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闻一多先生的高足,何善周先生认为闻先生对《诗经·凯风》的理解不够准确,所以,特嘱托李思乐先生撰成此文,为闻先生《七子之歌》的小序做些补正。  相似文献   

2.
写李星的时候,我坐在她的课桌旁,她则坐在讲台上,我忘了我是老师,她也忘了她是学生。这真的没有什么,只要她高兴,喜欢。初识李星,我大吃一惊,不明白90后的孩子竟然如此不守规矩。老师讲课时,她会旁若无人地站起来,在教室后面悠闲地溜达一圈,趴到窗台上向外观望;即使是听课,她戴着耳机,桌上连本书都没  相似文献   

3.
迟到的歉意     
正"站住!上操了为什么还往这里跑?"我在巡楼的时候发现一个小女生慌慌张张地从对面飞奔过来。这是早操时间,所有的学生应该都在操场上活动,私自回教室是不允许的。她一路奔跑,也容易发生意外。小女孩被我突如其来的呵斥吓得停了下来。我三步并作两步走到小女孩的面前,用严厉的眼神盯着她,仿  相似文献   

4.
学会鼓掌     
据说,在美国的剧院,无论演出精彩与否,观众们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并且鼓掌的每一个人都带着一脸认真,毫无敷衍之意。这让我想起了一个鼓掌的故事。那是一个叫林林的女孩,她沉静,漂亮,但她总爱蜷缩在教室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后来她的同学们才知道,她的腿因为得了小儿麻痹症而落下了残疾,她是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一天,上演讲课,老师让同学们轮流走上讲台讲述故事,轮到林林演讲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  相似文献   

5.
张贯三先生与其藏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贯三先生是近代山西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藏书家。小时候,我几次得瞻老人丰采,并见过他那富甲三晋的藏书。因先生是先父最尊崇的恩师,所以,我幼时的心目中就矗立起他老人家的高大形象。年长后,闻先生生平治学事渐多,又稍诵其诗文,知先父之心仰先生盖有自也。光阴荏苒,一晃过去了几十年,连先生的弟子也多已作古,而撰忆先生的文章却甚寥寥,有感于此,我拟就所闻而述之,以了多年的宿愿。自知矮人观场,难述先生于万一,而又不甘  相似文献   

6.
谭其骧日记选之六(1970年10月11日至1970年12月31日)葛剑雄整理6、15天天读后到新教室楼,听专案组关于魏嵩山、黄世晔、张汉川、范明如四人情况及处理意见,胡绳武传达星期六文科教改会情况。回室已十时半,工作仅半小时许。下午二时许《文汇报》二...  相似文献   

7.
山楂花开     
山楂花开,红为纪念烈士之死,白为追忆纯美之爱……——题记是什么可以让懦弱的人勇敢,是什么可以让人宁愿死也不愿背叛,是什么可以让人选择离开也不愿看到眼泪流出。是爱,是静秋向我证明了这种爱,是静秋让我明白了,无论在什么年代什么年纪都存在永恒不变的爱的定义。静秋,我记得,你第一眼看到建新是腼腆的浅笑;静秋,我记得,你第一次听到建新说要和你一起去看红色的山楂花是阳光的微笑;静秋,我记得,你在县里和建新的第一张合影是灿烂的大笑。  相似文献   

8.
2012年2月27臼,复旦大学西光华楼:305教室,新学期第一堂德国古典哲学课。张汝伦带来一本黄色硬皮封面、页面泛黄的《小逻辑》,翻到某页,开始朗读40年前在淮北农村初遇即为之动容的段落——1818年10月22日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开讲辞:  相似文献   

9.
正9月8日上午,我第N次走进了港龙园书人教育楼上课。当我跨进教室门那一刻,我惊呆了:眼前是一位陌生的男老师,他头戴白球帽,身穿紫格衫,脚蹬一双运动鞋。这时,班主任吹哨了。老师刚上课,并没有急于介绍自己,也没有让我们做自我介绍。而是让我们来猜猜他的头发是长是短,并鼓励大家大胆地猜想。同学们个个不甘示弱地举手,有的说是长发,有的说是平头,还有的说是光头……老师说:"大家说得都没错!下面我给大家讲个故事。"话说苏轼在中秋节晚上很郁闷,喝得大醉。第二天快中  相似文献   

10.
<正>黄西沟学校原来仅有三孔坐东朝西的枕头石窑,右边一孔供教师办公、住宿以及村里办公合用,左边两孔连通为教室。教室前后墙上都挂有黑板,全部学生依年级分为两班,两班学生背靠背各自面向自己的黑板。老师给这边讲课,让那边做作业;半节课后,又给这边留作业,到那边讲课。这种教学法,人们称之为“复式教学”。走出教室外,是一个约一米长的石板台阶,一直是村里人的走道。  相似文献   

11.
正1917年至1918年间,沈曾植隐居沪上"海日楼",中外学人争相向其问学,家中座客常满,俨然一代儒宗。王国维说沈氏精擅乾嘉经史考据、道咸以来民族地理之学,"综百家,旁及两氏,亦以治经之法治之,则又为自来学者所未及",为清末民初学界第一人;俄裔哲学家凯沙林谓沈为"盎然道貌足为中华悠久文明之第一人";胡先骕更誉之为"清同光朝第一大师",  相似文献   

12.
纪路 《福建旅游》2005,(7):45-47
不曾到过金门的人,也必然知道金门的莒光楼。早在30多年前,它巍峨的外貌便随着35种版式的邮票和风景明信片传播海内外,其知名度之高,堪称金门之冠。  相似文献   

13.
教室风波     
正9月26日多云我们班是个超级活跃的一个班级,每次课余时间班级里就会吵闹无比,如果不是老师来,有时屋顶都快翻个底朝天了!有一次午休,我刚吃完饭回到教室,当时还没有几个人,我便开始写作业,渐渐地,同学们开始鱼贯而入,声音也渐渐升级了。午休的铃声响了,几个在外面疯的同学才不情愿地回到教室,人虽回来了,躁动的心还在疯,他们把声音也带动起来,于是,整个教室像  相似文献   

14.
在着手写这篇印象记时,我心里颇觉歉然。因为我虽早闻先生的大名,却少读先生的大作。诚然象什么吐火罗文、梵文之类,因不能读而不去读,“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可以原谅。但当读能读的书,亦少涉及,在学问上,是有所欠,在情感上,便有所歉了。这种内歉,更因将见、已见先生,而在见后兀自强烈了起来。“为长者折枝,曰‘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我不是很象这拒绝“折枝”的人么?季老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告别他,离开北大后,几天来,老人戴着尖顶线帽,眯着眼睛、微张着口的浅笑慈容,一直在我眼前晃悠。我恼的这自动…  相似文献   

15.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号称地球之巅。她的神秘和妩媚曾令多少人仰慕,也令我久久神往。在西藏工作的岁月里,我终于有幸目睹了她的尊容,至今每每想起,我都为它的壮丽和巍峨而心旌摇荡。  相似文献   

16.
段子     
《环球人物》2013,(28):96
不找麻烦今天师傅来装空调,我一再提醒他小心点,安全第一。他说:"看不出来你年纪不大还很谨慎嘛,放心,出了事我也不会找你的麻烦!"说完就从窗台上滑下来一屁股坐在我养了5年的仙人球上。那一刻,1楼到15楼的声控灯全亮了!走错门帮同事搬家,抱起电视机就要走,一位老奶奶从门外进来喊道:"你抢劫呀!快放下,不然我报  相似文献   

17.
1993年 ,我和林天蔚教授相识于台北。那一年的 1 1月上旬 ,我应台湾淡江大学之邀 ,赴台参加第一届“2 1世纪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会后 ,又到台北的几所大学作学术报告。中旬的某一天 ,我应政治大学历史系的邀请 ,向该系师生作有关北洋军阀史的学术报告。在报告结束后 ,有一位学生来邀我到某教室和一位教授晤面。到教室门口时 ,只见一位身材不高 ,但精神矍铄的老教授 ,从讲台上下来迎候。他就是林天蔚教授。当时他正在为历史系学生讲授有关方志学方面的课程。他向我解释 ,因为时间安排有困难 ,所以他让出一课时 ,请我为学生谈谈方…  相似文献   

18.
正我的穿鞋史1963年9月的第一天,我们十几个从乡下来到城市读高中的穷家孩子,既无钱买鞋,也不习惯穿鞋,于是在上高中的第一节课打着赤脚进了教室。课间校长巡视教室,见竟有十几个同学打着赤脚在上课,眉头一皱,二话没说转身离去。下课后,校长通知班主任,把我们十几个打赤脚上课的学生全部叫到校长办  相似文献   

19.
初心永恒     
城市:福州市时间:2015年6月11日寻访:新四军老战士杨平杨平,给我的印象入骨的。在福州空军茶园干休所,第一次见她,98岁的人,竟然独自从二楼的卧室走下来。银发耄耋,精神矍铄。我说,"我们在宁德拍纪录片《沙家浜》,这次从宁德过来的。"杨平笑了,"  相似文献   

20.
时学爱 《江淮文史》2014,(4):104-107
正1957年9月,我考进安徽省一所重点中学,开始了三年的高中生活。入学伊始,反右派斗争正在深入开展。老师们白天正常教学,夜晚则集中在教工之家参加反右运动。我所在班级位于二楼,旁边楼下平房便是教工之家,面向教室的窗户拉着窗帘,只能遮住视线却遮蔽不了声音。出于好奇,我们表面装作自习读书,其实却在侧耳倾听。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