文献   

15.
"出门在外,要踏实、诚信,要不忘学习."这是我17岁离家务工时母亲的叮嘱."你还年轻,不要怕失败,失败了要认真分析原因,重新再来."这是我21岁创业失败时母亲的鼓舞.母亲没读多少书,但在我眼里她就是一位"哲学家",她将男儿当自强的朴素生活哲学刻进了我的生命,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去开天辟地,为理想去闯!  相似文献   

16.
1998年岁末,天津友人在长途电话中告诉我:“高平叔先生去世了!”我心头猛地一颤:一家杂志约我为高先生写一篇传记,我原计划利用1998年公休假赴津拜访心仪许久的高先生,但我所在地区1998年遭遇特大洪灾,一直抽不开身.后来我改计划春节赴津,可惜未能等到这一天,老人家就匆匆走了!高平叔的名字是与蔡元培的名字紧密相联的.1929年,年方16岁,还是一名中学生的高平叔经叔父高耀棠引荐,与时年62岁的学界泰斗蔡元培先生结为忘年交.1935年夏的一天,高平叔偶  相似文献   

17.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的那年,我14岁,也略懂一点世事了,有些事情一经点击,立刻浮现出依稀的掠影. 那时,我在繁昌县三山镇念私塾,受业于邓则先老先生帐下.  相似文献   

18.
我的家境贫寒,4岁就失去了母爱;7岁时,日寇的铁蹄踏进了我的家乡,我便参加了抗日斗争。13岁那年(1943年)我毅然参军,走上了抗日战场,从此,军旅生活伴随了我的一生。  相似文献   

19.
走南闯北,行业内外小有名气 1968 年,我出生在江苏南通通州三余镇.在南通一带,"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思想在那个年代根深蒂固.对一个人来说,学会一门技术、一项手艺,是顶要紧的.初中刚毕业,我就开始学习电工,跟随乡里建筑站去了上海.那年,我 17 岁.  相似文献   

20.
难忘的1957     
我今年88岁了,当我再回首1957年那场运动时,那些人那些事都在脑海里鲜明地活跃起来…… 1957年3月…… 春寒料峭,乍暖还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