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方志学是方志学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研究其分期是深入、系统地研究方志学发展历史的需要。分期不仅要考虑我国社会历史发展时期,更应依据学科内部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的变化状况来划分。本提出近代方志学的几个分期。并说明了各时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苏珊 《满族研究》2022,(3):106-110
东北三少民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文学史在文学史观、研究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有高度的一致性,充分反映了三少民族文学互相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过程。文学史问题的论述其核心要义是以“文学性”为基准,追求开放而多元的文学史观,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三部民族文学史更重视物质文化发展对文学的影响,相对于以往以朝代断代、将文学史与政治史重合,则更强调文学、文化的历史发展自主性。  相似文献   

3.
在少数民族文学史或文学概况的编写过程中,分期和叙述方式的确是件比较难办的事。鉴于地缘环境、历史沿革、文化生态的差异,我认为,各民族文学史的分期和叙述方式,不应一味套用汉族文学史的“路子”,而应该多样化。确定少数民族文学史的分期和叙述方式,关键在于要了解各类民间文学作品在其社会文化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地位和功能(其中包括陶情冶性、审美娱乐的功能),及其演变情况,要在这里面见联系、找趋势、寻规律。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某一少数民族迄今为止的所有文学现象、已搜集到的全部作品及它们的  相似文献   

4.
何颖 《黑龙江史志》2013,(15):67+69
本文分析了研究图书馆事业发展历史分期的作用、意义。针对不同学者的分期标准做了比较研究,认为图书馆历史分期的划分一方面要以中国社会历史分期为依据,同时考虑到图书馆事业自身的特点。将中国社会历史分期与图书馆事业的特点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合理的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商业文学是近年来湖南商学院的学者们首倡的课题。中国商业文学研究在把握与商品经济、商业活动有关的文学现象的基础上,结合从古至今的商业发展、商业政策、商业思想、商人活动等内容,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阐发中国文学史与中国商贸史的纠葛碰撞,分析商业经济发展对文学的激发与规约作用,探索文学在社会商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嬗变规律,勾画中国商业文学的发展历程,勾勒和诠释不同时期商业文学发展的概况与特点,评析中国商业文学的名篇佳作,揭示中国商业文学的未来走向。对于传统意义的中国文学史而言,这是未经人道的分支。由于运用新的视…  相似文献   

6.
只要提起“秧歌”,很多人会想到,它是中国民间舞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且最能代表我国汉族民间舞的特点。从秧歌的发展历史来看,已历经几个朝代,汉代百戏、唐代参军戏、宋代舞队、元代社火、到了明清时代的秧歌,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么久远发展而来的民间艺术,的确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代表着一方民族精神。那么,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56个民族中,东北大秧歌舞蹈如同其它民族舞蹈一样与整个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之中,东北地区曾经居住过许多少数民族,如肃慎、契丹、高丽、蒙古、汉族等等。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  相似文献   

7.
奄浩 《神州》2013,(7):12-12
"十七年"在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作为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历史环链,它们的"活化石"意义并不亚于那些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或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的精品,我们仍可以从中寻觅到进一步推动女性文学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历史发展的纵向系列看,云南少数民族神话和机智人物故事是这些民族在两个互相连接但又各不相同的文化阶段上产生的文学类型。对蕴含在这两种文学类型中的审美意识,作一些粗略的比较,也许能从一个侧面对民族民间文学中审美意识的发展作出一些有益的动态性描述。一在云南少数民族神话和机智人物故事中审美意识所包含的独特内容,最为突出的是——神话反映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  相似文献   

9.
对古代罗马史若干理论问题的重新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的罗马史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有许多理论问题尚待重新研究,本文着重就罗马史的分期、罗马国家的起源及罗马早期国家的性质等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史学界同行。 一 揭示罗马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分期 长期以来,史学界一般都把罗马历史分为三个时期;王政时期、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很显然,这种分期方法具有很大的缺陷。首先,决定这种分期法的基础不是社会经济的因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史学界和理论界一直认为,按照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划分历史时期的方法,是唯一科学的分期方法。笔者认为,这种认识,实际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分期理论的。 首先,客观历史的进程早已表明,这种分期法的适用范围,实际是相当有限的;在一些大的历史分期中,如果采用这种分期法,那就会得出荒谬的结论。譬如,人们公认,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而我们知道,当时的中  相似文献   

11.
世界近代史断限问题新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许永璋  于兆兴 《史学月刊》2003,1(1):55-60,72
历史时期的划分不同于社会形态的演变。世界近代史不能同资本主义史画等号。划分历史时期,应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依据.同时也要考虑到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情况。世界近代史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发展的历史。它的上限可以定在18世纪60年代.下限可以定在20世纪40年代。  相似文献   

12.
自从30年代对良渚遗址进行发掘以来,迄今已有50余年了.在这50多年的时间里,良渚文化的一些典型遗址和墓地不断被揭示出来,诸遗迹单位的早晚序列已逐渐明晰,为良渚文化的进一步分期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至今对良渚文化分期的研究还很少有文章论及,虽然已有同志进行了分期研究,但仍感过于粗略,不能全面反映出良渚文化在长达一千余年时间里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本文将依据现已发表的考古资料,结合一些典型遗迹单位的地层关系和陶器组合,利用类型学的科学手段,对常见的、发展演变规律比较明显的器物进行分期,旨在划分出良渚文化的几大发展阶段,同时兼谈良渚文化的分布区内不同区域间所呈现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万小换 《神州》2012,(23):11-11
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特定时期的文学思潮,它提倡冷静思观察,精确地描绘客观现实,力求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它着重强调典型性格的塑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整体反映和心理真实的描写,正视和揭露社会的黑暗现象,提倡文学服务于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4.
保留在各民族民间的口传文学,它不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在文字没出现以前,民间的口传文学就成为各个民族唯一的文学,具有全民的性质。这一特点在我省的一些民族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它延续的时间很长,因而也就形成了它自己的许多艺术传统和审美特征。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社会上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创造了文学之后,才产生了本民族的作家和艺术家,产生了与民间口传文学相平行  相似文献   

15.
自从1954年“历史研究”创刊号胡同志提出“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以后,两年多的时间,不少的学者和专家们,都很注意这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为了帮助中小学历史教师的进修和青年历史学习者的参考,现在把这个问题研究和讨篇的情况,作一个简要的介绍。这问题首先是胡同志提出,他反对解放前一些用资产阶级观点和方法的分期办法,同时也不同意解放后那种放弃分期办法的类似于“纪事本末”的方法,主张非分期不可。分期的标准,他反对“拿帝国主义的侵略形态做划分时期的标准”,同时对“单纯用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来做划分时期的  相似文献   

16.
1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把编写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简史)列为国家“七五”期间的重点科研项目。这起码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国家安定——有精力;二是经济繁荣——有财力;三是民族平第——有实际。 2 一部汉族文学史,是断代的文学。而一部拉祜族、佤族文学简史,又往往是文学的断代。 3 一部少数民族的文学史,能闪烁出历史长河的灿烂光芒。而这光源便是真实,真实的反映和真实的记载。 4 编写少数民  相似文献   

17.
民族是概念,又是范畴。民族关系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它是人们借助于抽象力概括各个时期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过程和表现而形成的。它又必定联系当时实际,服务于社会实践。因此它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民族关系的实质是各民族物质利益的矛盾和统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在古代,每一个民族都由于物质关系和物质利益而团结在一起……”“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发达  相似文献   

18.
刘晓晨 《收藏家》2013,(1):56-60
剖析院藏清官酒具,离不开对一个民族,即满族的研究。满族是一个伟大且善于学习的民族,曾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起到过主导的作用,也曾创造出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我们现在看满族酒器的历史发展眯络,它实际跟满族社会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是同步前进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两宋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朝代之一,在长达三百多年的统治中,除了军事上不甚如意外,无论在政治体制、经济,还是在文化上都有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文学领域,诞生了众多人才,以致今天流传下来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都产生于宋代,毫无疑问,宋代文学使得中国文学史又达到一个顶峰。那么,为何宋代会有如此强劲的文学创造力呢?使得一代代文学巨匠辈出,造就了这一时期的文学繁盛?经过仔细探讨研究,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大学的中国通史讲授,有一个从模仿西洋史上古、中古、近古、近世的分期体系,向断代体系逐步演变的过程,最通行的断代方法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六段。在前一种讲授体系下,由于分期标准难以确定,造成时期划分极端混乱,中西历史对照讲授的目的难以达到,而且由于受西方中心史观的影响,还出现了强分时代乃至割裂历史的弊端。因此,这种讲授体系逐渐被各大学所抛弃,而代之以后者。后一种讲授体系的最终确立,是在分段问题上充分考虑中国自身历史发展特点的结果。其问题主要在于各段历史在实际讲授过程当中,常常不能衔接,造成通史事实上不通。与通史讲授体系的演变相呼应,通史教科书的编撰,也大体经历了一个从模仿西洋史分期,到依据本国历史发展特点构建本国通史著作体系的演变。这是中国史研究逐渐深入的一个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