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辽、宋、西夏并立的时期,宋朝遣辽使臣群体是一个值得关注问题。以往学者对使臣的数量、人员、出使时间进行过研究,然而对于使臣的出身问题,学界少有论及。从正使、副使出身入手,探讨了研究其出身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覃旭 《北方文物》2020,(3):89-93
辽宋对峙一百余年,而双方在如此密切的交往中却没有形成类似汉唐时期与少数民族的和亲关系。这里的"和亲"讨论的是辽宋之间的"姻亲"关系,即"政治婚姻"。简单地将辽宋之间无和亲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北宋君臣的"民族偏见"有失偏颇。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的和平局面、辽朝正统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契丹族统治阶层的固定婚姻制度同样造成了辽宋之间无和亲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出使官员在西夏政治与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夏对外出使情况可概括为两个阶段:西夏政权建立初期,出使官员主要为入仕定难军政权进而后仕西夏的汉人官员;元昊以后,包括汉人官员在内的汉姓官员逐渐成为使臣主体并在出使活动中发挥诸多作用。使臣从汉人官员渐变为汉姓官员,出使官员所任官职、所担使命及其族属成分为我们研究西夏与周边政权的关系提供了鲜活多样的例证。  相似文献   

4.
辽夏封贡关系开始于公元986年李继迁附辽并接受辽朝册封,一直持续到辽朝灭亡。辽夏封贡体制受到辽、宋、夏三极政治格局的强烈影响,以"澶渊之盟"为转折点,可分前后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辽朝奉行"联夏抗宋"方针,是辽夏封贡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时期;第二个阶段因辽宋夏三国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辽夏封贡关系由发展走向破坏、最后又恢复。在辽夏封贡体系之下,两国保持着册封、进贡、朝贺、吊祭等朝贡活动往来,并且在军事、政治方面有密切互动和联系。在辽朝的朝贡体系中,西夏属于辽朝的"外圈"朝贡体系。  相似文献   

5.
顶尊陀罗经幢原位于河北临城镇两口村崇福寺南大殿中,现存临城县文物保管所,修建于北宋嘉五年(1060)。本文对经幢所载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加以录文,并分析了经幢的建造缘起、北宋河北临城地区陀罗尼信仰的状况。此经幢为研究河北佛教史、文化史提供了又一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杨雨蕾 《世界历史》2006,35(5):126-131
自17世纪初开始,部分朝鲜入华朝贡使臣——燕行使臣在出使中国的过程中接触到西方文化。出于对异质文化的好奇和探求,他们在求购汉译西学书的同时,还访问北京天主堂,并积极主动地寻求与在华西方传教士进行直接对话。在西方传教士还未涉足“隐士之国”朝鲜之时,是燕行使臣的这些活动使西学从中国进一步东传朝鲜。西学初传朝鲜的主要推动者不是耶稣会士,而是朝鲜的燕行使臣,这与大航海时代以来西学初传中国和日本的途径是迥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以朝贡为载体的清代中越宗藩关系,自清初康熙六年恢复确立至光绪十一年法吞蚀越南,历时200余年而终结。期间,作为朝贡国的越南,虽在形式上对中国清朝恭行事大之礼,而实际却为取得对清关系的主动、平等以及获得更多的国家利益而推行"内帝外臣"的邦交之道。因此每逢贡期,都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尤其对入清使臣的物色,更是精心挑选。那些肩负着两国邦交使命、深谙中国儒家文化精髓的越南使臣,为不辱使命,妥善处理与强大邻国清朝的关系,以为本国政权的巩固和安全提供保护,往往在遵循既存宗藩朝贡体制的前提下,为争取平等的双边话语权而煞费苦心。他们为整个清代中越双边关系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辽朝吸收中原陵寝制度基础上设置奉陵邑以对陵寝进行管理,共有祖州、怀州、显州、乾州、庆州5个奉陵邑。奉陵邑规模宏大,城内宫殿、寺庙、官署等主体建筑完备,凸显其较高政治地位与作用。奉陵邑官员由奉陵官与州县官组成,直接向皇家机构负责。辽朝奉陵邑的出现一方面可视为契丹族生产与生活方式转变之表现,另一方面亦为统治者"因俗而治"治国理念之结果。  相似文献   

9.
清朝在处理与朝鲜关系问题上,一方面继续坚持复杂而严谨的礼仪程序,遵循可以远溯至春秋时代的典范;另一方面坚持由旗人作为礼仪的执行者,强调朝鲜对满洲的效忠。在这种背景下,朝廷非常重视使臣的选择,出使朝鲜的使臣为皇帝从候选人中钦点,满、蒙、汉旗均有,以满人为主,多为熟习经典的文臣。朝廷不仅重视使臣的选择,还很重视对于使臣的管理,看重自身的国家形象。作为少数走出国门的满洲大臣,他们的所见所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满洲、清王朝与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河北武安千佛洞石窟开凿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前后。石窟分内窟、外窟两部分,外窟的南、北两壁上现存造像龛106座,造像156身。造像内容以单尊结跏趺坐佛为主,兼有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土地三侍等组合。通过分析石窟内现有的71条造像题记,可知石窟是一处由都保正侯进发起,僧人惠开引导,侯进下辖保丁及乡里作为从众而建造的民间性公共佛堂,供养人身份包括基层管理者、僧侣和普通民众三类。普通民众中,女性供养人群体的地位较为突出。千佛洞石窟造像题材多样,年代明确,是研究武安地区北宋佛教发展及石窟艺术的珍贵材料。同时,石窟题记可与北宋保甲法相互印证,填补了武安地区关于保甲法的文献资料空白。  相似文献   

11.
明代辽东为朝鲜使臣陆路入贡明朝的必经之地。朝鲜使臣行经辽东时,不时地受到辽东地方官的优礼。辽东地方官对朝鲜使臣的优礼是明鲜宗藩关系的内在要求。明朝优礼朝鲜使臣的主要动机是密切中朝关系,巩固以明朝为中心的藩贡体系。事实证明,朝鲜使臣受到辽东地方官的优礼后,更多感恩于朝廷。这无疑有助于中朝关系的发展。试梳理辽东地方官对朝鲜使臣的优礼,并对辽东地方官优礼朝鲜使臣的原因、效果加以阐述,以期有助于中朝关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孟家务遗址位于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孟家务村西,在配合廊沧高速公路建设工程进行的文物调查中发现。2009年4月至5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廊坊市文物管理处、文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出土窑址6座、墓葬1座,基本明确了窑址和墓葬的形制、结构和规模,确定其年代为北宋中晚期。此次发掘为研究廊坊地区宋金时期的物质文化、生产生活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在朝贡体制下,朝鲜与清朝的交流与交涉主要通过朝鲜赴京使臣来实现。朝鲜使臣在北京接触到一些西方技术与思想,摄影技术就是其中一项。这与他们以往在华的文化经验极为不同,令他们新奇。而到19世纪70年代,随着欧风西雨对朝鲜半岛的侵袭,那些摄影影像也见证了朝鲜闭关与开放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仝相卿 《史学月刊》2013,(8):119-124
学界对宋辽关系的研究,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成果,但在讨论政权间互派使节时,或多或少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宋朝与契丹使用的语言并不相同。契丹属东胡,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陈述:《契丹政治史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1页),宋朝使用的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相似文献   

15.
李想 《神州》2013,(23):31-31
历史上大辽国与西夏建交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辽与西夏曾先后进行了三次和亲,这对辽夏关系及当时时局的变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辽与西夏的亲疏关系都与和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朝鲜王朝前期,与明朝间贸易形态多样化,双方在使臣往来过程中,有政府主导和认可的朝贡贸易及使臣贸易,也有被政府禁止的各种贸易方式,一般被称为"违禁"贸易。其中被禁止的贸易物品主要包括明朝政府禁止的军需用品和朝鲜国内稀缺的珍奇土物山货,违禁贸易不仅交易品数量巨大、参与者身份复杂,而且朝鲜王朝政府也是外紧内松给予很多支持。  相似文献   

17.
北宋的河北籴便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的河北籴便司是专管河北沿边军需粮草补给的中央派出机构。本文重点论述了该机构出现的背景及其职能特点。认为河北籴便司是转运司与中央利益悖离的产物 ,本质上属于针对财政集权所造成的体制弊端而采取的打补丁式的纠偏之举。籴便司的业务特点是 ,在河北形成了与转运司裂土而治的财政管理格局 ,直属中央专管沿边军需补给 ,实行沿边籴买与内地籴买相结合 ,集购买管理与漕运管理于一身。在宋朝的政府购买管理及执行机构中 ,河北籴便司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05年4月,涿鹿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后更名为涿鹿县文物局)在涿鹿县城西发掘了一座辽代墓葬。该墓为仿木结构砖雕单室壁画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墓葬虽经盗扰,但仿木构砖雕、建筑彩绘和壁画保存基本完好,并出土了一合墓志,为进一步研究冀西北地区辽代早期葬俗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大辽国与西夏建交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辽与西夏曾先后进行了三次和亲,这对辽夏关系及当时时局的变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辽与西夏的亲疏关系都与和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北宋皇城内用于朝会仪式和君主听政的六座主要宫殿做了一番厘清与考辨,包括六殿的位置、名称沿革、核心功能的分合调整等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